打好推动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

2019-06-12 03:30
关键词:组合拳江苏高质量

储 东 涛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 江苏 南京 210009)

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江苏经济不仅最具先导性,而且最有必要性。作为一个走向经济强省的经济大省,江苏不仅在高速增长轨道上运转了多年,而且正是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矛盾和问题,留下了一些后遗症。尽管2018年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迈开了坚实步伐,但目前仍处在“转向发展”的“攻关期”。在这个关口,江苏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以系统思维采取既有针对性又具普遍性的策略,下好“先手棋”,打好“组合拳”,取得新突破,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从而实现“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历史性跨越。

一、 江苏经济长期高速度增长的利弊得失分析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之前江苏经济发展在全国并不突出,一般只能排在中游位置……改革开放后不久,江苏就迅速崛起为一个经济大省并向经济强省迈进,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把“比全国平均速度快”作为己任。这条经验,与邓小平同志有不解之缘。

邓小平生前对江苏特别关心,一直寄予厚望,多次要求江苏抓住时机,加快发展。1992年年初,他在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时,明确提出“比如江苏等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就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1]375-376。在“十年动乱”造成我国经济几近崩溃、百废待举的情况下,在短缺经济导致物质财富极度匮乏、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情况下,邓小平强调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加快增长速度是完全正确的。江苏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是正常和应该的。长期以来,江苏人民牢记邓小平的嘱托,抢抓机遇,团结拼搏,以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为己任。“比全国平均速度快”确实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并为全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统计资料显示,从1978年到2017年,江苏地区GDP从249.2亿元增长至85 900.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约增长了82.7倍,年均增长12%,比全国年均增速高2.5个百分点。2018年,江苏GDP首次迈入“9万亿元”俱乐部,达到9.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7%,仍然仅次于广东而居全国第二位[2]。由此可见,改革开放40年来,江苏最鲜明的特点是经济增速比全国平均速度快,最深刻的变化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最突出的标志是迅速崛起为全国的一个经济大省。江苏以敢闯敢试的进取精神和不断跨越的创新实践,勇立潮头,艰苦创业,不懈探索,屡发先声,谱写了率先发展的壮丽篇章,铸就了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在产业主体上,江苏“由农到工,三产并举”,在空间布局上“由内到外,融入世界”,在所有制结构上“由单一到多元,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江苏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是江苏人民不断取得成功的强大思想武器。江苏人民在自己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不少经验,值得今后牢牢记取并发扬光大。

然而,过犹不及,真理只要向前多走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随着时间的推移,“比全国平均速度快”一度变得重于一切、高于一切、压倒一切,经济发展变成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速,GDP成为经济活动的最高指挥棒。

统计资料还显示,有些年份江苏经济增速高得惊人,例如,2003年江苏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2.4%,2004年又同比增长32.3%;2006年江苏GDP增速高达14.9%[3]。即使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国经济增速逐渐趋缓,江苏仍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这其中当然有“抢抓机遇”问题,但“速度情结”起了主导作用,给后来的发展留下了比较突出的后遗症。

第一,高速增长下环境污染成为影响民生福祉最大、最严重的问题。江苏可持续发展遭遇严峻挑战,生态环境成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首先,污染排放总量大,目前仍居全国前列。全省煤炭年消费总量达2.7亿吨,居全国第5位,单位国土面积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等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5倍。其次,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差,蓝天碧水保卫战十分艰难。受颗粒物、臭氧及二氧化氮超标影响,全省13个市的空气质量均未达到二级标准,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水环境质量总体处于轻度污染,饮水安全保障压力增大,太湖治理形势依然严峻,部分主要入海河流水质下降。再次,全省化工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处于产业中低端,沿海化工园区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全省重点环境风险企业超过5 000家,长江江苏段分布有700多家化工企业、117个化工码头,2017年载运危化品船舶近12万艘次、危险货物吞吐量达1.72亿吨,“化工围江”形势严峻[4]。

第二,经济效率和效益不高导致人均GDP的“含金量”持续下降。在经济高速增长、地区GDP很大、人均GDP很高的同时,江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并不高。进入21世纪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速仅在2002年和2005年超过人均GDP增速,农民收入实际增速仅在2011年和2012年超过人均GDP增速;近年来,江苏劳动者报酬占比不高问题虽然有所缓解,但仍然相对偏低,2016年仅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44.3%,低于浙江46.9%、广东49.2%的水平。尤其是江苏人均GDP的“含金量”,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之比,不仅不高且最近3年来一路下滑,受到各方面诟病(见表1)。

表1 最近六年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之比 单位:%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局编《江苏统计概览2017》;江苏省统计局编《“强富美高”新目标 两聚一高新实践》。

由表1可见,2017年,江苏的这一“含金量”又从2015年的33.6%下降为32.7%,不仅低于广东40.7%和全国43.5%的平均水平,更低于浙江45.7%的水平。可见,江苏省第13次党代会发出“聚焦富民”号召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是对江苏省情的深刻了解、江苏民心的真切理解、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彩注解,确实颇具胆识、懂得民意。

二、 江苏经济当前处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攻关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5]30。这一论断,彰显了党中央高瞻远瞩、居安思危的睿智和引领未来的担当,而且特别切合江苏实际。那么,什么叫“攻关期”?为什么说江苏正处于这个“攻关期”?江苏如何跨越“攻关期”呢?

第一,经济发展处于“攻关期”的深刻内涵是“两转一优”。众所周知,经济增长只是指国民经济在产出量上的增多,经济发展则是指在经济增长基础上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持续高级化进程和人口素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长期以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单纯追求经济高速度增长,带来的往往是“快、多、大、差”,即速度快、产量多、体量大、质量比较差,我国已经走完了这个阶段;而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必然是“好、高、全、强”,即质量好、效益高、全面发展、竞争力增强,江苏必须朝着这个方向前进!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经济发展的追求,不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的问题。因此,从追求高速度增长到“转向”高质量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即“两转一优”的“攻坚战”,是发展思路的一场深刻变革,从根本上来说是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基本特征。

第二,当前江苏经济仍然处于“攻关期”的主要表征。如前所述,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一个并不短的时期内,“速度情结”在江苏表现得比较突出:一切都围绕着“速度”转——在全国,江苏与各兄弟省(市、自治区)比,增速决不能落于人后;在省内,各个市(县、区)乡镇街道之间比速度、拼规模,为了GDP,单纯依赖引进技术被奉为圭臬,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缓慢,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明显低下。到2017年,全省重化工业占比仍达72.1%,约有2/3的重化工产能聚集在长江两岸。江苏“煤炭型”的能源结构、“重化型”的产业结构、“密集开发型”的空间结构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概括而言,江苏此前在追求高速增长中形成的矛盾和问题是:重速度轻质量、重GDP轻环保、重规模轻品牌、重技术引进轻自主创新等。

第三,跨越“攻关期”的有力保障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十九大描绘了我国未来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15年”的远景,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而当下作为跨越关口的“攻关期”,其迫切要求就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由经济社会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包括七大体系: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从而实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这七大体系是一个统一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其中每一个方面都很重要,但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位居第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排在第二,……这样的经济体系,显然是跨越“攻关期”的有力保障,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江苏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具有坚实基础,要抓住机遇,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一带一路”交汇点宏大布局。因此,“攻关期”既是“挑战期”,也是大有可为的“机遇期”,完全可以再创佳绩!

三、 推动江苏经济跨越“攻关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

2017年年底,江苏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六个高质量发展”目标,其中经济发展高质量列于首位;2018年,江苏经济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全年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31项,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124项,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8 000家[6],但“攻关期”还没有跨越。那么,江苏怎样才能走得更稳更实更好呢?笔者认为,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进程中,江苏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各方配合协同,综合精准施策,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下好“先手棋”,打好“组合拳”,从而真正跨越“攻关期”,大踏步地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

第一,从“速度情结”转向“质量情缘”,在质量变革上取得新突破。增长不等于发展,分量不等于质量。所谓“质量”,是指事物、产品或工作的优秀程度,是人们心目中一直追求的那种“愿望”或“要求”,永无止境。“质量情缘”就是“质量至上”,视质量为生命,对质量情有独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和强大动力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实现人民群众更加公平地共享发展成果。因此,必须在全体人民辛勤劳动、艰苦创造的基础上,使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必须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向国际先进标准看齐,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使企业的产品与服务质量普遍得到提高,更好地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自身经济效益也逐步提高;必须使生产要素投入减少、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资源环境成本降低。当然,这种“转向发展”,绝不是不要速度——中高速增长仍然是目标之一。可以说,没有一定的增速,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质量。因此,牢固树立“质量情缘”追求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

第二,从“GDP至上”转向“生态优先”,在绿色发展上取得新突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表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高品质特征,包括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因此,江苏经济的“转向发展”,还必须把生态放在优先位置。这不仅是重要内容,而且是衡量标准。

如前所述,由于长期以来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度增长,江苏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损害,江苏是全国的“重灾区”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先后出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实施“263”专项行动,不断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党的十九大以来,江苏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以促进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大力修复生态环境。但是,即使在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强大舆论压力下,面对着希望改善生态环境的广大人民群众,一些领导干部对修复和优化生态依然麻木不仁,对环保督察心存侥幸,对打赢蓝天保卫战态度不坚决、措施不得力。一些地方、部门和企业没有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担心环保“抓得过紧”影响经济发展,致使环境污染治理形势依然严峻,包括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不到位,部分区域扬尘和噪音污染严重,挥发性有机物和固体污染防控不力,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仍然不到位。因此,最近中央第四环保督察组反馈给江苏的环境污染“回头看”问题,数量之多、线索之密、程度之重、危害之深、涉及面之广令人惊讶,有些地方、部门和企业表面整改、敷衍整改、假装整改、拖延不改、企图蒙混过关,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中央环保督察组点名道姓、不留情面,大快人心、深得民心!

江苏必须打赢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和优化的攻坚战!全省上下要旗帜鲜明地进一步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统一认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作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坚决破除“GDP崇拜”和“速度情结”,坚决克服畏难情绪和侥幸心理,坚决反对掩盖真相、欺骗群众的做法,以最坚定的决心、最有力的举措、最严格的问责,持之以恒调整空间、能源、产业、运输四大结构,统筹协调完善监管执法、制度供给、基础支撑三大体系,集中力量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要明确整改要求,细化整改措施,落实整改方案,确保按期高质量完成整改任务。要标本兼治、精准治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切实增进群众生态福祉,让优质生态文明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第三,从“规模扩张”转向“品牌提升”,在效率变革上取得新突破。江苏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江苏从制造业起步,以制造业见长,拥有我国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其产值约占全国的12%、全球的3%,居全国第一位。江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已经连续7年蝉联全国第一,并在全球产业链中拥有一大批行业排头兵。2017年,江苏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4 014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2.1%;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5.5万亿元,居全国首位,其中6个行业的产值均超过1万亿元,企业总利润也超过1万亿元。同时,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8万亿元,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42.7%[7]。由此可见,制造业是江苏经济的“长板”或“强项”,必须继续拉长和壮大。

然而,肥大不等于强大,块头抵不上名头。江苏制造业的致命“短板”,就在于缺少世界一流的知名企业和国际品牌,拿不出像广东、浙江等兄弟省在全球响当当的如华为、腾讯、格力、TCL、阿里巴巴、海尔等这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也缺少像万科、美的、正威国际、恒大等这样的民企大鳄。江苏制造业企业中普遍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尤其是大多数出口企业属于贴牌和代工。2017年,江苏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8.7万件,发明专利授权量为4.2万件,均与广东相当,但体现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实力的PCT专利申请量仅为4 590件,而广东则达到2.68万件[8],差距实在太大。

现代经济的一大特征是“品牌为王”。品牌的魔力在于它能使产品的价格在其价值基础上放大,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品牌的形成,是人们对品牌的精心投入、持久打磨和消费者对品牌认同度的结合,因此,品牌既是附着于高质量商品载体之上的、能够带来大量消费者从而使商品价格得以放大的标识,又是可以与国家(地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进行高度集聚、科学配置和合理整合从而带来溢价超额利润的载体。如此,品牌必须以质量为基础。质量是品牌的生命,离开质量谈品牌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有规模不一定有品牌,但有品牌就一定会有规模。如上所述,江苏制造业的主要产业整体上仍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产品的技术含量相对偏低、工艺流程还不够规范和精细,产品出口往往受到欧美市场的封杀,企业利润因而受到挤压。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十分注重对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品牌创造,强调“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江苏产品”向“江苏品牌”转变,还发布了多个关于促进品牌创造的文件,强调发挥品牌的经济引领作用,但现在按照党中央要求要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因此,第一,必须强化企业的“品牌意识”。企业只有以极端严谨的作风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才能在产品质量上不断进步。在产业“微笑曲线”中,企业既要向研发环节转,实现由“制造”向“智造”的提升,也要往市场营销环节转,实现由“贴牌”向“品牌”的跨越,争取在“江苏制造”前面加上“江苏设计”;第二,必须增强全民对“工匠精神”的尊重和崇敬。牢固树立全面、全程、全员、全社会的质量观,把质量意识内化为质量自觉、外化为质量行动,让“质量第一”成为全民共识并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只有坚持高质量标准,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才能创出品牌,才能进入品牌系列;第三,必须坚持质量文化引领,把文化传承融入产品创新之中。传承基础上的创新,能为产品升级换代提供强有力支撑,是对产品质量的自我更新,并使每件产品都能体现出对消费者的尊重。通过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并在市场互动中持续提高认知度,品牌就能持续吸引消费者,市场份额将不断提高,市场影响力将一路扩大。

第四,从“依赖技术引进”转向“依靠自主创新”,在动力变革上取得新突破。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技术引进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不可否认也无须否认的。但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早就指出的那样:“过去三十多年,我国发展主要靠引进上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基本是利用国外技术,早期是二手技术,后期是同步技术。如果现在仍采用这种思路,不仅差距会越拉越大,还将被长期锁定在产业分工格局的低端。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我们没有更多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我们必须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在涉及未来的重点科技领域超前部署、大胆探索”。总书记还强调:“现在,比较正常的技术引进也受到种种限制,过去你弱的时候谁都想卖技术给你,今天你发展了,谁都不愿卖技术给你,因为怕你做大做强。在引进高新技术上不能抱任何幻想,核心技术尤其是国防科技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人家把核心技术当‘定海神针’‘不二法器’,怎么可能提供给你呢?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9]

江苏早就认识到从“引进技术”走向“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积极致力于“创新型省份”建设。江苏也是在全国率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省份,并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从最初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80%以上逐步降为65%左右,到目前降到了30%左右,进步不可谓不快。然而,美国、日本的这一指标仅为5%左右,差距不可谓不大。江苏工业增加值率目前仅在23%左右,与发达国家35%~40%的水平差距甚大,研发、设计等环节缺乏核心竞争力。科技部火炬中心等部门发布的《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显示,在全国164家“独角兽”企业中,84%聚集于北上杭深,江苏仅占7席,这与江苏制造业第一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江苏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仍然偏低,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1.06%,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应占销售收入的3%~5%;江苏对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掌控不够,科技支撑力不强,不少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仍然依赖进口从而受制于人,如40%的大型石化装备、65%的工业机器人、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核电等重大工程的自动化成套控制系统,以及先进集约化农业装备等,目前依然严重依赖进口。

当前科技自主创新最硬的“硬骨头”有两块,一是原始创新,二是成果转化。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前不久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曾经连发三问:为什么江苏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不够?为什么科研成果转化与经济发展结合不紧?为什么科技发展的社会感知度不高?两块骨头,三个问题,锋芒所向、剑指沉疴,振聋发聩、直抵人心!江苏作为全国的一个科教大省,支撑经济发展的科技优势却存在如此“无力”和“软肋”等问题,如何向人民和历史交代?江苏必须卧薪尝胆、发奋图强、众志成城、团结拼搏,把“短板”补齐,使“弱项”变强,在产业高原上凸显高峰!

高峰源于创新,创新贵在原创。科学的原创是前无古人、今无争议的发现和创造,是震古烁今、跨越时空的开创。原创力不是靠政府指挥出来的,而是要靠科学家的奇思妙想,也要靠科学家的淡泊名利。江苏必须改变一遇到技术难题就“引进”的状况(真正高难度的好技术仍要引进),破除迷信,敢闯敢试,消化这两块“硬骨头”:第一,以全球视野冲刺原创目标。江苏作为中国的科教人才大省,应当树立“舍我其谁”的精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科技创新,首要的是科学发现。现在科学上的重大成果,都是以科学发现为源头的,体现科学发现、技术创新、知识更新的密切衔接和融合,是科技进步道路上的革命性变化。建议设立“创新家奖”,努力为科教人员创造宽松环境,把他们从烦琐事务中解放出来,鼓励他们海阔天空、奇思妙想,同时淡泊名利、潜心研究,走出书斋、实验室实行产学研相结合,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齐头并进;第二,打通成果转化的通道。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创新精神融入企业发展血脉,重点抓好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两个关键。鼓励“创新家”与“企业家”抱团创新、联袂创新,发挥其“创新源”“主力军”作用,形成以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型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企业集群,使创新活动普遍化、常态化、社会化。

猜你喜欢
组合拳江苏高质量
打好“组合拳” 书写新答卷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数读江苏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数独江苏
打好“组合拳” 攻克“坚中坚”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数读江苏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