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景区创新路径研究
——以西安半坡博物馆景区为例

2019-06-12 07:29史建飞王坚莺
关键词:半坡景区博物馆

孙 鹏,史建飞,王坚莺

(1.西安外国语大学 旅游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 陕西 西安 710128;2.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旅游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128)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继“制度”、“文化”和“关系”等转向(Turn)之后,经济地理学再一次出现了“演化”转向。经济地理学家借鉴演化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空间经济活动非均匀分布的历史演进问题,从而逐步构建出演化经济地理学(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EEG)的基本理论框架[1],并在实证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2]。如今演化经济地理学已经在欧洲获得了主流地位,并引起了众多旅游学者的关注。旅游景区作为旅游目的地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在地方旅游业快速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发展演化也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目前,学术界关于旅游景区演化的研究大多是从空间视角出发[3],对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演化进行研究;也有学者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对景区发展阶段的划分和驱动因素进行解释;却鲜有学者能够从历史角度出发,有效地解释旅游景区发展随时间演化的动力机制和规律[4]。演化经济地理学以注重动态(dynamic)、历史不可逆(irreversible)以及创新(novelty)的研究,为解释景区发展演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1 相关研究述评

1.1 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进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演化经济地理学汲取了演化经济学的时间和历史要素,并与经济地理学相融合,以一种不确定性、非线性的视角看待问题,强调历史的偶然性以及不可逆性,由于这种富含更多可能性的演化视角更符合现实世界的发展规律[5],受到了众多经济地理学者的青睐[6]。1999年,Boschma和Lambooy合作的论文《演化经济学与经济地理》成为演化经济地理学诞生的标志性成果[7]。2006年,Martin和Boschma联合发起的欧洲演化经济地理学研讨会,标志着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进入了理论整理与综合研究阶段[8]。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学术界对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体系达成了一些基本共识:即演化经济地理学认同演化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如新奇、路径依赖、竞争和选择[9];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且不可逆的过程,经济主体的行为深受历史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创新(novelty)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10]。因此,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框架基本形成,其内容包括:第一,广义达尔文主义理论,由Hodgson(2002)总结并延伸的经济学一般性和普遍性原理,以现代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为基础,比如多样性、新颖性、选择性、保留性、突变性、适应性和进化性[11]。第二,复杂性理论,用于解释具有动态属性、结构转化特征的非线性、“远离均衡态”(far from equilibrium)的系统,亦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第三,路径依赖理论,该理论是演化经济地理学的首要法则,强调历史的影响,认为经济系统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会沿着该路径走下去,即使该路径是次优或低效率的[12]。近年来,国内外很多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都是围绕路径依赖(路径创造)和共同演化展开的。Martin等就曾指出很多经济地理学者都将“路径依赖”和“锁定”作为建构自己演化研究理论的两大主要因素,而探讨区域经济发展时如何实现新路径创造(path creation)也成为最近研究的热门话题[13]。Danny Mackinnon等将演化经济地理学的核心理论——路径依赖(路径创造)和全球生产网络的核心理论——战略耦合进行结合,指出四种要素(区域资产、关键性的经济和组织角色、路径创造机制和多尺度的制度环境与政策创新)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对路径创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4]。

从研究的空间尺度来看,目前国内外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① 企业视角(微观),重点关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企业行为,包括产生、扩散、集聚等[15]。② 网络视角(中观),主要集中在网络的空间演化,探讨路径依赖和惯例对网络发展路径的强化作用[1,15],案例研究集中在西方国家发达地区的创新网络上,对欠发达国家生产网络的演化研究相对缺乏。③ 系统视角(宏观)。宏观层面的空间系统由微观企业和中观网络共同构成,随着时间推移,系统内的企业经历兴衰更替,网络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变化,进而引起空间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区域的兴衰发展[12,16]。

1.2 国外演化视角下的旅游研究

当“演化”在经济地理学界不断发展、深化的同时,国外许多旅游研究者也开始关注经济地理学出现的这种新思潮,并将演化的相关思想和理论引入旅游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经历了从对路径依赖现象的简单描述到运用演化思想进行多要素的系统分析过程。尽管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包括广义达尔文主义理论、复杂性理论和路径依赖理论,然而大多数演化视角下的旅游研究基本上围绕两条主线展开,即路径依赖理论和共同演化理论。作为演化经济地理学的首要理论法则,路径依赖理论因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契合点和相似性,从而更容易受到旅游研究者的接受和青睐,因此,路径依赖理论最早被引入到旅游研究中。Williams和Baláž(2002)以东欧的前社会主义国家为例,发现传统的计划经济政策和管理模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新兴旅游产业的发展,揭示了旅游产业中的路径依赖现象[16]。此后,Bill Bramwell(2009)等人通过对国家公园旅游产业合作机制的系统研究,发现旅游产业合作关系网络内的组织内容和实践活动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且受合作方的历史影响较深,进一步揭示了路径依赖现象不但存在于旅游产业中,还存在于旅游产业的合作网络关系中[17]。随着旅游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学者开始从共同演化理论出发进行旅游研究。如Garcia-Cabrera和Duran-Herrera(2014)通过对西班牙旅游业的系统研究,发现在面对金融危机时,企业家和制度之间的共同演化对应对危机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同时,金融危机也催生了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其他部门之间的共同演化[18]。Patrick Brouder(2015)以加拿大Niagara地区为例,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了该地区旅游产业的演化路径,指出区域旅游业发展虽然根植于地方的农业和工业,但是却无法阻挡旅游业新路径的产生,而且一些刚开始并不引入瞩目的路径却会对未来区域的整体发展产生深远影响[19]。马木兰和Robert Hassink(2014)梳理了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和核心观点,指出在旅游研究中备受欢迎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存在的缺陷,通过对旅游景区演化框架模型的构建和“产品、部门、制度”三大要素在围观层面共同演化的初探,认为演化思想能更好地解释旅游地的发展过程,能够揭示更多层次的路径,包括旅游经济中的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以及对整个区域中长期旅游产业演化产生影响的因素[20]。就如Patrick Brouder在2014年发表的文章——《演化经济学与旅游研究:现存研究和未来研究方向》所写,演化经济地理学与旅游研究呈现出不断融合的趋势,而两者融合基础理论则是路径依赖和共同演化[22]。

综上所述,演化思想及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进入旅游研究领域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但是目前来看,研究依然处于初期阶段,演化经济地理学在旅游研究中的潜在价值还需要进一步挖掘(patrick brouder)[23]。

1.3 国内演化视角下的旅游研究

相比国外而言,国内学者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旅游研究相对较晚,且大多数是对路径依赖或复杂性等理论的应用。其一,基于路径依赖理论,探讨旅游业发展过程与模式[24];其二,基于复杂性理论,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或旅游地域系统进行探讨[25];其三,借助现代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工具对旅游空间演化过程的研究[26]。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旅游发展演化的研究越来越多,这些研究虽然涉及了演化的过程,但是还未深入到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观念上,演化经济地理学与旅游的融合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化[27]。因此,本文从演化视角出发,在演化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创新要素,借鉴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构建旅游景区发展演化的系统模型,对旅游景区随时间发展演化的内在规律进行探讨,并以半坡博物馆旅游景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2 演化视角下的旅游景区发展模型构建

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TALC模型)一直以来被广泛应用于旅游地发展研究,但是不少学者对此一直存在质疑。如马木兰等学者曾就指出TALC模型的3个不足:源自产品生命周期的TALC模型在探讨“生命周期”时并没有明确区分“旅游景区”和“旅游产品”的不同;没有清晰区分“生命周期”和“演化”的不同;把“承载力”这一规划或者管理方面的概念用于衡量旅游景区是否衰落的指标缺乏合理的解释[8]。演化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则为学者们提供了新的思路。马木兰(2013)在借鉴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和产业路径依赖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景区发展演化的模型(图1)[28]。这一模型一方面弥补了生命周期理论在解释旅游景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景区在发展过程中的多路径选择的可能性,提出旅游景区是“演化的”而不是线性发展的,所以更符合现实旅游景区的发展规律。但是,该模型并未明确指出景区由某一路径进入另一路径的转换机制。根据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观点,创新具有破坏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新是推动经济主体打破原有僵化路径,进入新的发展路径的根本原因。

图1 多路径选择的景区演化模型 马木兰(2013)Fig.1 Evolutionary model of tourism area

本文根据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在马木兰的景区演化模型基础上增加创新要素,构建旅游景区发展演化模型(图2)。如图2所示,创新要素存在于景区发展的每一阶段,且是推动景区向下一步发展的动力,景区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蕴藏着成功或失败的可能性。在景区预先形成阶段,景区形成的一切资源要素皆处于潜在状态,只有融合资源进行产品创新,推出新的旅游服务或者旅游产品才会产生新的景区。潜在资源通过产品创新进入路径生成阶段,即景区建立之后,需要通过创新提高现有旅游产品的服务治理或体验水平,或通过组织管理水平的改善来提高经营水平,才能促进景区的进一步发展,否则即使是新建立的景区依然有走向衰亡的可能。在通过过程创新和组织创新进入景区发展阶段之后,当前的旅游景区或旅游产品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占具优势地位的旅游产品、旅游领域或经营模式的地位开始不断强化,整个景区会依靠惯性继续发展。随着时间推移,发展动力逐渐减弱,发展路径开始僵化,如果能有所创新,就会获得新的发展动力,进入积极锁定阶段,开始下一个发展循环,否则将会陷入消极锁定。在路径发展的消极锁定阶段,景区依然可以依靠产品创新,过程创新,组织创新进行路径突破,重新进入发展路径。如果依然无法突破锁定,景区则会由发展的消极锁定进入消亡阶段,此时会面临两种选择,一是资源重组,即制度创新,通过路径创新再次进入路径生成阶段,或者是彻底消亡,重新变为潜在资源,即路径预先形成阶段。因此,创新要素在景区发展的每个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都能演化出多种发展可能,正如巴特勒(2009)所说:“旅游是一个惯性行业”[27],所以旅游景区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新的创造性的路径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3 案例区分析

3.1 西安半坡博物馆概况

西安半坡博物馆位于西安市灞桥区,占地面积7.16hm2,是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类博物馆。1958年4月1日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西安半坡博物馆自建馆50余年来,累计接待中外游客3 000余万人次,1961年半坡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11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3.2 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半坡博物馆景区发展演化分析

3.2.1 预先形成阶段(1953—1958) 1953年春,西安半坡村附近发现了半坡遗址并进行发掘;1958年,半坡博物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半坡遗址作为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的代表,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考价值。在开馆之初,便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日参观人次达到千人以上。偶然因素(遗址发现)和外部干预(主要领导拨款等)是景区形成并进入下一个阶段的主要因素。

图2 旅游景区发展演化模型Fig.2 Development evolutionary model of scenic spots

3.2.2 路径生成阶段(1958—1977) 这一时期博物馆的职能主要是承担一些重要的外事接待活动,接待了众多国内外国家领导人。国有性质和计划经济背景一方面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环境,一方面也抑制了景区进一步创新发展的积极性。不过景区在组织和管理方式上却有一定的创新,半坡遗址管理方通过大力强调景区展示的文化属于史前文化,不在“四旧”范围,并通过将博物馆转变为考古基地,使得场馆不但没有遭到破坏,反而受到国家高度重视,成为当时为数不多正常开放的景区,并聚集了许多的考古人才,景区整体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3.2.3 路径发展阶段(1978—2013)

1)积极锁定(1978—1997)

1978年以后,以半坡遗址为主的旅游产品和景区影响力不断强化。加之,位于西安东线一日游的秦始皇兵马俑于1979年开放,更是掀起了陕西文物旅游的热潮。半坡博物馆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相互强化,游客基本上上午逛完兵马俑,下午必然去看半坡遗址。因此,1978—1988年,半坡博物馆每年接待的游客在100万左右,游客量一直居全国博物馆的前十位。1992年,半坡博物馆景区开始尝试产品创新,与新勇 (香港) 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半坡母系氏族村, 将原始狩猎、歌舞、生活等融入其中,立体地再现人类母系氏族社会,这也是西北地区最早的主题园之一。这一时期,半坡博物馆景区的发展依然处于路径“积极锁定”阶段,尚有先发优势,国外客源优势,以及旅游线路优势(属于陕西东线旅游路线),因此门票等收入一直增长。

2)消极锁定(1997—2011)

1997年,香港新勇公司撤出氏族村开发成为半坡博物馆发展的转折点,外部投资减少,以及同时期周边其他旅游景区的不断建成开放,导致半坡博物馆客流量分流,景区游客量开始逐年下降。博物馆由于年久失修,馆内发生多起木结构自燃,部分场馆坍塌等安全事故。2004—2006年,半坡博物馆开始闭馆重修。在新建遗址大厅工程停滞、博物馆周边环境混乱、博物馆附近西临高速公路没有出口等因素的影响下,游客量急剧下降,经营收入更是停滞不前。2008年,全国各级博物馆正式对社会免费开放,此时门票收入却仍然是半坡博物馆的主要收入来源,经营模式严重落后于时代潮流。2010年由于硬件、环境等不合格,在国家级博物馆评选过程面临降级。这一时期,创新不足和突发事件成为景区进入消极锁定的主要因素。

3.2.4 路径消亡阶段(2011—2013) 经历半个世纪的发展,半坡博物馆以门票经济为主和依赖于资源吸引力的原有发展路径难以适应新时期旅游市场的需求,到2013年,西安半坡博物馆整体环境杂乱不堪,植被枯黄,很多展厅也废弃不用,部分展厅内的护栏十分简陋,整个景区发展完全停滞,面临着闭馆的困境。

3.2.5 路径再次生成阶段(2013—至今) 在半坡博物馆景区面临重重困难下,博物馆管理方积极同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进行对接,期望能改善困境,再获生机。2013年,博物馆所在地的灞桥区政府联合多家企事业单位,并将毗邻的原纺织城艺术区进行重新改造成立半坡国际艺术区和半坡国际广场,打造以半坡博物馆为核心的半坡遗址公园。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一个集遗址保护、创意文化体验、娱乐休闲购物等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半坡国际艺术区目前已经吸纳了包括西安美术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培华大学等众多高校的个人工作室和相关企业近200多家。半坡博物馆景区在制度创新和外部因素的介入下,开始形成新的路径和循环。

图 3 半坡遗址博物馆演化阶段与创新Fig.3 Evolutionary phase and innovation of Banpo Museum

半坡遗址博物馆景区的发展过程实质是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演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新是景区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预先形成阶段,半坡博物馆景区的发展主要得益于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新奇的旅游资源;在路径生成阶段,计划经济环境和国有属性的影响,景区对旅游产品开发不够重视,但在景区的组织形式上有所突破,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开放景区和考古基地,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景区发展阶段,受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环境的变化的影响,景区在产品形式上尝试创新并取得了一定成功。但是这种创新在外部突发事件(兵马俑博物馆开放、高速绕道、港商撤资)等影响下,导致半坡遗址博物馆的发展陷入僵局。在消亡阶段景区不得不进行全面变革和资源重组,整合周边资源优势,选择将博物馆形式转向为主题公园形式的集群发展新模式,从而得以开始下一个发展循环。景区由博物馆逐渐转变为城市公园的发展过程实质是通过创新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演化过程

4 结 论

“为什么经济地理学不是一门演化科学?”,当Boschma和Frenken等人打算将演化思想引入经济地理学时所发出的这句震耳发聩的疑问仍然回响的时候,最近Patrick Brouder和Eriksson等学者也从旅游研究领域发出了相似的疑问,并积极倡导和探索将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同旅游研究进行结合的方法。本文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对西安半坡博物馆景区的发展演化的实证研究,发现创新无疑是推动旅游景区演化的核心驱动力。此外,本文的研究进一步说明,在景区发展研究中引入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能更好地分析景区演进或衰落背后的深层原因,演化经济地理学在解释旅游景区发展演化方面具有强大的先天优势,期待未来在旅游集群创新、景区发展阶段分析、区域旅游中各部门的共同演化、旅游知识转移、旅游利益相关者[29]分析等研究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猜你喜欢
半坡景区博物馆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博物馆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白鹿原民俗村
露天博物馆
滇西半坡杂岩体斜长岩特征及其U-Pb年代学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