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娜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理念。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立足国家战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面临的最新命题。新加坡集合政府、学校和社会力量,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主体,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呈现出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注重培育企业家精神、强调创新创业国际化等特点,对我国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加坡;高等教育;创新创业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逐渐成为世界发展共识。联合国将创新创业教育形容为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并重的“第三本护照”[1]。一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和模式研究会影响该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成效。世界发达国家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中,新加坡是一个极具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国家。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6-201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新加坡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仅次于瑞士,位列全球第二;在《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新加坡位列全球第六。新加坡能取得如此成就与其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密不可分。我国应以全球化视野为指引,借鉴新加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熟经验,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塑造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完善创新创业保障机制,为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新加坡創新创业教育体系
在新加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政府、学校和社会力量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教育主体,分别在不同层面为该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支持。
(一)政府——创新创业教育的引领者
新加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之一是构建一批核心创新企业,提升价值创造和经济竞争力,建立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因此,新加坡政府注重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出台了多项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和规划。
1.智慧国家计划
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宣布独立自治,却因缺乏资源,工业基础薄弱,导致国内经济一蹶不振,失业人口激增。新加坡当局当机立断,效仿18世纪英国的管理方式,决定利用自身位置优势,将经济发展重点转移到出口贸易,即通过建立贸易站,用各种减税优惠的手段吸引外资。在这些投资中,新加坡大力发展电子业、造船业、炼油业等。随后,新加坡大力开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着重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先后提出“国家信息化计划”“国家IT计划”“国家科技计划”“IT2000计划”“信息与应用整合平台-ICT计划”等项目。新加坡逐渐从普及设备技术,到城市信息互联互通,消除“信息孤岛”,再到信息与应用的整合,一步步从工业国转变为“智慧国家”。
2006年6月,新加坡启动“智能城市2015”计划(iN2015),该计划提出了创新(Innovation)、整合(Integration)、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三大原则,旨在通过大力发展ICT产业,提高下述七大关键领域的竞争力,即数码媒体与娱乐、教育、金融服务、电子政务服务、医疗与生物科学、制造与物流、旅游与零售。2014年6月,新加坡政府公布“智慧国家2025”(Smart Nation 2025)计划,聚焦信息化建设,重视鼓励企业创新,为科技企业和人才提供优越的经商环境,舒适的就业、创业和生活环境。
2.研究、创新与企业计划
2011年,新加坡提出“研究、创新与企业计划2015”(Research,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2015 Plan,RIE2015),于2011-2015年投资161亿美元将新加坡建设成为一个科研创新基地。2016年,新加坡发布新一轮的“研究、创新与企业计划2020”(Research,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2020 Plan,RIE2020),将在2016-2020年提供190亿美元用于科技研发,分别在工程制造、生物医疗、数字经济、学术研究、科研人才等七大领域制定了发展规划和资助计划。RIE2020确定了四个发展重点:一是政府提供支持,帮助企业扩大规模;二是强化政企合作,提升创新凝聚力;三是提高产业参与度;四是支持特定领域的发展战略。
3.创业准入计划
新加坡不仅重视国内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而且给予留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支持。新加坡政府于2003年推出“创业准入计划”(EntrePass),主要针对有意在新加坡进行创业的人员。此计划凸显了新加坡政府全力吸引更广泛的具有熟练技术的人才进入新加坡,辅助本地初创企业,从而催化更多创新业务,为新加坡人创造更好的工作。
4.知识产权法
鼓励个体创新的基础是给予知识产权保护。2001年,新加坡政府成立了知识产权办公室,制定了一系列维护个人知识产权的规章制度。知识产权办公室自成立以来,不仅通过制定《知识产权法》(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营造国内创新创业氛围,而且同欧美发达国家签订双边知识产权保护协议。2003年,新加坡成立知识产权研究院,进一步加强对本国个体创新创业成果的专利保护。《知识产权法》在保障个体和企业创新成果不受侵害的同时,为个体和企业利用专利获得社会融资提供了便利。[2]
(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者
1.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
新加坡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007年,新加坡政府推行“未来学校”项目(Future Schools),强调利用现有的学校硬件设施,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体系,推动教学创新,树立创新文化。同年,新加坡教育部选出5所“未来学校”作为建设“智慧国家计划”的试点,康培小学、重辉小学、裕廊中学、克信女中、华侨中学首批入选“未来学校”。2008-2011年,新加坡科技中学、南桥小学和义安中学也入选“未来学校”行列。“未来学校”通过以下措施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创建超越地域限制的三维(3D)虚拟学习情境。通过利用先进的网络协作技术创造三维虚拟学习情境,将ICT融入不同教育阶段的学习内容。例如,运用“播客”培育一、二年级学生的创新意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完成作业的形式来激发三、四年级学生的好奇心;五、六年级学生可基于兴趣选择数码艺术、影片制作等来锻炼创新实践能力。3D虚拟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网络作品的创意空间和创意工作室,学生可以通过展示作品获得作品反馈信息和评价[3]。除此之外,利于大脑开发的3D教育游戏、科技旅游项目等都是培养学生创意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第二,创新课程学习方式。“未来学校”注重课程创新,开发了“启发式在线学习平台”(Heuristic Online Learning Agent,HOLA),为学生提供在线教育,学生只需要完成在线注册,就可以在该平台上向国内顶尖教师和学习伙伴寻求解决学科相关问题的帮助。其中,义安中学已经开发了针对物理和文学学习的牛顿在线学习平台(HOLA Newton)和莎士比亚在线学习平台(HOLA Shakespeare),用于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第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未来学校”强调在基于现代技术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辅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康培小学的“康培现场”(Canberra Live)项目中的“备忘包”(imprints)是一个专门为学生量身设计的有关学校生活的文件包,其中收录了学生的相关资料和学习进程数据,学生可以依据学习进程安排完成自主学习;崇辉小学的探索实验室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场景并呈现科学研究中的困难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4]。总之,新加坡基础教育阶段的“未来学校”项目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教育领域,通过创建三维虚拟学习情境,创新课程呈现方式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2.高等教育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
新加坡高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第一,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新加坡高校有针对性地设置了大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短期创业培训课程、科技创业与创新硕士课程等。新加坡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涉及创业基础、创业营销、技术创新、创新管理等辅修课程,创业阶段不同,开设的创业课程内容也不同。例如,在企业初创阶段,课程内容偏向创业运筹、商业计划的撰写等;在企业成长阶段,课程内容偏向企业战略管理、实施商业计划、技术创新等;在企业成熟阶段,课程内容偏向可持续领导力与战略创新、公司财务、发展高新技术商业模式等[5]。创新创业课程突出体验式教学,注重实践,利用案例分析、拓展训练、角色模拟、分组讨论、计算机模拟实战、企业课堂、制定商业计划、模拟融资、迷你论坛等教学手段,将学生直接带入创业环境(见表1、表2)。[6]
第二,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环节。新加坡高校不仅注重对在校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理论指导,还主张将学生送出校园,送入世界五大创业枢纽中心,让学生在高新衍生企业中实习一年。实习期间,学生可以在国际合作院校注册学习相关创业课程。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是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大型企业的创业历程和企业文化,引导学生在认识和体会国外高科技衍生公司的实践创新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价值观[7]。新加坡国立大学同世界知名学府共同创办的海外学院,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业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创新思维,这种创新思维也会引导学生将来将研究导向商业创新,使之倾向于创新型的职业。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成立科技创业中心,将学生直接带入创业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与成功企业家、政府官员、风险投资者等直接对话的机会。除此之外,新加坡高校探索创新创业实验平台,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并加强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依托大学科技园、专业实验基地、实习基地等建设符合学校专业特色和学生需求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园区。[8]
第三,鼓励师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新加坡政府积极策划并组织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比如IDEASINC创业大赛、科技创新创业挑战赛、创业在狮城——年度全国创业大赛、新加坡创业大赛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鼓励师生参与全球创业教育大赛,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新加坡航空合作举办新航应用程序挑战(App Challenge)创意大赛,并且支持留学生参与“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等。高校创新创业大赛为学生创新项目与社会企业合作搭建了桥梁,帮助学生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并获得企业资助。
第四,鼓励创新成果产业化。新加坡高校重视学生的创新实践,强调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商业结合,注重产学研结合。很多高校建有承担国家重点项目、服务生产的科研机构和实验室。新加坡国立大学建设了“国大开创网”和国大创业中心,以此支持本校师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研究。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成立了名为“NTUitive”的公司,旨在培育未来企业家,建立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鼓励师生进行创新创业探索,促进实验室技术、研究成果、创新成果产业化。除此之外,新加坡政府建立的肯特岗科技园(Kent Ridge)加速了新加坡高校产教融合的步伐,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新加坡政府斥资4000万新元创建科技大厦,致力于建设一体化创业生态圈;创新创业主管机构每年委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科技创业中心承办国家级商业计划比赛与创业孵化项目,支持有潜力的企业孵化成长。
(三)社会——创新创業教育的参与者
新加坡社会企业和基金会从经费、场地、指导等方面大力支持国家创新创业教育。
1.企业界的支持
新加坡诸多企业向高校创新创业项目投资并提供专业指导,同时获得新的企业发展机遇。华为、艾社康健康咨询公司、拜耳公司、马来西亚银行有限公司、爱立信公司等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行业专家、技术专家、知名校友组成导师团队,为初创公司的产品和团队提供专业指导,初创公司还可以在这些大型公司提供的网络环境中检验产品方案。
2.基金会的支持
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天宝捐赠500万新币的“蔡天宝创业教育基金”支持高校创业项目,鼓励创业发展。2008年,考夫曼基金会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签订协议,在该校建立目前唯一一所美国以外的“考夫曼校园”,旨在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全球化,并给予资金支持。新加坡企业家资源中心创立新加坡ERC创业管理学院,并设立ERC学院天使创业基金。
二、 新加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特点
新加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呈现出创新创业支持保障体系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企业家精神、注重创新创业国际化等特点。
(一)完善创新创业支持保障体系
新加坡政府从以下四个方面打造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第一,政策支持。政府开展智慧国家计划,研究、创新与企业计划,创业准入计划,并制定《知识产权法》,为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申请专利提供了政策支持。此外,新加坡政府设立了“研究、创新及创业理事会”,总理亲自担任该理事会主席。第二,经费支持。新加坡政府、社会企业、国家基金会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投入大量资金。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每年用于风险投资、技术转移和创新创业的资金不少于20 亿元新币[9]。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会(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设立了大学创新基金(University Innovation Fund,UIF),协助高校发起多项创业教育活动。第三,专业指导支持。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要求学生大学二年级时每人都要参加一项创新创业项目的设计,学生组成3~5人的团队,由专业教师指导,进行市场调研、制作模型、撰写商业计划等。对于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学校会给予创业资金扶持。新加坡国立大学于2006年举办的“产生想法”(Idea to Produce)竞赛,为创新创业团队获得企业与政府的指导提供了途径。新加坡国立大学设立的“企业培育所”实行对外开放,允许知名企业在培育所设立办事处,以便该校师生获得知名企业的经验指导,建立合作关系。第四,场地支持。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企业培育所”同时也为该校师生提供完善的创业环境,包括创新创业所需要的基本设施和专业管理服务等。2001年,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政府经济发展局合作创办了科技创业中心,面向全社会开设创新创业硕士课程,举办创业主题系列讲座,邀请新加坡知名企业创始人、海内外知名企业家、杰出创业者等到中心演讲,向学生提供面对面的经验交流与分享。
(二)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新加坡创新创业已经形成了校企深度合作、互利共赢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立了企业孵化中心,推动大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商业产品并最终形成产业。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与一些国际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如劳斯莱斯汽车公司、德尔塔电子公司、新加坡地铁公司、新加坡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和新加坡电讯有限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的工具,将企业吸引进校园,既为工业发展培养人才,又带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2018年2月28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同阿里巴巴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成立联合研究院,在人工智能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联合研究院将南大的人工智能技术同阿里巴巴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前沿。
(三)注重培养企业家精神
新加坡创新创业教育全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新加坡高校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搭建创业实践平台,使学生与企业家、投资者近距离探讨交流,这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成功创办企业,创造商业价值,更是为了培育学生的企业家精神,提高学生的开拓性,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创新创业成为学生惯有的思维方式。除此之外,新加坡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通过创新创业解决环境、生态、交通等社会问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设有空中交通管理研究所(Air Traffic Management Research Institute),通过研发工作,与国际航空发展相协调,为新加坡空中交通管理的现代化作出贡献。此外,该校还设立了南洋环境与水源研究院,利用仿生滤水科技和处理工业废水等科技来节约水资源。
(四)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
新加坡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国际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第一,课程国际化。新加坡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主题广泛,不仅涉及本国创新创业发展话题,还涉及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邀请国外知名学者和企业分享国外创业经典案例和经验,要求学生从心态、技能和应用方面了解全球化。第二,创业人才国际化。一方面,新加坡高校注重从世界范围内吸引和聘请具有丰富创业经验和创新精神的师资。新加坡国立大学专门设立师资招聘办公室,派人前往世界各地知名大学遴选卓越人才,该校外籍教师占教师队伍的50%以上[10]。另一方面,新加坡高校注重派遣教师参加学术人员交换计划,选派本国优秀教师到世界顶尖大学深造。南洋理工大学每年都会选派20%的教师到国内外高校、企业进行深造,以期掌握最先进的技术[11]。第三,创业平台国际化。一方面,新加坡高校大力加强同世界知名企业的合作关系,吸引企业入驻校园。另一方面,新加坡高校同海外知名学府共同创办海外校园,将本校师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和成果输送到海外高校,并为本校学生借鉴海外创新创业经验提供途径。
三、对深化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2006年4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提出“创新高科技,奠定全球性卓越大学,全方位教育,培养跨学科博雅人才”的发展愿景,新加坡国立大学通过招募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其他高级人才营造创新环境。可以说,新加坡高校已将创新与创业教育理念确定为学校发展目标之一。我国一些高校将创新創业教育视为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内容之一,仅仅将创业教育简化为创业技巧、创业政策分析等简单课程讲解,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丰富内涵。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
(二)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2005年首次提出构建健康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强调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重视创新创业环境。健康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高校需围绕可操作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开发设计面向全体学生,分阶段、分层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充分发挥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第一课堂作用。第二,开展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训练。一方面,高校的创业基地可以定期开展创业讲坛、创业沙龙等活动,对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个性化指导。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建设,积极鼓励并组织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兴趣小组、创业俱乐部、创业技能培训班、创业工作坊等,依靠这些社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12]。第三,建立复合型师资队伍。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教师多为高校辅导员和学生处工作人员,在缺乏专业知识和创业经历的情况下,很难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为此,一方面,高校需要健全机制,吸引知名企业家、创业家来校兼任教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实施全程指导;另一方面,高校可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培训现有的教师队伍,实现企业与高校“合同育师”。第四,营造宽松包容的创新创业环境。受市场经济和传统观念影响,许多大学生因为不敢承担创业失败的风险而放弃创业机会。目前,社会鼓励创业的热情有余,但包容创业失败的社会氛围还营造不足。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我国高校更需要营造一个宽松、开放和包容的创新创业校园环境。
(三)塑造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文化
创新创业文化的塑造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高校只有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才能激发更多学生融入创新创业的大潮中。高校需要扎根于独特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环境,通过不断探索形成专属于自己的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文化。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自身所处地域的资源优势。例如,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可以引导师生开展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处于历史文化积淀浓厚地区的高校,可以引导师生开展与文化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13]。另外,秉持创新创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信念对高校形成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具有重要作用。创新创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信念是鼓励开放创新,与社会企业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高校不仅依赖自身的研发能力,还要与企业联合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14]
(四)强化具有实效性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
目前,我国高校存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同实践相脱离的现象,新加坡高校整合学校科研资源与校外社会资源,共同推进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顺利开展。为此,我国高校在注重开发设计合理、分层次分阶段、有衔接性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训练。第一,举办各类型创新创业竞赛。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定期组织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大赛,在竞赛中给予参赛者创业指导,并为竞赛获胜者提供创业资金以及创业实时跟踪指导。第二,设立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依托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平台,加强高校学生创新项目同社会行业企业、投资公司等的沟通与对接,行业企业、投资公司等向学生就孵化项目推广、产权交易、融资等提供指导,促进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落地[15]。第三,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首先,建设大学生科技园和创业园,充分发挥创业实践孵化功能。每年遴选科技含量高和专业结合度高的创新创业项目进入创业园区,开展创业模拟和产品孵化。其次,建立大学生入园孵化专项基金,实行大学生创业项目免费进驻创业园[16]。在规定期限内进行评比,对经营状况好的项目给予一定奖励。最后,支持高校开展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对高校组织的科研人员服务企业活动按照规定给予相应奖励和补助。
(五)完善“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保障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由政府、社会和高校协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各主体之间的职责分工是否明晰将从整体上决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成败。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关系还不明朗。政府出台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缺乏配套的具体实施措施;高校遵循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劳动力市场需求;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有待提升,对高校的支持力度有限。鉴于此,创新创业教育主体间的关系应进一步明确:政府负责顶层设计、制度供给和政策支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负责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训复合型师资队伍,实施考核并开展培训等内容。企业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应积极为高校提供创新创业实训平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也是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应借鉴国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开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孙钦秀,高汉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4(4): 49-51.
[2]李鸿阶,张元钊.韩国与新加坡科技创新政策及其成效的启示[J].亚太经济,2016(5):64-69.
[3]高燕.新加坡“未來学校”的发展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3,40(1):61-65.
[4]王冬梅.新加坡“未来学校”的实践探索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2,39(4):38-45.
[5]范新民.创业与创新教育——新加坡高校教育成功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6(2):57-62.
[6]宋海斌,王军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8,29(3):134-138.
[7]卓泽林,王志强.构建全球化知识企业:新加坡国立大学创新创业策略研究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6,38(1):14-21.
[8]张琼,陈颖,张琳,刘钟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与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异同探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19(3):36-41.
[9]邹瑞睿.新加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及其启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9):89-91.
[10]Zaghloul Morsy,Philip G.Altbach.Higher Education in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Critical Issues[M].New York & London: Garland Publishing,Inc.,1996:153.
[11]古凌岚.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师资培养模式分析及启示[J].高教论坛,2010(2):127-129.
[12][16]易高峰.构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J].中国高等教育,2017(17):53-55.
[13]王华敏,丁玉峰.高校创业文化的生成逻辑[J].教师教育学报,2018,5(4):8-14.
[14]Manohar,S.S.,Pandit,S.R.Core Values and Beliefs: A Study of Leading Innovative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4,125(4):667-680.
[15]郝杰,吴爱华,侯永峰.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