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鲁民
晋人羊祜说过:“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他这话还真不是无病呻吟,更非“为赋新词强说愁”。他立志伐吴,统一天下,建不世之功,可总是不能如意:先是碰上硬对手陆抗,让他无计可施;好不容易等到陆抗病死了,他正准备出兵,晋武帝又听信贾充谗言,不愿动武,错过伐吴最好时机;又过了几年,晋武帝终于想明白了,要大动干戈了,羊祜已老得走不动了,无可奈何之际,他不由得发出这千秋遗憾。(由史实引入正题,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很有说服力)
宋人辛弃疾也有同感:“叹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辛弃疾立志抗金,收复失地,但南宋朝廷一帮主和反战君臣,百般阻挠,处处掣肘,让他空有一腔报国志,在等待与无奈中慢慢老去,加上孩子也不争气,让他很是失望。一生坎坷,壮志难酬,他只有寄情于诗词曲赋,发发英雄牢骚,出出豪壮怨气。好在“无心插柳柳成荫”,他的牢骚怨气竟也有“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气势,无意中又成了一个“国家不幸诗家幸”的标本。(与第一段联系起来看,一武一文,角度有别)
扪心自问,我们多是些庸庸碌碌的平常人,没有羊祜、辛弃疾那么大的襟怀和抱负,不如意的层次也没他们那么高,但遇到的不如意事却一点不比他们少,虽然都是些家长里短、庸常小事、鸡虫得失、小悲小伤,却也常让我们心情郁闷,无法排遣。(实话实说,很能引发读者的同感)
其实,细想起来,有很多不如意事都是自找的。那么,我们不妨适当放弃一些身外之物,从实际出发降低一点人生标准,减一减太盛的名利之心,不如意事自然就会减少。(点出办法之一)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少想不如意事,多想如意的事,这是民国元老于右任的人生态度。他曾写过这样一副著名对联——“少思八九,常想一二”,横批是“如意”。既然“不如意事,十常居八九”的大趋势基本无法改变,那何妨索性忘掉或少思那不顺心的“八九”,多想想让人高兴的“一二”。这可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不是驼鸟的埋头战术,而是达观者的生活态度。(段首以“还有一个办法”过渡,衔接紧凑;段末注意区分异同,突出说理的辩证性、严密性)
比如说吧,是楚霸王,你就应常想破釜沉舟,少思霸王别姬;关老爷呢,该常想过五关斩六将,少思走麦城;曹孟德就应常想官渡大捷,少思赤壁惨败;李后主呢,要常想“凤阁龙楼连霄汉”,少思“最是仓皇辞庙日”;孟进士呢,该常想“春风得意马蹄疾”,少思“昔日龌龊不足夸”;东坡先生,则宜常想“千里共婵娟”,少思“高处不胜寒”;清照女士,当多想“应是红肥绿瘦”,少思“凄凄惨惨戚戚”;拿破仑元帅呢,应常想奥斯特里茨战役,少思那不幸的滑铁卢……总之,要多想“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的高兴事,少思 “将军被擒,宫女失宠”的倒霉事。(古今中外的材料信手拈來)
不过(巧妙地用“不过”一转,使分析趋于全面、客观),“少思八九,常想一二”,也要讲个辩证法,把握好一个度。“常想一二”是为了调整情绪,保持乐观,但绝不能躺在“一二”上睡大觉,自我麻醉,感觉良好,而要积极开拓“一二”的领域,挖掘新的“一二”出来。“少思八九”也不等于不思,一点不思那就成了没肝没肺的糊涂虫,而是要少思、精思加反思,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教训,在精思中悟出人生真谛,以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尽量减少“八九”的内容。这样,我们才能宠辱不惊,乐观豁达,拥有一个充满希望而进退自如的快乐人生。
(选自《杂文月刊》2006年第6期,有删改)
品评
“少思八九,常想一二”,就会拥有快乐人生,但如何把握分寸很重要。作者既提醒人们“常想一二”,又告诫大家讲究“辩证法”(即要“少思、精思加反思”),可谓入情入理、语重心长。
为了讲清相关道理,作者列举了不少古代名人的事例和名言佳句(如李煜的“凤阁龙楼连霄汉”“最是仓皇辞庙日”等,还化用李清照的“应是绿肥红瘦”为“应是红肥绿瘦”),兼及域外的拿破仑元帅,使全文材料丰富、底蕴厚实、说理透彻,很能引领我们反躬自省、深思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