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仲华
既然“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大趋势基本无法改变,那么我们不妨忘掉或少思那不顺心的“八九”,而多想想让人高兴的“一二”。
小時候,我爱看《西游记》,最佩服的是孙悟空,浑身本事,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最瞧不起的是唐僧,一点本事也没有,跟个面团似的,连小妖都能随便欺负他。那时,心里总闪着个疑问——唐僧最笨,为什么由他带着三个本事很大的徒弟取经?(开篇即由古典名著切入,且设下了悬念)
如今年近不惑,在创业的路上摸爬滚打多年,经历了种种没想到的考验,困惑过,彷徨过,畏惧过,逃避过,少年时的轻狂荡然无存,常常感叹“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名句引述得当)
前几天,因为生意上的挫折和压力,我失眠了,随手取过《西游记》,卧在沙发上消磨时间。看了一段段童年就熟悉的师徒四人历尽艰难的故事,我渐渐被唐僧吸引,生出一种从未有过的敬重。在取经队伍中,唐僧能力最弱,可是他有别人不具备的坚韧,那么多的艰难、绝境,他都挺住了;那么多的诱惑、陷阱,他都胜过了,自始至终未曾动摇,直到走进最初寻求的圣地。他,才是真正的强者!(“渐渐”“从未有过”与首段对应)
唐僧给人一种钝、笨的感觉,他的强大是藏而不显的。忽然想起《神雕侠侣》中那柄玄铁重剑,“剑身黑黝黝的,两边剑锋都是钝口,剑尖圆圆的像个半球,重得几乎拿捏不住”。
钝剑无锋,是剑的非凡境界——因为无锋,全靠人的内力强大;虽然无锋,厚重的力量却无坚不摧。(唐僧与玄铁重剑的相似点,无疑在于一个“钝”字)
钝剑无锋,大巧不工。由剑联想到人,利剑精光耀眼、吹毛断发,就像令人眼睛一亮的聪明人;重剑却像面目平庸、反应迟钝的人,他们大都韧劲儿十足,在短跑中往往是败者,而在马拉松、铁人多项中,必定是王者——慢,但决不放弃,就是爬也要爬到终点。这样的人是不败的。(对比相当鲜明)
利剑轻灵,承重时易折易断;钝剑重拙,难折难断。由此想到,人聪明、灵透固然重要,若缺乏“钝”的品质,仍难成大器。近年流行“钝感力”一词,它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创造的词语,直译为“迟钝的力量”,指的是拥有迟钝而坚强的神经,不会因为一些琐碎小事而产生情绪波动。渡边淳一写道,“钝感”相对敏感而言,过于敏感往往容易受到伤害,而钝感虽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却能让你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烦恼、不会气馁,钝感力恰似一种不让自己受伤的力量,不因为一时得失而喜忧,坚持信念往前走。(由“钝剑”说到“钝感力”,作者的联想顺理成章)
在各自世界里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内心深处一定隐藏着一种绝妙的钝感力。“钝感力”这个外来的时髦词语,是唐僧钝剑人生的绝好印证。
这时,我解开了童年的疑问——为什么由唐僧带队取经?(照应开头段)《危机时刻的大国领袖》前言里有一句话:总统之为总统,不在于智力,而在于意志力和决断力能否经得起考验。取经团队的核心,除了他,还能是谁?(反问句掷地有声)
俗话说“一岁年龄一岁心”,少年读《西游记》,眼睛总盯着那根金光闪闪的金箍棒;人到中年,才从唐僧心里发现这柄毫不起眼的玄铁重剑,读出了一种重拙的人生。(收尾点题,用语生动有味)
(选自《意林》2009年第9 期,有改动)
品评
小时候看的书,几十年走的路,将读书与人生经验联系起来,于是乎悟出哲理——这也是思想的来源,而思想是人类永远的财富。
文章写法上的特点,除了巧于对比,另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开篇巧设悬念,引人一读为快;至“这时,我解开了童年的疑问——为什么由唐僧带队取经”,明确给出答案,前呼后应,结构谨严。二是巧于联想。作者写“唐僧给人一种钝、笨的感觉,他的强大是藏而不显的。忽然想起《神雕侠侣》中那柄玄铁重剑……”,这是由人及剑;“钝剑无锋,大巧不工。由剑联想到人,利剑精光耀眼、吹毛断发,就像令人眼睛一亮的聪明人;重剑却像面目平庸、反应迟钝的人,他们大都韧劲儿十足……这样的人是不败的”,这是由剑又及人。此外,作者还联想到“近年流行‘钝感力一词 ”这个外来的时髦词语,是唐僧钝剑人生的绝好印证”;联想到了“《危机时刻的大国领袖》前言里有一句话”……合理的联想与丰富的引证,既大大增强了文章阐说事理的形象性,又使全文材料丰富且耐人咀嚼。
在各自世界里取得成功的人士,内心深处一定隐藏着一种绝妙的“迟钝的力量”,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烦恼与气馁,坚守信念往前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