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海
2014年,朝阳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开展了中小学诊断式督导的探索与实践。四年来,朝阳区督导室先后对本区20多所中小学校开展了诊断式督导,并将研究成果推广到与外埠合作举办的4所学校,还结合实践需要不断深化和拓展研究领域,丰富和完善诊断式督导研究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回顾、总结和反思朝阳区开展中小学诊断式督导的探索历程,笔者对在中小学开展诊断式督导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思考。
1.理念认同是实施诊断式督导的基本前提
诊断式督导是指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在对中小学校开展的综合督导过程中,重点围绕学校提出的“督导需求”进行诊断,指导学校解决关键问题并促进学校发展的教育行政监督行为。
诊断式督导在督导关系、督导内容、督导过程、督导结果运用等方面,都与常规教育督导存在很大区别。鉴于此,督导方和被督导方唯有真正认同诊断式督导的基本理念并正视二者间的区别,才有可能实施诊断式督导并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
2.制定适切有效的指标工具是实施诊断式督导的关键
实施诊断式督导离不开适切有效的督导指标和工具。朝阳区督导室在普通中小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学校督导实际需要,重新构建并形成了“1+X”诊断式督导指标体系和诊断框架。
“1”指的是诊断式督导指标体系,主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而制定,是对中小学校的共性要求。它由学生发展、教育教学、师资队伍、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协议履行、特色与创新6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47个评价要素构成。
“X”即诊断框架,主要呼应学校个性化的督导需求。如何更好地应对学校的个性化督导需求,帮助督导人员准确把握学校办学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为了有效破解这一难题,朝阳区教育督导室首先把学校的“督导需求”限定在教育督导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关学校内涵发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将学校督导需求划分为学校管理、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课程建设四大领域,并分别研制出针对该主题的诊断框架。比如,针对学校课程建设主题的诊断分为课程素养、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对“课程素养”的诊断重点围绕课程观、课程意识两个维度进行;对“课程开发”的诊断重点围绕目标引领、过程管理两个维度进行;对“课程实施”的诊断重点围绕课程开设、教学组织、课程整合三个维度进行;对“课程评价”的诊断重点围绕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运用两个维度进行。在每个维度之下,制定出更具体的诊断要素或观察点。
有了诊断式督导指标体系和诊断框架,还需要开发配套的诊断性督导工具。督导工具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校自我诊断工具即学校自我诊断表,主要服务于学校自诊。学校自我诊断表的研制思路借鉴了质量管理理论中的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置)循环方法,指导学校围绕“目标—行动—问题—计划”的思维逻辑,按照“学校的目标是什么”“学校为实现目标采取了什么行动”“采取行动后还存在哪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下一步计划怎么办”的步骤,深入思考和查找预期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归因分析,制定学校改进与提升计划,明确处置措施。
另一類工具是督导信息采集工具,主要包括面向学校干部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座谈(访谈)提纲、多主体调查问卷和课堂观察表。督导信息采集工具的研制均按照“建立关联、把握关键、突出证据”的设计思路,让每一个访谈提问、每一个问卷题项、每一个观察要点都与诊断式督导指标体系和诊断框架相关联,提高信息采集的针对性和指向性,为督导诊断提供“化验单”。
3.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是实施诊断式督导的基本保障
诊断式督导的工作流程是对诊断式督导实施步骤、督导双方职责的基本规范。工作流程是否科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诊断式督导是否务实高效。
经过四年的实践探索,朝阳区中小学诊断式督导工作流程不断得以完善。如果以督导团队集中入校督导的时间点为界划分,可以将诊断式督导分为督前预诊、督中会诊和督后随诊三个阶段,包括学校自诊、学校调研、提前收集督导信息、现场收集督导信息、评议会诊、口头反馈与互动、书面反馈、学校整改与过程指导、督导回访9个关键环节。
诊断式督导工作流程除了保留常规的学校综合督导的主要环节之外,还有其自身特点。一是在“督前预诊阶段”增加了督导需求的提出、督导主题的确定两个关键环节;二是在“督中会诊阶段”强化了评议会诊和问题归因环节;三是在“督后随诊阶段”强调了学校整改与过程指导环节;四是在整个督导过程中,突出并强调督导方与被督导方的“互动”与“共识”,凸显了诊断式督导过程中督导方与被督导方双主体“共同建构”的本质特征。
4.实施诊断式督导需要处理好的三个关系
作为对传统教育督导模式的超越,诊断式督导能否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推广时需要考虑和注意什么问题,成为人们比较关心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实施诊断式督导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监督与指导的关系。诊断式督导必须坚持监督与指导并重的原则,要把握和处理好监督与指导的“度”,把监督的重点放在守住政策底线上,把指导的重点放在帮助学校发现关键问题、促进学校改进上。
二是处理好基础诊断与主题诊断的关系。基础诊断是对学校办学的整体诊断,主题诊断是对学校办学关键问题的专项诊断,二者是整体与部分、全面兼顾与重点关注的关系。教育督导部门可以结合本地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和督导人力资源配置等实际情况,根据工作的轻重缓急灵活处理。
三是处理好督导问责与促进学校改进的关系。诊断式督导结果的运用要回归初衷。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校发展,直接落脚点在于督促、指导学校改进。只要学校办学能够坚守底线,不出现重大失误和不良社会影响,就不应把诊断式督导结果直接与校长任免挂钩。唯有如此,才能打消学校的焦虑、抵触和戒备心理,提高诊断式督导的实效性和工作效率。
实践无止境,探索无终点。在未来的实践探索中,有必要聚焦学校自诊过程、学校诊断工具信效度、学校整改与过程指导等方面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不断优化和完善诊断式督导模式,更好地服务和推进中小学校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