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佳燕
生活中有各種充满仪式感的重要日子,比如社会性的节日、私人性的纪念日,人们约定俗成地赋予这些普通日子特定的内容和意义,并藉此抵抗贯穿在日常中的平庸和时间烟尘的无情覆盖。在曹军庆的小说中,“会见日”也是个重要日子,但不是传承民俗文化或亲朋约见把酒言欢的吉庆之日,而是高墙内特殊人群的法定相见日。戒毒者和他们的家人将在这天完成他们定期的——隔着玻璃可见可闻不可触的特殊会见。会见日人头攒动,各种表情若隐若现,凝重或绝望,迷茫或期待,愤怒或哀伤,像是盛大的出场,又像是生死边缘的集结。这个日子因为被期待因为其重要性,跟普通人的节日确有相似之处。但是它没有公共性,它只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换句话说,只在强制隔离戒毒所里才适用。这里生活着特殊人群,既有戒毒者也包括帮助他们戒毒的干警。涉毒者是这个时代社会的边缘地带,他们构成我们司空见惯却又浑然不察的时代暗区。除非我们自己或家人也不幸沦陷,否则我们总是设法“绕道”而行。而戒毒所恰恰是这个暗区的一个“窗口”。曹军庆来到这里体验生活,为我们揭开了暗区的面纱,也找到了写作上新的生长点。
《会见日》总让我想到匈牙利作家马利亚什·贝拉的小说《垃圾日》,我喜欢它的隐喻和结构。“垃圾日”是国家固定收垃圾的日子,可以从街边堆满的各种破烂旧物里瞥见一个家庭一个时代几十年的秘密;“会见日”是戒毒所规定的家人探视时间,是故事、情感和人性集中爆发的节点,但这样一个少人问津的暗区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它背后牵扯着不同侧面的社会现实。《垃圾日》是立体结构,是一栋老式公寓不同区间里隐藏的底层生活和恐怖百科;《会见日》是网状结构,无数戒毒者、访客因这个特殊的日子缠结一起,每一条线都有形形色色的涉毒故事,都有家庭暗疮和个人两难;每一条线都是散点透视,是社会的不同触角和人性的万花筒。
《会见日》有一系列短故事。《新生》只是波涛暗涌、声势浩大的开场。玻璃墙两侧的人物携带各自的经历故事与精神创伤轮番登场。谄媚、串联,叹息、垂泪,展示、表演,哭诉、求救,看似沟通、更有隔膜,或者很快适应、找到存在感并甘之如饴。会见日里的集中展示,是揭开伤疤,也是人性探幽。因毒品带来的各种灰暗故事与人物关系交织缠绕,他们的来路与坠落清晰可见,他们的去处和出口茫然未知,就像溺水者胡乱伸出的一只只手。《新生》的故事跟《假发套》都是围绕家庭这个社会的基本单元进行,并且人物都面临着深刻的两难问题:下坠或上拉,放弃或拯救,绝望与希望,活着或死去,他们在两种力的撕扯下愁云惨淡、举步维艰。《新生》里的简方明关秀英夫妇因为儿子跟着村人吸食麻果几近家破人亡,儿媳离婚,儿子被送进戒毒所。他们想再生一个孩子并且移民到娘家的荒村,这是一个家庭的自救和“新生”。可这不是意味着他们对儿子的某种放弃吗?高龄产妇的关秀英挺着大肚子和丈夫来到戒毒所,面对儿子内疚万分放声大哭,可是简方明只能念着提前准备好的备忘录跟儿子讲话,儿子只关心自己被人谣传有精神病。这样一种极度隔膜、矛盾的会见终于因为新生儿艰难而平安地出生获得和解:新的生命不仅给破败的家庭带来希望,也为高墙内的儿子重拾新生的信心。《假发套》里的家庭关系体现在母与子这对人设上。背后是另一个破碎故事之心:秦继伟的成长伴随着父亲没完没了的赌博、吸毒、家暴,那是县城生活看不见的脓疮和深渊。阴影深重的秦继伟力劝母亲离婚,并答应她立下毒誓永不碰毒。这一场母子约定如此决绝,足见毒品对人的戕害之深。但是秦继伟还是没有抵挡住“近墨者黑”,他违约了,他在戒毒所里的吃书吞牙刷各种自伤不是自杀,而是争取在外住院能让母亲前来探视,这是儿子对母亲的忏悔与呼救;但是秦继伟的母亲坚决不来看他,不是因为儿子的违逆,而是因她得了癌症怕儿子知晓会更绝望。绝境中的一对母子以貌似断舍离的方式相互拉扯支撑,弥漫着人性的爱与温暖。而霍立志和秦继伟是另外一对人设:一事无成、快退休的管教和喜欢捅娄子、让管教不能安然退休的戒毒者。某种意义上他们都是生活的失败者,却以不同的方式撞身取暖。霍立志的耐心有了成效,秦继伟对他敞开心扉。霍立志远赴广州劝秦继伟母亲回来看儿子,他送她的假发套就像是夏瑜坟头的花环,给身处绝境的人们一点慰藉。
《吹牛者》是另外的叙事维度,由戒毒者的独特形塑,直接对整个社会敞开。安尔恕不仅是个戒毒者,还是个有演讲癖的人。他在戒着毒瘾的时候,却不知不觉沾上了话瘾,可见瘾是多么无孔不入的东西。这个世界上有各种瘾、醉、癖,有各种因过度痴迷而影响到正常生活的病态呈现,而安尔恕是为那些洋洋洒洒的大词所陶醉,他在形神兼具的表演中获得空前的存在感与满足感。这种表演于他不仅仅是一种意淫和异化,还有实实在在的好处。他出头了有特权了,他成了介于干警和学员之间的“夹子”,他可以收集、清查甚至制造学员的各种线索。身份的悄然改变,对吹牛和权力的迷恋,把他的言行和人性往更深幽的部分拉拽。而这样的成就感只能在戒毒所里获得,所以身为戒毒明星的安尔恕在出来之后又反复让自己进去,直到被目为伪装者。这样一种对表演的陶醉、权力的钻营和形式主义的泛滥又岂止在高墙之内?从安尔恕身上,可以窥见纷繁的社会现象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时代病症与人性弱点,它如此具象多样无孔不入,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肃然自省。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曹军庆的小说风格经常被指认为奇崛幽暗,他的确更偏爱于去探究世界的背面、阳光下的阴影以及人性的黑洞,但是《会见日》可以看到他新的写作动向。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短故事技法娴熟,叙事密实,彰显出卓然的虚构想象能力——这或许是他对戒毒所的这段体验选择用小说而不是非虚构表现的原因。《新生》吸毒者确信自己头上藏着发报机,《假发套》秦继伟在阅览室吃书,《吹牛者》安尔恕的荒谬言行,都可见他丰饶而有意味的想象。更重要的是,《会见日》是曹军庆直接书写被大众生活忽视和遗忘的暗区。不用曲笔也不必隐喻,不是纪实性的控诉和警示,而是正面强攻、“直击”事实。他写出了暗区里的秘密与伤痛、人性的磨炼与挣扎,也写出了一个个家庭在灾难性打击下的爱与暖,涉毒者在泥淖中的自救意识与求救愿望。他们就像一个个世界尽头的迷失者,竭力在喑哑里呼救,在灰暗中趋光,于绝望处找寻希望。《会见日》的写作意义恰在这里。
而曹军庆自己何尝不是一位捕光者?他有意选择去戒毒所体验生活,书写那些暗区里的秘密与挣扎,努力想要成为希望的挖掘与提示者。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回首再看那段戒毒所生活,必是一次不太轻松和愉快的体验,给予他的不仅是写作上的馈赠,还有对生命人性的重新认识。我记得2017年冬天,杂志社在他的撮合下走进戒毒所开展了一次公益送刊活动。天气肃杀,气氛压抑,学员们的每个动作都在规训之内,看不到他们真实的表情和内心。戒毒所门前有条干枯的河,旁边是火葬场,对面是监狱。这样的地理格局别有深意,让人悚然一惊。曹军庆在捐赠仪式上讲到好的作家要保持三种能力:对人类的痛苦和困境保持敏锐的感同身受的能力;对人们寻找希望与救赎的勇气及努力要有赞美和表达敬意的能力;对复杂的人性人物命运以及由此勾连的复杂社会,要有深刻挖掘和准确呈现的能力。从《会见日》开篇的三个故事看来,他正在努力做这样的实践者并已然是一位值得期待的捕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