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梅
在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指导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是高校英语口语教学改革的一种大胆尝试。它在借鉴传统教学方法经验的基础上,注重学生情景体验、角色体验、演说训练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引导学生在感知和体验中训练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改革尝试,该模式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探索。
传统的英语教学注重教师一方进行英语知识的传授,对学生来说是“要我学”。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难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充分调动和发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各行各业对英语人才质量的需求不断提升,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在这种形势下,笔者以本校的公共英语口语课程为试点,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引下,结合十年英语教学实践,在高校英语口语教学中探索和总结出一系列体验式教学法,受到历届学生欢迎,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习者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需求出发,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地创设实际教学情境或模拟工作环境,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和人际协作过程中经历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过程,从而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发展。
具体到高校英语口语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通过创设实际情境或仿真情境,将语言的实际运用贯穿到教与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在语言运用体验中进行感知、理解、评价和运用,从而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体验式教学思想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研究领域。说它古老,是指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2.1 教育学理论基础
1)夸美纽斯的教学便捷性与直观性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为了实现“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目标,在教学工作中要适应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注重教学的便捷性与直观性,如不要满堂灌,而要启发学习者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要通过直观教具和亲身体验,让学习者获得尽可能多的直观感知;要定期巩固复习,循序渐进地教学等等。
2)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论教育》一书中。他要求教育要遵从儿童的天性,使儿童获得自由的充分的发展。也就是要求教育不能采取压制和强迫的方式,而是通过创设积极的教育环境,激发儿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克服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从而获得主动的成长。
3)杜威的经验主义教育思想
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和《民主主义与教育》等著作中深刻阐释了其经验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经验”。他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有人把这三点概括为“三中心”,即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为了实现这三个中心的宗旨,杜威认为生活是经验的基础和源泉,学习者必须在实际生活的体验中获得经验的改造或重组。
以上教育思想可以看作是国外体验式教学思想的渊源。综合国外关于体验式教学思想的理论阐述可以看出,国外相关理论对学习者的经验获得、自然发展等理念较为重视。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一理念和目标,已有研究涉及较少。本文拟通过十年来公共英语教学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这一研究领域的丰富和发展。
2.2 心理学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不是教师直接传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教师和学习伙伴等其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下,学习者、教师和学习伙伴建立人际间的沟通协作关系,以及运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合作探究活动来实现意义建构过程。在此过程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个核心要素。由此可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实现知识结构的建构过程。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新知识与已有经验间建立积极联系;通过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获取新知识。
2)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功能与人的呼吸、循环、新陈代谢等功能一样,是一项基本的机体功能。认识功能的实现,是主体通过同化和顺应,实现机体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平衡。皮亚杰认为同化与顺应不是被动实现的,而是主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实践活动不断调整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促使认知结构不断更新和發展,从而达到新的适应和平衡。
3)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大卫?库伯在借鉴杜威的经验主义教育思想、库尔特·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和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基础之上,在其著作《体验学习:体验——学习发展的源泉》中提出了“体验式学习圈理论” (Experiential Learning)。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的起点来自于学习者的体验或经验,这种经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的直接经验,二是通过知识传授获得的间接经验,也就是学习和获得别人的体验结果。他认为体验式学习过程是一个闭合的环形结构圈。这个结构圈是由体验(Experience)、反省(Reflection)、思考(Theorization)、实践(Action)四个学习阶段相互联系和衔接,共同构成的。在这个环形结构圈的每一站,特别是第一站的体验和最后一站的实践都离不开学员的主动探究和亲身验证。
笔者多年来从事公共英语口语教学,面对的学生大多处于青年中期(18-22岁)这个年龄段。这一阶段的学生身体发育已基本成熟,初步具备了成年人的体质,身体各项机能较为健全和完善,但心理的发育尚未达到成熟和完善。特别是在学习心理方面,他们一方面自认为已经是成人了,独立意识增强,另一方面,离开了高中阶段教师和父母的密切监管,他们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方面急需得到专业指导。这一阶段,随着接触到的学科领域逐渐广阔,随着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逐渐增多,他们的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迅速发展,好奇心和求知欲日益旺盛,他们乐于亲身体验,渴望增加感知觉的体验,希望在身临其境的探知过程中学到“有用、有趣、有效”的知识。针对这一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笔者在多年工作中实践和积累了以下体验式教学的做法:
3.1 情境体验法
情境体验法是指英语口语教学中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立相关的训练主题,引导学生围绕训练主题,通过实地操作或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自主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在身临其境中有效参与训练过程,达到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升。如在一次“Talk show”训练中,学生们围绕“Talk about Chinese Spring Festival”这一主题,分为四个小组,边表演边用英语向全班讲述春节的来历与习俗;春联的创作与寓意;除夕夜晚全家相聚的热闹场景;放烟花爆竹的安全注意事项。随着一幅幅场景的展开,同学们在欢声笑语中一边体会着浓浓的年味,一边感受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同时潜移默化地掌握了一系列和节日、安全等主题有关的词汇和语法,进一步提高了同学们的听说与表达能力。
3.2 角色体验法
角色体验法是指教师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主题,设计和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角色体验和剧情冲突中进行语言训练。这种方法一般适合紧密结合不同的专业特色进行。
如在给文传学院的学生授课时,我设计了体验式报道系列活动,推出“假日走访”活动,开学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英文报道展示。学生非常认真地分组进行策划,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区、乡村、火车站、商场超市、快餐店、医院等进行采访,带回来的英文报道主题鲜明、内容生动、感情真挚。《牧民的一天》、《列车员的五一假日》、《关注留守儿童》、《快递员的真实生活》、《一名护士的不眠夜》等报道令人耳目一新,同学们深受感动。谈体会时,有的学生说,“特别喜欢这种体验式报告,我进一步明确了记者的角色定位,倾听到基层百姓的声音,这是最吸引人的。”有的学生说,“在这种角色体验活动中,我既是体验者又是采访者,面对被访对象,我是记者,必须如实地获取信息和完成稿件;回到课堂面对同学们,我又是发言人,有责任和义务把被访对象的情况如实向大家进行报道。这种经历终身难忘。”在各小组进行角色体验和小组汇报结束后,我及时总结同学们在活动组织和语言表达中的优缺点,并引导学生总结了报告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关键词汇。
3.3 演说训练法
演说训练法是指为适应现代社会对英语交际能力的需求,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紧密结合训练主题,借助必需的视频、英语趣配音App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英语剧表演、英语演讲、经典剧本配音等活动,体验英语口语的乐趣。
针对学生入校后的学习兴趣和英语需求调查,我在大一新生的前两个学期都设计了童话剧表演,在大二第一学期设计了电影配音,大二第二学期设计了主题演讲。在一次英语电影配音中,两位学生选择了《简.爱》中简·爱和罗切斯特那段著名的对白“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无法离开我,就像我现在无法离开你一样。虽然上帝没有这样做,可我们在精神上是平等的。”学生对每个单词都全情投入,全班同学一边沉醉在英语原文的对白中,一边深深被简·爱与罗切斯特的跌宕起伏的爱情经历深深感动,深切体会到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磨难,都不能放棄对自由的追求和理性的思索。
从事高校英语教学十余年来,通过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综合运用情境体验法、角色体验法、演说训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受到历届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反映从怕英语课转变为盼英语课,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高涨,英语学习不再枯燥无味,而是充满了欢乐和趣味,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看待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客观地说,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觉探究能力,弥补了传统英语教学的不足,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另一方面,该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如过于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容易导致教师主导作用的忽视;体验式教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基础要求较高,如果学生不具备相关的知识积淀和基本能力,就容易在训练中浑水摸鱼或掉队;此外,该模式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投入较大精力和时间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甚至课外花费的时间远远大于课堂45分钟。如果学生没有较扎实的基础和坚强的意志,该模式的效果就有可能打折扣,等等。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有待于我们在以后的英语教学中进一步探索。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