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费时间与精力真正地了解捐助对象的需求,考察了解他们的燃眉之急,才是慈善的实质所在。
“因为爱,所以勇敢,因为爱,所以坚持。心里有爱,便有光明,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这本书……”这是卢思浩为《因为爱所以坚持》录制的明星视频里的推荐语。
拍摄并没有持续太久,简单的几次重复,卢思浩便完成了录制工作,他长舒了一口气,轻松些许。
作为“90后”作家,网络视频拍摄是新一代年轻人最熟悉不过的场景,然而与以往不同,这次录制,让人生经历“顺风顺水”的卢思浩感觉到说不出的沉重。“看到《因为爱所以坚持》这本书前,我对于渐冻人的了解很笼统,只限于新闻报道。”卢思浩告诉《留学》记者,作为曾经的理科学生,在被邀请为这本书写序和录制推介视频之前,他了解最多的“渐冻人”患者,可能就是大名鼎鼎的霍金了。
序言的写作时断时续,心酸、怅然、同情、钦佩……种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夹杂缠绕,盘旋徘徊在卢思浩的心头久久不能消散。沉重与坚强并存的纷繁复杂,相似又不同的励志故事,让出生在江浙富庶地区、成长快乐而明亮的卢思浩站在时间的渡口,追忆过往。
悠然:忆往昔成长岁月
在江苏张家港这个河港纵横的城市,无忧无虑的卢思浩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着。而前往澳大利亚留学的决定,除了旖旎风光的吸引外,还有始于2008年的出国热潮的推动。
在爸妈讲明之前,卢思浩与一般的孩子一样,对于人生的规划普通而平常:初中、高中、国内考大学,在大学期间或者毕业之后出国。“但是那几年,周围一圈人都在留学,所以我爸妈把这个步骤提前了。”
对于父母的出国建议,卢思浩欣然接受,没有彷徨,而唯一犹豫的,是留学目标的确定,因为源自于心底的留学悸动来自于英国和美国的影响。然而每一个身处世间的人,都无可避免的受到世界环境更迭的影响。
2007~2009年,正值世界金融危机,2009年澳币大幅贬值,在这个经济背景下,卢思浩没有前往他心心念念的欧美,而是来到了南半球的澳大利亚,而在这之前,蔚蓝的天空,如画的风景,一部描绘堪培拉、悉尼、墨尔本的纪录片是卢思浩对澳大利亚的初始印象。
“我爸对于出国的事情进行了多方研究,在对比了专业、学校、排名之后,我最终前往了澳大利亚。”卢思浩告诉《留学》记者,他从小就擅长跟数字打交道,属于数学和物理的特长生,对于自己的性格与特长,他的定位从来不是学者。“科学家我从来没有想过,因为我知道自己没那个天赋,我仔细琢磨,能跟数学打交道,又能发挥我特长的专业,应该就只有金融专业了。”
国外的生活节奏舒缓、平稳,即便初来乍到稍有不适,繁重的学业也没有打消卢思浩日渐增长的探索欲望。除了学习之外,他常常前往墨尔本州立图书馆补充阅读,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州立图书馆是墨尔本的标志性建筑,位于市中心,前面有成片的草坪,无论是春夏秋冬,都有人在那边看 书。”
风和日暖,绿草如茵,年轻人、老年人,或三五成群,或独坐一旁;成群的鸽子时而飞翔,时而在地上歇脚。无论是周一还是周末,读书的氛围宁静而和谐。卢思浩告诉《留学》记者,澳大利亚人保持着很好的读书习惯,特别是老年人。“我有研究过,中国人因为人口基数很大,所以读书的人其实很多。但是按比例来讲却低于欧美国家,中国老年人看书也相对偏少。”
迷茫:未来之路初探究
往昔斑驳的本科时光犹如清晨叶尖滴下的露水,散落在泛尘的地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消失,而焦虑这一甚少出现的情绪却在本科毕业之际汹涌袭来,卢思浩开始有些迷茫。
“毕业时,我突然间发现这个世界比想象中的更复杂,因为当时我既可以回到家乡工作,又可以继续读研究生,当时其实已经在写书了,我也可以选择当职业作家,可是我要走哪一条路呢?”与他人对于前途的未知而担忧有所不同,卢思浩迷茫于无法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因为“选择太多,不知所 措”。
于是,就在2012年,从11月毕业到次年9月再次入学,利用7个月的空档期,卢思浩周游旅行,成为了一名沙发客。“那时不是流行世界末日的说法,我刚好毕业,就决定出去旅游。”
在卢思浩看来,人生漫长而又短暂,在今后的日子里,工作必然占据主要精力,何不趁此机会,用系统的时间,领略世界的风采与别样的风光呢。“成年人的世界被各种琐事充斥,很难有完整的时间旅行,而世界美景不一定总会屹立着等你,就像最近被火烧的巴黎圣母院,对于没有欣赏过它美景的人来说,肯定是一种遗憾。”
长达半年左右的沙发客经历也为卢思浩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其实我还是想跟读者说不要随便当沙发客,很辛苦,也会有危险,因为我是男孩子,虽然安全方面好一些,但是也经历了种种突发情况。印象比较深的一次在新加坡,我刚下飞机,发现行李托运错了,在下一班飞机上,而我只随身带了一个钱包和手机。当时有微信,但是还没有微信支付。所以我哪里都去不了,我在机场睡了一天一夜,才等到下一班飞机。”
坚定:尊重“心”的选择
2015年,硕士毕业的卢思浩思考未来的选择,在他看来,自古以来,弃医从文、弃武从文的历史事实不胜枚举,即使自己最爱的作家王小波,也是凭借数学专业的背景成为知名作家,鲁迅先生更是弃医从文,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带来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因此,学什么专业,跟未来从事什么行业其实没有本质联系。在卢思浩的认知中,一个人千万不能过度限制自己,就这样,受不了规规矩矩窝在一个办公位工作的卢思浩決定了自己的创作路。
“我这个人就是想去哪去哪,想干嘛干嘛。写作需要人生经历,阅历越多,写得越好,这是一个成正比的事情。既然爱旅游,又爱写作,何乐而不为呢?”
创作伊始,金融专业的背景就在写作过程中为卢思浩作出了“贡献”,让他得以顺利将心中的无限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写作会有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就是脑袋里一堆想法却无法表达。我经常说个比喻,心是海,能表达的只有小溪。学金融是一个比较理性的分析的过程,所以我写文章也是尽量量化它。”
就这样,第一本、第二本、第三本……卢思浩几乎以一年一本的速度完成着自己的梦想。几年间,除了专职写作外,他的脚印遍布祖国的大好河山,新疆、云南、四川……体味人间美食、美景的卢思浩源源不断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创作旅行两不误。“接下来,除了按照不同人生阶段,创作不同时段应该去思考的作品外,我也会进一步挖掘新的创作领域,尝试其他类型的文字创作,例如小说。”
作为入主出版行业的新生代作家,卢思浩对于出版行业“夕阳产业”的论调不置可否,在他看来,只要文明需要传承,那么文字出版永远不会消失。“纸质书永远不会消亡的,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开始,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经历了洛阳纸贵,经历了印刷术的诞生,这背后是知识的传递。”
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写作行业被取代的说辞频繁引发人们的热议,对此,卢思浩也有着自己的看法。“网络上确实存在一种小说自动生成器,但是这种作品永远不能传承下去。创作不是程式类的流水线工作,而是新的创造,就算可以从大数据中根据已经设定的关键词要求‘一键生成想要的文字片段,但这永远不是精神的升华,大数据代替不了莎士比亚这样的文豪,产生不了流芳百世的文学作品,更不用说从思想与哲学的高度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了。”
思索:慈善发展路
《因为爱所以坚持》的故事令人钦佩,在参与图书发布会此之前,卢思浩对于相关公益事业略知一二。卢思浩告诉《留学》记者,在澳大利亚,慈善事业的运作方式更倾向于实地参与,相对于捐助钱财,他们的观念是希望每个人都能深入其中,详细地了解捐助的对象。在澳大利亚留学的时候,他参与的跟渐冻症相关的公益活动,只有ALS冰桶挑战。
“在国外,慈善并不是简单的捐钱了事,而是尽可能实地考察、实时帮助,国外的慈善事业虽然也会邀请明星参与,但最终的结果是大家会将注意力从明星身上转移到这个事情本身。例如前段时间,海王扮演者把自己的胡子给剃了,想提醒大家关注塑料环保,他们的出发点都是用自己的影响力让大家关注慈善本身,而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名气。”卢思浩表示。
在卢思浩看来,花费时间与精力真正地了解捐助对象的需求,考察了解他们的燃眉之急,才是慈善的实质所在。“包括慈善机构也是,不要只是捐钱。金钱需求是最容易解决的,人们都会想到这个办法。我觉得反而一些需要认真执行的、认真思考的东西没有长足的进步。”卢思浩告诉《留学》记者,例如西部山区的教育现状,其实那里的硬件设施虽然还是比不上城市,但是已经足以正常运转,他们缺的是师资力量和课本、读物。“如果我自己有机会的话,希望可以去山区里面待一阵子,教教他们我会的东西。如果没有办法前往,也可以给他们捐赠一些图书。”
拎客
《因为爱所以坚持》
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是中国第一部渐冻人群集体创作的书,书中收录了几十位ALS病人及其亲友在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的治疗经历、心情故事、人生领悟和对生命的反思。书中渐冻人与病魔抗争的故事,不仅仅能激发社会对渐冻人这一罕见病群体的关注,更能激发每个人在生活中不向命运低头、不向困难低头、不放弃抗争和奋斗的精神。
主编葛敏,曾是舞台上的精灵,正值35岁芳华却不幸患了渐冻症,失去了在舞台上独舞的梦想。在经历过痛苦、哀怨、绝望后,她选择与生命和解,接受人生的无常,接纳生命的不完美,重新出发“以文字为舞,面对人生的难”。创办“冰语阁”公众号,为国内渐冻症患者搭建起了一个暖心的家园,这本书就是“冰语阁”文章的结集。
拎客
ALS冰桶挑战赛
(ALS Ice Bucket Challenge)
简称冰桶挑战赛或冰桶挑战,要求参与者在网络上发布自己被冰水浇遍全身的视频内容,然后该参与者便可以要求其他人来参与这一活动。该活动旨在是让更多人知道被称为渐冻人的罕见疾病,同时也达到募款帮助治疗的目的。活动规定,被邀请者要么在24小时内接受挑战,要么就选择为对抗“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渐冻症)”捐出100美元。
冰桶挑战赛在2014年由美国波士顿学院前棒球选手发起,随后风靡全球,各界大佬纷纷“湿身”挑战。目前“ALS冰桶挑战赛”在全美科技界大佬、职业运动员中风靡,在美国就有170万人参与挑战,250万人捐款,总金额达1.15亿美元,这可能是为某种疾病或紧急情况捐助最多的款项。目前,此项挑战已扩散至中国。
采访摘要
Q:《留学》记者 A:卢思浩
Q: 硕士毕业以后为什么选择回国?
A:自从到澳大利亚第一天,我就知道未来会回到祖国。一是父母在不远游,我爸妈还好,但是我的祖父母年岁已高,不太能坐飞机,如果在国外,我可能见他们的时间有限,我觉得这一点我受不了。二是我觉得中国的机会比在国外多。澳大利亚的生活比较安逸,你在那边生活可以一眼看到未来的出路。你会有绿卡,享受那边的福利,一生顺利。但我认为一个人走在半山腰的时候,应该去山顶看一下。所以我想回国,在这个环境里面挑战一下自己。
Q:你觉得澳大利亚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A:国外上课比较自由,没有点名制度,上课与否全靠自觉,学生与老师基本上都是自媒体交流,特别是我们专业。我们专业不太需要教科书,也不太需要做很多笔记,全部用iPad就可以了。
国外的生活同时又很辛苦,因为有很多的作业要做。每个学期、每门课都有四五个作业,每次作业都占20%左右的分数,期末考试只有40%的分数,所以其实一分钟都不能停。总体而言,国外的教育賦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不会枯燥,不用死记硬背,同时又在很多地方设置关卡,提醒你每天都要学习。
Q: 您怎样看待旅行?
A:人生是本书,你没有办法增加它的内容,但是你可以让它变厚,用什么办法变厚,就是夹明信片。不要期待旅行可以改变什么,它改变不了你的生活,改变不了你的处境,但是能让你可以改变心态,所以我还是会推荐很多人旅行。不用查攻略,不用定目标,找个陌生的地方,过日常的生活。我推荐大家去住公寓式酒店,可以自己做饭,这其实是很难得可贵的经 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