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兴霞 朱娟英 江琴 蔡李芬 唐婕 蔡诚怡 朱晓萍
文章编号:WHR2018095047
【摘 要】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发病的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案选择的差异。方法:收集2009年至2016年就诊于本院的1207例乳腺患者临床资料、病理特点、治疗方案,分为三组:青年组(年龄≤35岁)、中年组(35<年龄≤50)、老年组(年龄>50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入组1207例病人,青年组44例、中年组595例,老年组568例。初潮年龄、怀孕次数、生产次数、BMI在三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结果发现,青年组与中年组相比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青年组与老年组相比,生产次数及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01),中年组与老年组相比初潮年龄、生产次数、怀孕次数及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P<0.001、P=0.001、P=0.019)。年龄分组与月经状态呈显著相关性(r=0.765,P<0.001 ) 。年龄分组与彩超BI-RADS分类呈显著相关性(r=0.125,P<0.001 ) 。青年组行穿刺活检的高于中年组(36.4% VS 20.2%,P=0.011),高于老年组(36.4% VS 20.1%,P=0.001)。青年组保乳手术率高于中年组(22.7% VS 9.3%,P=0.05)、高于老年组(22.7% VS 5.7%,P<0.001)。PR表达中年组高于老年组(70.3% VS 60.4%,P<0.001)。中年组化疗者高于老年组(81.5% VS 69.9%,P<0.001)。放疗选择老年组低于青年组(26.2% VS 52.3%,P<0.001),低于中年组(26.2% VS 38.2%,P<0.001)。中年组选择内分泌治疗者多于老年组(73.3% VS 65.5%,P=0.004)。结论:中年组初潮年龄比老年组更早;生育次数、BMI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高龄组的肿块彩超检查BI-RADS分类也更高;不同年龄组治疗策略的选择不同。
【关键词】 乳腺癌;年龄;病理;治疗
近年来乳腺癌成为全世界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在中国每年新发病例18.7万例,排在所有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1-3]。乳腺癌的好发年龄是50岁以上[4]。在中国各大城市的研究数据表明乳腺癌的发病率在女性35岁之后出现两个高峰,第一个在50~54岁,第二个高峰在70~75岁[3]。而多项研究表明年轻乳腺癌患者疾病进展快、预后相对较差、死亡率高[5-6]。国外报道年轻乳腺癌发病率低,仅占所有乳腺癌的7%,并且年轻患者预后较差,可能与确诊时肿瘤直径较大、肿瘤分别较高、激素受体阴性、淋巴结阳性等因素有关[3]。年轻乳腺癌的定义国际上存在争议,以35岁、40岁,甚至以月经状态来划分[6]。有研究显示年轻乳腺癌患者在青年期(<35岁)发病者比中年(35~50岁)发病者预后更差[8]。为进一步探索不同年龄段发病的乳腺癌患者的生育情况、疾病特点、后续治疗方面是否有差异,本研究回顾分析本院2009年至2016年就诊的1207例乳腺患者临床资料、病理特点、治疗方案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行手术及后续辅助治疗的成年女性乳腺癌患者共1207例。按年龄分为三组:青年组(年龄≤35岁)、中年组(35<年龄≤50)、老年组(年龄>50岁)。其中青年组44例、平均年龄(32.0±2.9)岁,中年组595例、平均年龄(44.9±3.8)岁,老年组568例、平均年龄(59.7±6.9)岁。收集以下信息进行分析:初潮年龄、怀孕次数、生产次数、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肿瘤直径、月经状态、肿瘤家族史、是否有首发临床症状、彩超BI-RADS分类、是否穿刺活检、新辅助化疗、乳房手术方式、淋巴结手术方式、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否脉管侵犯、ER、PR、HRE-2、Ki-67表达情况、TNM分期、术后化疗、术后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
1.2 治疗
所有患者均于本院行保乳手术或乳房切除術,有完整手术及术后病理记录。术后根据患者疾病分期,依照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 中国版) 给予治疗建议,如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1.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与频率表示,率和构成比采用行X列卡方检验,双向有序行X列采用等级相关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卡方检验由统计学意义的二分类变量进行卡方分割法检验,P<0.12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组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比较
初潮年龄、怀孕次数、生产次数、BMI在三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结果发现,青年组与中年组相比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青年组与老年组相比,生产次数及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01),中年组与老年组相比初潮年龄、生产次数、怀孕次数及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P<0.001、P=0.001、P=0.019)。见表1。
2.2 不同年龄组乳腺癌患者临床及病理特征比较
不同年龄组月经状态、彩超BI-RADS分类、乳腺手术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是否穿刺活检、PR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不同年龄组乳腺癌治疗方式比较
不同年龄组在是否行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2.4 对表2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等级分组变量进行等级相关分析
显示年龄分组与月经状态呈显著相关性(r=0.765,P<0.001) 。年龄分组与术前彩超BI-RADS分类呈显著相关性(r=0.125,P<0.001) ,年龄分组与组织学分级或TNM分期无相关性(P=0.617,P=0.421)。
2.5 对表2、表3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二分类变量进行卡方分割法检验
发现青年组行穿刺活检的高于中年组(36.4% VS 20.2%,P=0.011),高于老年组(36.4% VS 20.1%,P=0.011)。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本研究中只有青年组有3位患者选择乳房重建。青年组保乳手术率高于中年组(22.7% VS 9.3%,P=0.05)、高于老年组(22.7% VS 5.7%,P<0.01),中年组与老年组无明显差异(P=0.019)。PR表达中年组高于老年组(70.3% VS 60.4%,P<0.001)。对于化疗选择,中年组化疗者高于老年组(81.5% VS 69.9%,P<0.001)。对于放疗选择老年组低于青年组(26.2% VS 52.3%,P<0.001),低于中年组(26.2% VS 38.2%,P<0.001),青年组与中年组无明显差异。中年组选择内分泌治疗者多于老年组(73.3% VS 65.5%,P=0.004)。详见表4。
3 讨论
目前初潮年龄小是公认的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因为规律月经来潮后代表机体开始规律的暴露于高雌激素环境中。有报道认为初潮较早的女性在初潮后几年内的雌激素水平较高,甚至整个育龄期都处于高雌激素水平[9]。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年组初潮年龄比老年组更早。初潮年龄早是否为乳腺癌发病时间提前的危险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妊娠及哺乳对乳腺具有保护作用,可减少乳腺癌发病风险,本研究中怀孕次数老年组多于中年组,生产次数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发病年龄较早者孕育次数较少,生育可能延缓乳腺癌的发生。体质量指数(BMI)是衡量人肥胖程度的指标,本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BMI增加。Kami K等认为BMI较高者浸润性癌的发生率更高。另外肥胖会使胰岛素的水平升高,反过来抑制性激素结合蛋白的分泌,使雌激素水平升高[10]。
月经状态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青年组中全部为绝经前患者,中年组大部分为绝经前患者占82.2%,老年组绝经前患者仅占7.7%,彩超BI-RADS分类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而进行了等级相关分析发现,BI-RADS分类与年龄分组呈正相关,高龄组乳腺癌的肿块彩超检查BI-RADS分类也更高,年龄越高的乳腺癌患者肿块发现时,超声检查所呈现的肿瘤恶性征象越明显。
本研究中穿刺活检包括了麦默通微创活检,青年组活检率较高,一部分原因是部分不典型恶性肿瘤、彩超分类为3类的先行麦默通微创切除。对于乳房手术方式的选择,从单纯切除术逐渐转变为保乳和乳房重建,这一转变在青年组中表现明显,老年乳腺癌患者对保乳和乳房重建接受度明显低于青年组。
因为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相对较好,患者术后有较长的无病生存期,那么如何提高这些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使她们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成为外科医师关注的重点。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开始接受保乳手术及乳房重建手术,特别是年轻患者,而随着保乳手术的增加,放射治疗比例在青年组也相对高于中、老年组。
术后辅助治疗方面老年患者可能因为合并基础疾病、肿瘤生物学行为较好等因素,化疗比例低于中年组。各组在ER表达方面无明显差异,但是PR表达中年组略高于老年组。内分泌治疗选择上中年组也高于老年组。
参考文献
[1] Siegel R L,Miller K D,Jemal A. Cancer statistics,2016[J].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2016,66(01):7-30.
[2] Ferlay J,Soerjomataram I,Ervik M,et al.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sources,methods and major patterns in GLOBOCAN 2012[J].Int J Cancer,2015,136(05):E359-386.
[3] 國家癌症中心.2013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M].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3: 85-86.
[4] Howlader N,Altekruse S F,Li C I,et al.US incidence of breast cancer subtypes defined by joint hormone receptor and HER2 status[J].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2014,106(05).
[5] Chollet-Hinton L,Anders C K,Tse C K,et al.Breast cancer biologic and etiologic heterogeneity by young age and menopausal status in the Carolina Breast Cancer Study:a case-control study[J].Breast Cancer Research,2016,18(01):79.
[6] Kataoka A,Iwamoto T,Tokunaga E,et al.Young adult breast cancer patients have a poor prognosis independent of prognostic clinicopathological factors:a study from the Japanese Breast Cancer Registry[J]. 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2016,160(01):163-172.
[7] Warner E T,Colditz G A,Palmer J R,et al.Reproductive factors and risk of premenopausal breast cancer by age at diagnosis: are there differences before and after age 40?[J].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2013,142(01):165-175.
[8] Kroman N,Tutt A,Jensen M B,et al.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ect of age on prognosis in breast cancer:population based studyCommentary:much still to learn about relations between tumour biology,prognosis, and treatment outcome in early breast cancer[J].Bmj,2000,320(7233):474-479.
[9] Oh H,Eliassen A H,Beck A H,et al.Breast cancer risk factors in relation to estrogen receptor,progesterone receptor,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receptor,and Ki67 expression in normal breast tissue[J].NPJ breast cancer,2017,(03):39.DOI:10.1038/s41523-017-0041-7
[10]White K K,Park S Y,Kolonel L N,et al.Body size and breast cancer risk:the Multiethnic Cohor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2012,1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