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思考

2019-06-11 12:11王萌
知与行 2019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王萌

[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丰富了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需要从哲学角度进行深入思考。从总体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新时代”是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观的具体表现。在新实踐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全面而深刻地指出五年来的变革是根本性的、深层次的,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经济发展是高效性的、优创性的,更是步入“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破解旧局势创造新局势,实现新发展的重要发展阶段。新时代意味着新的状态、新时代具有新的特征、新时代要有新的作为,通过对新时代的动与静辩证思考下的新状态、量与质辩证思考下的新特征、点与面辩证思考下的新作为这三个角度的哲学阐释,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其精髓要义,能够促进学以致用,推动实践转化。面对新时代,我们要主动把握、积极引领,这是我们发展的主旋律和大逻辑。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辩证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抓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矛盾,通过认清事实,把握发展机遇,结合动与静、量与质、点与面三个视域下的考量,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使“新时代”的中国经济社会稳步昂扬发展,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关键词]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9)01-0050-05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新时代”一词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在党的十九大上形成脉络。新时代提出新方法,新方法衍生新理论,新理论产生新实践。在新实践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全面而深刻地指出五年来我们推动经济高效发展,各领域取得根本性的变革,取得了全方位、优创性的成就,由此推动我们步入“新时代”。新时代产生新思想、新时代提出新论断、新时代出现新举措、新时代引领新常态。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应该是一种有目的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以总体性视角来关注整个生活世界,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新常态”不只有新,还有常态,也就意味着不仅存在有异于旧的物质,还有平稳发展的内容。新时代、新常态、新发展、新内容,这是一种趋势性的、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更是国家经济螺旋式上升的标志。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标识是“从何出发”。一系列变革和伟大的成就,日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新时代。从哲学角度上讲,“从何出发”要追根溯源,要找到进入新时代的出发点,也就是进入新时代的标识。基于以上分析,只有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内,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才能更加准确全面地认识和引领“新时代”。

一、动与静辩证思考下的新状态

新时代意味着新状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三个意味着”道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最基本标识,也阐明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新起点。在马克思的视域下,发展的本质是新旧事物的交替产生和灭亡,是事物由低端到高端、由简易到复杂的演化过程。事物发展本身所存在的“不平衡到平衡到新的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波浪式前进与循环往复式上升的发展态势构成了持续发展的世界[1]。事物的发展是一个阶段连着一个阶段的,每个阶段的交替更迭需要通过否定来实现。在事物的常态发展过程中,通过两次否定,以三个阶段为一个周期,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后的状态与原来肯定的状态不完全相同,这是更上一层楼之后的“扬弃”。 列宁曾说:“仿佛是旧东西在高级基础上的回复,是‘内容的前进、形式的复归。”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否定不是“抛弃”,而是“扬弃”,是在肯定一部分的基础上的再发展,是基于前两个过程成果的完善。黑格尔认为经过内部矛盾的发展,事物会经历第一个否定即由正面走向反面;而后经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过渡到另一个反面。但是此正态非彼正态,是基于之前的更好发展,正如中国的民间谚语“物极必反”是第一否定,“否极泰来”则是否定之否定,但是“泰来”就不再是之前的事物了。经济学亦是如此,经济学的新常态就是对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否定,否定之否定后提出新的发展模式,但新的发展模式与旧发展模式又并不相同。以旧的发展模式为基础,在旧的发展模式上产生新的发展模式,新的发展模式与旧的发展模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是静与动的反映,也是对旧的模式否定之否定后产生的新动力。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来看,旧模式下的静态矛盾需要动态变化[2]。从动态的变化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已经迈步进入“新时代”,发展态势良好、人口结构改变、消费习惯改变、低利率刺激需求。新时代下,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通货膨胀。在“动”与“静”的范式导向上,我们很容易看到新旧模式矛盾的解决是延伸“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在否定之否定,批判旧思想旧模式的基础上发展新动力,建设新模式,才会继续向前迈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三个意味着”阐明了历史新起点,也就是新时代标识“从何出发”。

第一个意味着主要强调的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历经了伟大飞跃,并在飞跃过程中前景逐渐光明。从历史的维度上来讲,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是递进关系的,站起来、富起来是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基础,不可撕裂开来,单一论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站起来是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富起来打下坚实基础;富起来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解决富起来的问题,进入新时期为强起来打下坚实基础;强起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进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逐渐实现,历史长河的画卷已经打开,正等待广大爱国人士挥笔添墨。

第二个意味着主要强调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的理论辩护工作,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阐释,再到理论自信等的“四个自信”,无一不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性、独立性和世界性,无一不立足于历史新起点上,由低阶向高阶奋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握社会主义原理,又在把握社会主义原理基础上加入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理论出发,以实践检验并调试更改走过了数十个春秋,现散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第三个意味着主要强调的是“现代化”,中国由学习者变成了创造者。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摒弃了西式领跑,逐步站起来,自己跑,并且更加注重自主性、创新性和世界性。中国带领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进步,共同迈向现代化。在推动这些发展中国家保持独立的同时,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壮大,将中国智慧进一步传递出去。前两个意味着是从中国的角度出发,而第三个意味则更多强调从全世界的角度出发,需要引进西方先进文化技术,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更多的是要不断去变化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实现现代化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有两大难题,一是“发展”和“稳定”,二是“开放”和“自主”。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无论是“发展”还是“开放”都是机遇伴随着挑战,“开放”和“发展”无疑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政治利益,可是随之而来也许会有一定风险,比如社会动荡、国家失去自主权,社会动荡缺乏自主权又会约束经济的发展。如何解决这种两难的局面,中国向世界宣告任何发展中国家都要根据自己本国国情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经验,走稳每一步。

新时代的经济发展顺应了历史潮流,并把新模式逐步转变成未来模式,结合经济发展史,一动一静很好地将经济发展新常态展现了出来。在了解各国经济发展史后,我们不难看出每个国家的经济都是有周期性和波动性的。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时,经济增长速度快;在工业化后期甚至完成时,经济增长速度慢,这是一个动态变化而非静态不变的过程,中国的经济也是这样变化的。经济增长速度快慢转化的过程是历史不同发展阶段的常态,并非快速就好慢速就差,这是一种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历程,快速发展阶段过后则需要慢速发展来维稳,相对的静与动都是发展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方式。发展在曲折中前进,新模式的衍生离不开动静的转变,动静结合下产生新活力。

二、量与质辩证思考下的新特征

新时代具有新特征。新时代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而马克思主义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基础上,为深入学习探讨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明确进入新时代的具体内容即“向何处去”[3]。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生产方式。而生產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辩证统一地构成了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强调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从而促进社会发展。若想精准把握当前社会本质,必须从社会经济基础也就是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入手[4]。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关系来看,经济的发展结构和质量等要素起着决定性作用。从实践的维度来看,改革开放造就中国式“崛起奇迹”,但因其驱动方式的简单粗暴导致中国经济不具有持续性且存在投入高、质量低等外生化增长问题。

“新时代”摒弃了经济发展“唯GDP量化”的做法,更加关注发展的科学性、全面性,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重要发展理念。“新时代”的实践观高度了解和概括了当今经济的发展状态,是一种“更加注重从人民需求出发、从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人力资本分量,更加注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提升‘质的发展新模式”。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新时代”完全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间的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避免了“唯GDP数量论”的片面性和单一性,达到了社会发展中的“质”与“量”的新统一。“新时代”发展观注重解决问题范围广,强调短期问题的解决和长期问题的发展,在结合了现今的发展后深化细化了科学发展观。在“新时代”的发展观的指导下,“唯GDP数量”这种短期量扩张和经济速增已不再是经济发展主流任务,而是在高质量的基础上加快经济和社会的高度发展。“唯GDP数量论”是对物崇拜的异化,这种以“物”为考核目标的论断逐渐被人们摒弃,“新时代”的发展强调“以人为本”,人为根本目标,着重在意人的感受,不论是发展理念、发展成果、发展目标还是发展过程,都是将最根本的落实在人身上[5]。“新时代”以“以人为本”为基点,推动经济繁荣发展,促进社会稳步前进。

每代人都有着不同的使命,书写着不同的课题。如今这一代的课题是如何让中国强起来,也就是进入新时代“向何处去”。在实践的维度上,“新时代”带领中国经济稳步高速发展,以“量变”与“质变”为媒介;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方式的调控,设计不同的发展蓝图,激发经济新活力,使本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蓬勃发展。

三、点与面辩证思考下的新作为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面对新时代,我们要主动把握、积极引领,这是我们发展的主旋律和大逻辑。中国进入“新时代”后,很多东西都有所改变,尤其是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种新基本趋势的中国经济模式的改变已成为重中之重。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很好地为我们深入理解把握“新时代”下的模式转变提供了切入点,更好地从点和面的哲学辩证角度切入,指明经济工作安排和部署的大方向。中国经济的新发展离不开对“新时代”的准确认识、积极适应和高效引领。

第一个时代主要强调在原有基础上,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辩证的角度看,深入了解认识“新时代”需要“点”“面”结合辩证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从“新时代”的基本要求和内容到发展趋势好布局再到中国经济与世界间的互相作用关系再到全球化、民族化之间的关系,“新时代”下的中国经济有了新发展。着眼世界经济发展史,发达国家由消费带动经济增长步入信息化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我国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适合本国国情的优秀经验和方法。习近平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十大重要论点之四中指出:“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建立并进行了多次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需要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完善,为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前半程已经完善的历史任务为后半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后半程的历史任务更需我们缪力同心、携手前行努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全部力量。

第二个时代主要强调全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和“两步走”充斥着中华儿女多少代人的梦想;到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着重全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已是当今一大重要课题。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意识与社会结构的相互关系也是需要从“点”与“面”的角度辩证来看的。以深化改革为例,在“新时代”的深化改革浪潮中,如何把握全面改革和重点改革,如何协调各方资源配备,如何创造条件并加以利用,都需要从“点”与“面”的关系来阐述,以点论面,以面辩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无论是在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应该予以重视。除了重视在思想上的变革,更应重视民生体系,确保社会稳定繁荣发展。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开放所有可以开放的领域,在新开放的过程中实现“新时代”的新发展,对体制变革的新影响,对制度、机制的新改变,加大经济效率的提高力度,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深化改革,推进“新时代”走向更高的层次[6]。

第三个时代主要强调共同富裕。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十八大的“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这一时期,我们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通过解决广大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走在共同富裕的广阔大道上。再到十九大的“将创造美好生活作为我们矢志不渝的目标,将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我们走向新时代的主要诉求,带领人民不断迈向共同富裕,享受更多更公平的发展改革成果”。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为共同富裕努力奋斗着。

第四个时代主要强调中国梦。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很强的后发优势,习近平同志曾指出:“中国经济体量大、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政策工具多”。所以,我们有着很多便利条件来实现“新时代”的新发展。在实现“新时代”的新发展过程中,在利用优势资源的时候也应该理论联系实际,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制约因素,快、准、狠地抓住机遇和实施动力,加大创新力度,以己之长搏发展赢得先机获得新发展经济成果。创新发展已作为“新时代”发展的重中之重,深入贯彻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继续保持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不断创新和优化,加快经济增长,挖掘潜在经济效益。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奋斗目标及“三个必须”,继而實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十九大之后的北京大学讲话中提道:“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通过我们的努力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意味着中国逐渐踏入世界发展前列并起着带头作用,也是中国为全球化奉献自身并自我发展的过程。

第五个时代主要强调中国要在世界舞台上强大起来并为之奉献。从古至今,中国的发展经历了许多艰辛与磨难;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并占据重要位置为世界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发展是中国当代的主题,而人类文明的发展又是重中之重,当代人类文明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抓住机遇勇于挑战,在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实践论的角度看,“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加大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发展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理念的传播。由人才的培养到创新,由创新再到“新时代”,无一不是“点”与“面”的结合过程,这一过程需要长期的投入和积累,不能“跃进”更不能“突击”,要确保社会发展稳步前进,要做到应用创新与人才培养,使社会效用最大化,科技经济两手抓,以科技带动经济增长,以经济增长促进科技进步,从而推进“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蓬勃发展。

四、结语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新时代”是从实践第一性这一角度出发,旨在辩证的从动与静、量与质、点与面三个视域下考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从总体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新时代”是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观的具体表现,以全面发展为中心点,将“见物不见人”“以物为本”的发展理念转变成“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人的角度出发,找其本源,强调人是发展的根本源头动力,满足人的生活物质精神需求,更多地去在意人的感受,使人们得益于当今发展。“新起点”既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而是重点,且是重中之重。“新时代”的来临,机遇伴随着挑战,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辩证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抓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矛盾,通过认清事实,把握发展机遇,结合动与静、量与质、点与面三个视域下的考量,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使“新时代”的中国经济社会稳步昂扬发展,不断掌握和运用人类社会、社会主义和我们党的发展规律,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肖前,黄楠森,陈晏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弓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新探[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1):8-13.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4]陈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8.

[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1).

[6]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4.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策略解析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探索
五大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