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政策与经济学:非洲的语言问题》评介

2019-06-11 00:22刘国辉张卫国
语言战略研究 2019年1期

刘国辉 张卫国

提 要 《语言政策与经济学:非洲的语言问题》一书聚焦语言政策、语言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首先对语言政策和规划已有研究的脉络进行系统梳理,讨论了语言经济学在语言政策研究中地位和作用,其次对历史上和后殖民时期语言政策的概念、殖民语言意识形态的持续、全球化背景下语言规划的新趋势等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特别利用经济学理论研究分析了“为什么殖民地语言意识形态在非洲后殖民时期持续存在”“全球化、英语传播与非洲语言的困境”“非洲语言规划未来前景”等重大议题。在此基础上,该书提出并论证了“语言是一个民族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观点,认为只有从经济上挖掘非洲本土语言的实际价值,并保证它们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具体的经济回报,政策制定者才有可能改变现有的语言政策,非洲语言才能得以继承和发展。该书不仅为经济学应用于语言政策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范例和重要参考,其研究视角、思路和观点对中国语言政策和规划研究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语言政策;语言经济学;声望规划

中图分类号 H0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1014(2019)01-0092-05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190108

A Review of Language Policy and Economics: The Language Question in Africa

Liu Guohui and Zhang Weiguo

Abstract The book Language Policy and Economics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policy, language planning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frica. It addresses the perennial question of how to promote Africas indigenous languages as media of instruction in educational systems. including discussions of the status and role of language economics in language policy research, and an in-depth analysis of language policy in history and post-colonial period, the persistence of colonial linguistic ideology, and new trends of language planning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In particular, economic theories are introduced to analyze some major issues, such as the question of why colonial linguistic ideology persisted in the post-colonial period of Africa, the dilemma of African language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prospects of African language planning. On this basis, the book argues that “language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 nation”. It holds that only by recognizing the actual value of African native languages economically and ensuring that they produce concrete economic returns in real life can policymakers be able to change their current situation. Addressing the usually overlooked the link between languag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book not only provides a good example and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economics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policy, but also has positive im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language policy and planning in China.

Key words language policy; economics of language; prestige planning

經济学应用于语言政策研究是近年国内外语言政策和规划领域的一个热点方向。2016年英国帕尔格雷夫·麦克米兰公司出版了美国霍华德大学语言学教授Nkonko Kamwangamalu的著作——《语言政策与经济学:非洲的语言问题》(Language Policy and Economics: The Language Question in Africa),该书汇集了作者在过去15年间的语言政策和规划研究工作,通过关注以往常被忽视的非洲语言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雄辩地论述了语言是一个民族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者认为,任何旨在促进某种语言在全民教育、行政管理等国家更高领域中推广和使用的语言政策,如果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具有经济优势。全书以时间为主线,详细地分析了非洲语言政策的历史实践,其中贯穿了语言经济学理论思想和研究范式的运用,对于那些希望将经济学理论应用于语言问题研究的语言学学者有很大的启发,同时为中国语言政策和规划研究也带来了诸多启示。

一、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9章。第1章“非洲的语言问题”(The Language Question in Africa)介绍了该书的研究背景。作者梳理了过去几十年间语言政策和规划已有研究的脉络,其中Haugen的语言本体和地位规划四重模型(标准选择、编纂规范、功能实现、功能完善)、Cooper的语言习得规划、Tollefson的历史结构分析和Haarmann的语言声望规划(类型学方法)是几个相关的重要理论框架。除此之外,作者还讨论了语言经济学和博弈论这两个同源学科在语言政策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也是该书的一个重要着眼点,为后续章节的分析做了铺垫。

第2章“非洲殖民时期的语言规划和意识形态”(Language Planning and Ideology in Colonial Africa)讨论了中央集权制、多元主义、本土化、国际化以及同化等意识形态,其中殖民思想(尤其是英国和法国这两个在非洲大陆最主要的宗主国思想)深深地影响了非洲的语言格局。作者发现,英国可以容忍非洲本地语教育在社会较低阶层中出现,但这种宽容是出于英国殖民者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并非真正考虑本地居民的诉求。更为严重的是,法国殖民者完全无视土著语言,选择了集权加同化的政策手段,致使法国殖民地人们不得不放弃本土的身份认同,放弃本地语言和文化,而融入法语语言环境之中。本章还论述了殖民语言意识形态的根源,作者将其总结为欧洲列强在非洲大陆殖民时期欧洲国家意识形态的一种映射。西方国家意識形态的灌输在非洲留下了破坏性的遗产:一是后殖民时期对土著语言学习的消极态度;二是造成土著语言的边缘化以及其使用者远离主流社会;三是使土著语使用者难以参与到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之中。

第3章“非洲后殖民时期的语言规划和意识形态”(Language Planning and Ideologies in Postcolonial Africa)重点讨论了殖民语言意识形态如何继续影响非洲后殖民时期的语言规划。在后殖民情境下,传统语言规划学者常常探索民族国家该如何摆脱殖民地语言的继承。这一问题常常被描述为语言本土化的问题,即一种本土语言地位的恢复,甚至是将其作为国家官方语言。实现语言本土化,很重要的一点是本地语言教育,特别是将本地语作为学校的教学语言。但是去殖民化和国际化思想在非洲后殖民时期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实践表明,非洲后殖民时期在教育系统等社会高层领域推广本地语言的尝试并不成功,前殖民时期的欧洲意识形态在语言规划中依旧盛行。通过对去殖民化、国际化和全球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考察,作者认为,后殖民时期非洲语言政策争论的焦点已不在语言本身,而在于各国应该采用哪种语言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进而作者提出,后殖民时期非洲的语言政策讨论需要进行范式的转换,从一个聚焦批判现行政策与实践的解构主义范式转向提供通过语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语言政策的建构主义范式。

第4章“全球化、英语的传播与非洲的语言规划”(Globalization, the Spread of English, and Language Planning in Africa)从竞争的视角分析解释了英语在全世界的传播,并讨论了英语全球化对非洲语言政策和规划的冲击与影响。作者认为,英语的传播是一个由利益驱动的多维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权力交易和国家关切。而在非洲的情境之下,全球化是对本土语言教育严重的挑战,人们有必要思考本土语言教育如何并是否能在全球化时代生存这样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话题。但事实上,英语的传播不仅进一步压制了非洲本土语言的使用范围,对非洲其他前殖民语言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像卢旺达、莫桑比克等前葡萄牙殖民地以及突尼斯等前法国殖民地,它们与英语没有任何殖民上的渊源,但在全球化时代,上述国家在经济和国家行政事务中都给予了英语较高的地位。作者以突尼斯为例分析了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即大多数民众均已接受英语作为一种商品的事实,相信英语可以为他们带来更大的收益,因此愿意为学习英语而付费。这种观点非常符合语言经济学的逻辑思维。

第5章“语言规划与非洲教学语言的困境”(Language Planning and the Medium-of-Instruction Conundrum in Africa)集中讨论了非洲语言政策和规划的核心问题——母语教育问题。作者认为,要想恢复非洲语言在当地教育与教学中的地位,必须赋予这些语言经济上的价值。置身于该语言教育教学环境的个体必须了解这种教育在就业、政治参与和融入上层社会等方面能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但是在非洲语言的经济价值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前,英语等西方国家语言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反过来这也使得本地语言资源的价值难以实现。这是非洲语言政策所面临的一种困境。

第6章“为什么殖民地语言意识形态在非洲后殖民时期持续存在”(Why Inherited Colonial Language Ideologies Persist in Postcolonial Africa)分析了非洲本土语言教育失败的原因。非洲语言教育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曾被认为是多言、多语问题,特别是在政界有观点认为如果非洲大陆保留着前殖民地语言作为学校的教学媒介,并利用这些语言进行社会经济发展,非洲大陆就会更好。但作者分析指出,非洲语言教育政策的失败与多语无关。前殖民语言在非洲被用于教育教学已经近200年,但是无论是识字率,还是经济发展或技术进步,非洲国家都落后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事实上,非洲国家在促进本地语教育教学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遇到障碍。一部分障碍源自内部,如精英的封闭以及未能将非洲语言与劳动力市场的经济价值联系起来。另一部分则来自外部,如非洲对西方援助的经济依赖、前殖民宗主国对非洲本地语言的蔑视态度。因此,尽管非洲国家取得了政治和民族的独立,并在语言政策上主张促进本土语言的复兴,但在实际操作中又不得不把前殖民者语言作为国家运行的基础,在教育、立法、政府管理甚至经济运行中使用这些语言。

第7章“非洲语言的声望规划”(Toward Prestige Planning for African Languages: A Response to the Language Question in Africa)针对非洲语言问题的现状引入了语言声望规划(Haarmann 1990:104)以替代传统的分析框架,尝试为当前非洲的语言问题提供解决思路,是全书的核心章节。作者认为,在英语鼎盛的全球化时代,要解决非洲语言问题必须把语言规划与实质性的经济产出联系在一起,即为了保证政策制定者和目标群体积极的参与,语言政策必须赋予被规划的语言积极的经济价值。语言使用者有权知道本土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对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的上升有何影响。作者提出了3个相互交织的行动措施以发展非洲语言的正面价值。第一,创造非洲本土语言的市场需求;第二,利用所创造的需求激励学校将本土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第三,把本土语言教学的学业表现与经济利益挂钩,作为获得资源和就业的前提条件。作者承认,声望计划并非是解决非洲语言问题的唯一办法,但声望规划从一个全新(语言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语言规划问题,这是以往非洲语言政策研究较少关注的。通过对莱索托、斯威士兰等单语制国家以及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等多语制国家案例的对比分析,作者强调只有从经济的角度看待语言问题,人们才能理解为什么旨在促进非洲语言教育的语言政策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才能全方位地研究考察既有的语言政策,进而促进非洲语言市场中本土语言地位的提升。

第8章“全球范围内本土语言教育声望规划:成功经验及失败总结”(Prestige Planning for Vernacular Language Education around the World: Successes and Failures)主要介绍了欧洲、北美和亚洲部分地区语言声望规划的成功案例,并进一步反思非洲本土语言教育失败的原因。作者认为本土语言教育与全球化并不矛盾,可以在非洲共存。经验表明,在那些本土语言教育取得成功的国家或地区,本土语言总能与经济发生联系,而在本土语言未能产生切实经济效果的地区,本土语言教育无一例外地都失败了。作者反复强调,本土语言教育之所以能在一些国家取得成功,是因为这些国家将目标语言与经济产出联系在一起。如果本土语言教育无法给人们带来经济利益,它将遭到目标人群的排斥。因此,要想使非洲的本土语言教育获得成功,这些语言必须要被赋予经济优势,其使用者才愿意将它们作为商品进行学习(投资),政策制定者必须了解人性的这一方面,它是由利益驱动的。

第9章“结论及非洲语言的挑战与展望”(Conclusions,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for African Languages)对全书进行了总结,进一步分析了非洲语言政策失败的后果以及非洲语言未来的前景。作者指出,前殖民地语言在后殖民时代的非洲依旧盛行主要因为它们与经济紧密联系,更确切地说,它们在语言市场中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价值。以英语为例,目前世界各国(包括那些没有被英国殖民的国家)积极地在各自教育体系中推行英语教育,绝非是偶然现象。把大量的资源投入到英语的学习与传播中,将产生具体的经济效益。因此,作者希望通过加强语言声望规划来促进非洲本土语言的使用和传播。全书的结论是:只有从经济上挖掘非洲本土语言的实际价值,并保证它们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具体的经济回报,政策制定者才有可能改变现有的语言政策,非洲语言才能得以继承和发展。

二、简评与启示

长期以来,非洲国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是如何摆脱英语、法语、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等前殖民地语言在非洲大陆的语言霸权,以提高本土语言在国家事务中的地位及其活力。《语言政策与经济学:非洲的语言问题》一书从语言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這一问题进行了全新阐述,为经济学应用于语言政策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范例和重要参考,代表了国际语言政策和规划研究的最新发展方向。

首先,该书在分析语言政策和规划过程中,融合了经济学与语言学理论,其研究视角新颖。语言政策的经济学分析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是语言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从经济学的视角研究解释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效应和内容,过程中更加强调个体的理性选择,目标上更侧重于社会整体福利的提升(张卫国 2011:9)。由于语言政策的经济学分析重视经济对个体语言学习影响,并研究讨论如何应用语言政策和规划来达到特定目的(如促进少数民族语言发展,提升其语言活力),这种分析范式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开始逐渐得到了研究人员的认可,近年更是受到欢迎。该书作者正是把握住这一研究主题,打破了非洲语言政策研究的传统分析范式,基于经济学和语言学理论,对历史上和后殖民时期语言政策的概念、殖民语言意识形态的持续、全球化背景下语言规划的新趋势等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世界许多国家语言政策和规划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此基础上特别利用经济学理论分析非洲的语言政策和规划,展现了语言声望规划(全书的一个重点主张)将如何并为什么可以改变非洲的语言生活状况,实现了作者的主要研究目标。

其次,方法上该书注重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的结合,为经济学应用于语言政策研究提供了范例和重要参考。如何成功地将本土语言转换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教学语言,不仅是非洲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世界上许多多语国家(包括欧洲发达国家)所面临的一个问题。传统语言政策研究往往会出现两种态势,要么是出于民族、政治及地缘等因素的考虑进行价值判断和辩论,要么是基于某些具体的国家或地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该书融合了语言政策研究的传统研究理论和最新发展趋势,前6章重点讨论了语言政策研究理论框架(特别是影响语言规划决策的意识形态)在非洲殖民和后殖民时期的引入及影响,结合第5章“非洲教学语言的困境”问题,第7章提出了全书的核心主张——“非洲语言的声望规划”,这些都属于带有价值判断的规范研究;而作者在第8章中详细地讨论了世界上本土语言声望规划的成功案例,实证指出人们对于语言的学习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这种经济利益的驱动促使了旨在扶持本土语言(或少数民族语言)的语言政策顺利实施并取得成功。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使得全书的论点更加稳健。

当然,该书对一些具体的问题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即虽然该书从经济的视角在理论和实践上分析了非洲的语言问题,特别强调了经济对语言及语言政策和规划的影响,但如何使非洲本土语言具有经济优势,作者并没有给出进一步的解决办法。或许这与作者来自语言学领域有关,因为大多数语言学家还少有关于经济学基础的训练(Ricento 2006:18;刘国辉,张卫国 2018:33)。作者应该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书中明确提出,关于本土语言声望规划成功案例的研究重点在于说明经济在语言政策和规划中的作用,旨在唤起人们对经济学应用于语言政策研究的重视和思考。尽管如此,瑕不掩瑜,全书聚焦语言政策和规划问题,特别对经济学应用于语言政策和规划研究进行了可贵探索,其研究视角和思路对中国语言政策和规划研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中国是多语、多言国家,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如何有效地保护中华民族宝贵的语言资源,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和业界努力践行的重要工作。例如,2016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出台的《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列入“规划”的重点实施工程,开展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建设大规模、可持续开发的多媒体语言资源库,留住乡音,记住乡愁。以往理论研究和实践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政治、社会等层面,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盛行,语言问题渗透到教育、科技、商业和移民等重要领域,语言交际及语言的使用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学应用于语言研究得到了各国广泛关注及研究人员的认可(Zhang 2018:119)。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将语言政策的目标和结果相关联,能够提高语言规划实现既定目标的能力,科学评价语言政策的实施效果。

事实上,中国语言政策和规划研究也非常重视政治、文化、教育、经济和法律等理念的融合,早在20世紀末中国学者便尝试引入语言经济等新兴理念,近年来更是努力打造国际语言规划的中国学派——语言生活派,中国学者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语言规划是有益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活动(赵蓉晖2016:93)。《语言政策与经济学:非洲的语言问题》一书提出的“本土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声望规划”“语言政策应注重语言的经济价值”等观点为中国语言政策研究者提供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方向,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以及科学开发、保护和利用少数民族资源首先也要认识到语言政策和规划中的经济力量。经济学在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分析上的优势主要在于其可以深入地探究蕴藏在语言问题背后的人性利益驱动,我们需要关注国际语言政策和规划研究的这些新发展,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同时也要基于中国国情和实际需要,建立发展自己的话语体系,推动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科学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刘国辉,张卫国 2018 《语言经济学研究的深化及其对语言生活现实的解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张卫国 2011 《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经济学与语言学比较的视角》,《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赵蓉晖 2016 《论语言规划研究的中国学派——评〈语言规划概论〉》,《语言战略研究》第1期。

Haarmann, Harald. 1990. Language planning in the light of a general theory of language: A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86, 103–126.

Ricento, Thomas. 2006.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Policy: Theory and Method. Oxford: Blackwell.

Zhang, Weiguo. 2018. Review of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 Policy. Language Policy 17, 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