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边境居民语言能力与经济收入关系研究:以广西东兴市为例

2019-06-11 00:24卞成林等
语言战略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收入语言能力精准扶贫

提 要 在对广西东兴市边境居民的全樣本调研基础上,运用语言经济学理论和数据分析方法,着重对东兴市边境居民语言能力与收入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包括:多语能力能够增强居民自身就业能力,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稳定的收入来源,与其年均收入呈正相关关系;推广普通话是推进边民脱贫的有效举措;政府部门应该在充分发挥推普积极的经济、社会效益,培育经济新动力的同时,优化和完善当地产业政策,实现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保护。

关键词 语言能力;精准扶贫;收入

中图分类号 H0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1014(2019)01-0056-11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190105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Vietnam Border Residents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Economic Income: A Case Study of Dongxing City, Guangxi

Bian Chenglin, Liu Jinlin and Yang Liuyan

Abstract Based on the empirical data drawn from complete sample of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this paper attempts to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income of border residents living in Dongxing City, which shares 39 km borderline with Vietnam. A large volume  of quantatitive data was obstained and processed according to theory of linguistic economics. Findings show that multilingual proficiency can enhance employability of residents, helping them to obtain mor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in marketplace and stable income sources. In other words,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verage annual income and multilingual proficiency, therefore, Putonghua promotion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achiev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bordering area. This study thus suggests that while the local government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sitiv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Putonghua promotion, it is also very important for the authority to optimize and improve local industrial policies so as to foster new economic impetus and promote and protect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local minorities.

Key words language proficiency;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come

国内外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均表明,作为一种人力资本,语言技能的投资有利于提高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作为一种交易制度和交际媒介,推广通用语是促进各族人民交流、交融,增进世界各国经贸合作,提升开放合作水平的必要之举。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与越南接壤,是中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连的省区,在长度超过1000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上,分布着8个边境县(市、区),因而在深化与东盟开放合作、维护国家安全和西南边境稳定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广西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也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有29个国家级贫困县和20个国际深度贫困县,因此是全国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地区,国家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但由于地处深山、交通闭塞、长期与外界隔绝,基础设施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且教育资源匮乏,广西边境山区大多数贫困户受教育程度低,不学汉语、不识汉字、不懂普通话,语言之基缺失,语言障碍凸显,日益成为这些地区精准脱贫的基础性制约因素之一。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语言的精准扶贫成为国家精准扶贫基本方略在这些地区成功贯彻的前提和保障。

对广西边境居民语言生活状况进行广泛调研,基于语言经济学视角深入分析语言技能的习得对当地家庭收入、劳动力外出流动、务工经商等的影响,进而从普通话推广等语言政策的角度提出促进广西边境地区居民全面脱贫及提升国家开放合作水平的政策建议,无论是对广西边境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还是保障其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乃至对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都具有积极意义。

一、调研设计

(一)调研对象

广西边境地区共涉及8个县(市、区),分别为东兴市、防城港市防城区、崇左市宁明县、凭祥市、崇左市龙州县、崇左市大新县、靖西市、百色市那坡县。本文调研对象为东兴市。东兴市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既沿边、沿江又沿海,是中国陆地边境线起点、海岸线终点的交会城市,中国与东盟唯一海陆相连的口岸城市,也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两廊一圈”“泛北合作”“一轴两翼”的核心地带,与越南北部最大、最开放的芒街口岸经济特区仅一河之隔。

东兴市陆地边境线39公里,包括8个社区,18个自然村,共14 863户,69 820人。边境线上所有居民均为本次调研的调研对象,为全样本调研。

(二)调研内容和方法

调研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语言能力、职业、年均收入、当地特色产业、当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与民族文化传承等内容。语言能力是指掌握语言的能力,表现为人能够说出或理解前所未有的、合乎语法的语句,能够辨析有歧义的语句,能够判别表面形式相同而实际语义不同或表面形式不同而实际语义相似的语句,以及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运用能力。参考汉语水平考试(HSK),商务汉语考试(BCT),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口语考试(CET-SET)等關于汉语、商务汉语、英语水平等级的描述以及Alderson等人(2014)关于语言能力等级的分类标准,着重从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角度,调研组将居民语言能力(包括普通话)分为熟练、一般、略懂、不会4个等级。熟练指在生活中可以比较熟练运用某一种或多种语言进行交流;一般指在生活中可以比较有效地运用某一种或多种语言进行交流;略懂指在生活中能够听懂基本的词汇,可以运用某一种或多种语言进行基本交流;不会指在生活中尚未具备运用某一种或多种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调研组将被调研居民的职业分为7类:务工、务农、经商、公职人员、学生、其他工作、无业。调研组根据边境居民的收入水平,将年均收入水平分为4个等级:0~20 000元、20 001~36 000元、36 001~72 000元、72 001元及以上。

调研主要采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研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入户访谈和座谈交流,对东兴市边境全体居民开展结构性访谈(标准化访谈、封闭式访谈)、半结构性访谈与无结构性访谈(开放式访谈),实地调研东兴市边境居民的生产生活、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中越人文交流、中越产业合作、边境劳动力流动等现状,全面收集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问卷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两个部分:主观题包括对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建议、少数民族文化是否应该加强保护、推普是否会影响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等,客观题目包括被访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语言能力、职业、年均收入等。

(三)调研的组织与实施

考虑到调研内容主要涉及经济学、语言学、社会学3个学科,课题组充分吸收这3个学科的专家形成调研队伍,共计17人。其中,语言学教授2人,讲师3人,在读硕士生8人;从事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经济学学科领域研究的教授1人,讲师1人,在读硕士生2人。调研组对东兴市开展了为期8天的调研,具体日期为2018年2月26日至3月5日。其中,2018年2月26日为前期准备阶段,主要工作包括调研问卷的打印、与政府部门和村委的沟通、调研方案的制订等。2018年2月27日至3月3日为正式调查阶段,课题组成员按照调研任务分工,对各自负责的村、屯的居民开展入户访谈和座谈交流,获取第一手调研信息。2018年3月4日为实地调查阶段,课题组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镇、村、屯开展实地调研,搜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特色小城镇的建设、精准扶贫的成效、优势产业的发展等材料。2018年3月5日为调研数据统计阶段,课题组对调研问卷及收集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统计、分析、研究,撰写调研报告。调研过程中,对学龄前儿童以及在外务工、在外经商的居民,调研组主要通过访谈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等亲人或村委会干部获取他们的相关信息。

二、东兴市边境居民语言能力分析

(一)多语能力分析

东兴市边境居民所操语言有普通话、白话(粤方言)、客家话、京语、壮语、越南语。调研结果表明,东兴边境居民多语言使用现象普遍:使用单一语言的有15 672人,包括使用白话的15 646人、使用客家话的26人;使用2种语言的有40 851人;使用3种语言的有13 227人;使用4种语言的有70人(详见图1)。

在双语使用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当地母语与普通话,如京语与普通话、白话与普通话、客家话与普通话,掌握当地母语与普通话的人数较多,占双语使用总人数的99.19%,其中使用白话与普通话的人最多,占双语使用总人数的94.97%;而掌握当地母语与邻近社区、村等常接触地区居民母语的人数不多,仅占双语使用总人数的0.79%,如白话与京语、京语与客家话、白话与客家话、白话与越南语;掌握白话与壮语的仅有10人,均为入赘或嫁入。使用3种及以上语言的居民中掌握普通话的人数占88.23%。东兴市边境居民掌握2种及以上语言的情况如表1所示。

从多语言运用和职业的匹对情况来看,所有职业(包括无业)的大部分居民均使用2种及以上语言(详见表2)。其中,务工居民使用2种语言的有17 357人,使用3种语言的有7144人,使用4种语言的有36人。这部分人在务工过程中,需要与不同地区、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接触、沟通与交流,语言能力较强。其次为务农人员及学生,务农人员在完成农活之余,常常外出打零工,需要使用母语以外的其他语言;而学生除了能熟练使用母语以外,在学校多使用普通话。同样,由于工作需要,公职人员均为双语或3种语言使用者(详见表2)。

(二)普通话能力分析

从普通话能力来看,被调研居民中46 134人等级为熟练,占比66.08%;17 569人等级为不会,占比25.16%(详见表3)。

从普通话能力与职业的匹对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务工、务农、经商、公职人员、学生、其他工作等职业的居民等级达到略懂、一般或者熟练程度,但无业居民中等级为不会的占46.32%,仅53.68%的居民普通话等级达到略懂及以上(详见表4)。

(三)跨境语言(京语)能力分析

除了普通话之外,东兴市边境居民所操的汉语方言和民族语言有白话(粤方言)、客家话、京语、壮语。其中,白话为东兴市边境地区绝大多数居民的母语;客家话又称客家语,是汉族客家民系的母语,为东兴市客家人常用语言;壮语,即壮族的语言,为东兴市壮族居民主要使用语言;京语为东兴市京族居民常用的民族语言。京族为越南的主体民族,人口约占越南总人口的90%。因此,京语可以看作是东兴市边境居民的跨境语言。从调研结果来看,掌握京语的居民为8806人,占被调研人数的12.61%,全部为东兴市江坪镇的巫头、万尾、山心3个海岛的居民。其中 8766人京语等级为熟练,39人等级为一般,1人等级为略懂,61 014人等级为不会,分别占比12.56%、0.06%、0.01%和87.39%(详见表5)。东兴市边境居民跨境语言(京语)能力和职业匹对情况如表6所示。

(四)外语(越南语)能力分析

越南语为越南的官方语言,东兴市跨境居民掌握越南语,有利于强化两国居民的交流、交融。因此,课题组主要对居民的越南语这一外语能力展开了调研。调研对象中,居民越南语的能力较差,等级达到略懂及以上的仅有227人,占比0.33%(详见表7)。其中务工人员86人,务农人员23人,经商人员70人,公职人员1人,学生22人,其他職业人员22人,无业人员3人,分别占37.89%、10.13%、30.84%、0.44%、9.69%、9.69%、1.32%。

三、东兴市边境居民收入分析

(一)收入层级分析

根据边境居民的收入水平,调研组将边境居民年均收入水平分为4个等级,即0~20 000元、

20 001~36 000元、36 001~72 000元、72 001元及以上。所调研居民中,收入等级较低的占比较高,收入等级较高的占比较低。具体数据见表8。

(二)不同职业居民收入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不同职业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其中,务工、务农、经商、公职人员、学生、其他工作、无业居民年均收入分别为29 093元、20 792元、77 844元、32 510元、5000元、16 613元、10 184元,经商居民最高,学生最低。东兴市边境居民职业与年收入分布的具体数据见表9。

四、东兴市边境居民语言能力和收入之相关性分析

(一)多语能力和收入之相关性分析

调查发现,单一语言使用者15 672人中,年均收入为0~20 000元的占71.93%,20 001~36 000元的占26.91%,36 001~72 000元的占0.96%,72 001元及以上的占0.20%;掌握2种语言的40 851人中,年均收入为0~20 000元的占70.38%,20 001~36 000元的占27.82%,36 001~72 000元的占1.32%,72 001元及以上的占0.47%;掌握3种语言的13 227人中,年均收入为0~20 000元的占53.87%,20 001~36 000元的占43.42%,36 001~72 000元的占2.27%,72 001元及以上的占0.44%;掌握4种语言的70人中,年均收入为0~20 000元的占51.43%,20 001~36 000元的占41.43%,36 001~72 000元的占5.71%,72 001元及以上的占1.43%。其中,3种及以上语言的使用者高收入段居民占比较高,收入处于36 001~72 000元和72 001元及以上的居民占比分别比单一语言使用者高4.75和1.23个百分点(详见表10)。

上述分析可以初步得出结论:东兴市边境居民多语能力和平均收入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即居民多语能力越强,高收入的可能性越大。

(二)普通话能力和收入相关性分析

调研发现,在多语言使用现象中,普通话是大多数人掌握兼用的语言。特别是在对外交流时,普通话已经成为大多数人使用的语言。表11显示,掌握普通话的人群获得较高收入的可能性较大,收入在20 001元以上的居民中,等级为不会的占比达38.49%,而等级为熟练、一般、略懂的居民比例达42.34%,高出3.85个百分点。从年均收入来看,不会普通话人群年均收入比掌握普通话的少17 034元,月均低了近1500元。进一步研究表明,普通话推广有利于东兴市边境居民外出务工或者经商,对推动中越边境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具有积极作用。在务工和经商居民中,掌握普通话的人数分别占96.47%和95.73%。这也和国内外语言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论一致。

课题组研究表明,普通话普及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最小规模,在普通话推广开始的一定阶段,由于普通话推广成本大于带来的经济收益,从而导致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效应,但是普通话普及率超过一定规模之后,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转化为正。同时,课题组量化研究结果显示,普通话普及率的最小规模为60%~63.8%,也就是说,要使得普通话推广对经济发展产生正面效应,就必须保证普通话普及率大于60%(卞成林等 2017)。东兴市边境居民语言生活状况调查显示,东兴市边境居民总人数为69 820人,掌握普通话的人数有52 251人,占总人数的74.84%,普通话普及率已超过60%~63.8%的最小规模,这一语言要素将会对东兴市经济发展、扶贫攻坚战略的实施产生持续的正向效应。

同时,在我们调研访谈过程中,大部分居民认为保护和传承当地语言与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如京族地区一直保持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语言保留较好,族内交流几乎均为京语,当地小孩儿最先学京语,第二语言为白话,上学后开始使用普通话交流。在希望能长期保持母语与传统文化的同时,他们也希望子孙后代学好普通话,与外界有更好的交流,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在深沟社区,儿童最先学普通话,说普通话的儿童、青少年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家庭内部、社区内部交流均为白话。他们认为,学习普通话很重要,学习普通话不会影响当地语言的使用,反而对他们外出务工、学习、经商都有很大帮助;普通话的推广对本民族语言的使用影响不明显,不存在推广普通话会导致该地区民族语言衰亡的状况。但据课题组实地调查,东兴市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除了京族文化)出现逐步削弱甚至消亡的现象。因此,基于东兴市边境地区居民普通话普及率较高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趋向衰亡这一矛盾,东兴市政府应该在着重推广普通话、充分发挥推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优化和完善当地产业政策,努力挖掘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资源,着力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做强做大,在培育经济新动力的同时,实现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保护。

(三)跨境语言(京语)能力和收入之相关性分析

京语的使用者全部为东兴市江坪镇的巫头、万尾、山心3个海岛的居民。在实地调研中,课题组发现京族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3项,其中京族哈节、京族独弦琴两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京族鱼露、京族服饰、京族民歌3项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京族喃字被列入防城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京族传统叙事歌、京族哈歌等8项被列为东兴市级保护项目。京族传统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保护。“京族三岛”居民充分利用沿海、沿边的优势,大力发展海上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旅游、边贸等产业,尤其是海上观光旅游、餐饮服务、海产品加工销售三大产业,走出了一条“养捕并举、农商结合、三产融合”的经济发展之路。20世纪80年代,许多京族群众过着朝不保夕、入不敷出的生活,仅靠海产品换取米、油、盐。改革开放后,京族群众吃上了“开放饭”,家家户户搞边贸,生活发生大变化。如今,“京族三岛”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家家住楼房、户户有小车”是“京族三岛”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京族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最快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我国最富裕的少数民族之一。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掌握京语的居民人均年均收入为90 586元,远高于掌握普通话和其他语言(越南语除外)的居民收入。从职业类型来看,基于沿边、沿海以及与越南居民习俗和语言相近的优势,就地务工、务农、经商是京族居民从事的主要职业,这三类人群占了京语使用者(学生除外)的88.96%,边境贸易、海洋捕捞、水产养殖、旅游餐饮服务是当地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渠道。务工主要以在当地旅游业、海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旅游餐饮业、水产养殖业打工为主,人均年均收入为87 425元;务农着重以海洋捕捞为主,人均年均收入为63 520元;边境贸易是经商的主要方式,人均年均收入为247 820元,远高于务工和务农的居民,和王仲黎(2012)关于老挝“云南人”的调查结果一致。

(四)外语(越南语)能力和收入之相关性分析

课题组实地调查显示,尽管掌握越南语的居民较少,仅有227人,其中大多从事中越经贸、经商,甚至部分居民为中越贸易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收入远远高于边境的其他居民。从越南语能力来看,等级为熟练和一般的199人。经过对比分析,发现这199人收入远远超过东兴市其他居民的年均收入。表12显示,等级达到略懂及以上的越南语居民年均收入比等级为不会的居民高出94 500元,月均高出近8000元。如此看来,充分发挥东兴市地缘优势,提升越南语这一外语能力有利于东兴市边民与越南商人的沟通交流,降低中越贸易的交际成本,对推动中越边境贸易业务的繁荣,提高中越边境居民收入具有积极的意义。该结论和国内外关于“语言距离与国际贸易关系”文献研究结论一致,也对东兴市近年来出现“越南语热”做出了合理阐释。

五、结 语

本论文基于课题组对广西东兴市边境居民的全样本调研结果,运用语言经济学理论,着重对东兴市边境居民语言能力与收入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多语能力与居民年均收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居民多语能力越强,获得高收入的可能性越大。这和王春辉(2018)、王浩宇(2019)的研究结论一致。他们研究认为,单语(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只会本地方言)对经济收入具有消极影响,学会通用语进而成为双语双言使用者对经济收入具有积极作用。因而,尽管东兴市边民多语现象使用较为普遍,2种及以上语言使用者达到77.55%,但依然還有15 672居民仅仅会使用当地方言或者民族语言,大大限制了自身可选择的就业地域和职业范围。因此,这部分边境居民除了掌握本地方言外,还要强化普通话、越南语、京语等语言的学习,增强自身就业能力,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稳定的收入来源。

第二,推广普通话是推进中越边境居民脱贫的有效举措。李宇明、王春辉(2019)分析认为,一国优势语言(往往也是国语或官方语言)具有功能上的优势,提升贫困地区的优势语言能力,构建居民的双语能力,能够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享受到更多的公共资源以及语言功能上的各种优势。推广普通话有利于边境居民外出务工或者经商,对推动中越边境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其收入具有积极的作用。目前,东兴边境地区普通话能力等级达到略懂及以上的居民占比为74.84%,已超过60%~63.8%的最小规模,这一语言要素必将对东兴市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提供基础而又关键的保障。但基于东兴市边境地区居民普通话普及率较高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趋向衰亡的这一矛盾,政府部门应在积极推广普通话、筑牢脱贫攻坚的语言之基的同时,深入挖掘、整合当地的特色和优势民族文化资源,以完善特色文化产业链、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达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和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双赢。

第三,跨境语言(京语)不仅是重要的区域性国际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而且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京族三岛”居民充分发挥京语这一跨境语言与越南语相近、风俗习惯接近而地理位置又相邻等方面的优势,打造了“海洋捕捞——渔业养殖——海产品加工和销售——海产品边贸”的“农商结合”以及“海产品捕捞与养殖——海产品生产与销售——海洋旅游”的“三产融合”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居民在当地的充分就业,大大拓宽了居民的收入渠道,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因而,东兴市政府应制定语言产业政策,大力开发跨境语言产品,发展跨境语言产业,以进一步推动跨境商贸业的发展,充分挖掘京语这一跨境语言的经济资源价值。

第四,掌握越南语有利于边民参与和经营边境贸易业务,获得较高水平的工资和经营收入。提升越南语这一外语能力有利于东兴市边民与越南商人的沟通交流,降低中越贸易的交际成本,无论是对推动中越边境贸易业务的繁荣,还是提高中越边境居民收入均具有重要意义。分析表明,等级达到略懂及以上的越南语居民年均收入比等级为不会的居民高出94 500元。因此,随着中越边境贸易的不断发展,东兴市边境居民在提升自身多语能力的同时,应重点强化越南语的学习,以充分发挥东兴市的地缘优势,提升与越南商人的沟通交流能力,为从事、参与和经营中越边贸业务提供保障。

參考文献

卞成林,刘金林,阳柳艳,苏 丹 2017 《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推广的经济发展效应分析:来自广西市际面板数据的证据》,《制度经济学研究》第3期。

李宇明,王春辉 2019 《论语言的功能分类》,《当代语言学》第1期。

刘国辉,张卫国 2016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语言经济学”:外语能力的工资效应研究》,《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刘毓芸,徐现祥,肖泽凯 2015 《劳动力跨方言流动的倒U型模式》,《经济研究》第10期。

苏 剑,葛加国 2013 《基于引力模型的语言距离对贸易流量的实证分析:来自中美两国的数据》,《经济与管理评论》第4期。

王春辉 2018 《论语言因素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江汉学术》第5期。

王浩宇 2019 《藏区青年语言能力与社会经济地位关系调查研究:以天祝县为例》,《语言战略研究》第1期。

王仲黎 2012 《老挝跨境“云南人”语言生活调查》,《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1期。

Alderson, J. C., Tineke B., and Luke H. 2014. Issues in language testing revisited. Language Assessment Quarterly 11(2),125–128.

Carnevale, A. P., Richard A. Fry and B. Lindsay Lowell. 2001. Understand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earnings in the immigrant labor marke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1(2), 159–163.

Chiswick, B. R. 1991. Speaking, reading, and earnings among low-skilled immigrants.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9 (2), 149–170.

Hutchinson, W. K. 2002. Does ease of communication increase trade? Commonality of language and bilateral trade. 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49(5), 554–556.

Ku, Hyejin and Asaf Zussman. 2010. Lingua Franca: The role of English in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75(2), 250–260.

Linnemann, H. 1966. An Econometric Stud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Flows. Amsterdam: North Holland.

Melitz, J. 2008. Language and foreign trade.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52, 667–699.

Tinbergen, J. 1962. Shaping the World Economy. New York: Twentieth Century Fund.

猜你喜欢
收入语言能力精准扶贫
城镇化进程与农民收入、消费
计量经济模型下的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消费定量研究
新会计准则下收入确认问题研究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培养幼儿语言艺术的方法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英语微课”对高职国际合作项目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探讨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收入的确认及纳税特点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