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 李萍
〔摘要〕 本文对2011~2017年见刊的以《资本论》为主题的2301篇中国期刊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围绕《资本论》的研究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形成了以高等院校为主、科研院所为辅的核心研究机构,以及以《当代经济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政治经济学评论》和《学习与探索》等为主的核心学术期刊;作者主要以年长研究者为基本力量,但高产作者与高被引文献作者大多并不交叉;研究中心主要位于北京和沿海发达地区,内地长春、成都和武汉等地较活跃。与此同时,中国《资本论》研究也存在着梯队不健全、视角相对单一、注重研究方法但实证薄弱、缺乏制度性资金支持等现实问题。对此,本文提出推动中国《资本论》研究创新性发展“五个着力加强”的因应之策。
〔关键词〕 《资本论》;中国期刊;文献计量
〔中图分类号〕F09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94(2019)01-0108-10
一、引言
20世纪初《资本论》开始引入我国,由此对中国社会诸多方面产生了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1〕《资本论》既有助于我们科学认识现代资本主义,更有助于我们科学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2〕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引。〔3〕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资本论》更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和最重要的经典文献,故而,探究中国《资本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资本论》研究理应在学术界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目前围绕《资本论》进行的研究到底处于一个怎样的状态呢?这既是一个需要我们在对近期中国《资本论》研究状况扫描审视的基础上形成清醒认识的基本问题,也是一个为未来的研究指明方向的重要问题。检视已有文献,尽管葛扬和侯祥鹏(2012)分析了2000~2010年我国《资本论》研究的基本情况,〔4〕但是考虑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背景和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有必要根据最新的研究动态,运用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方法来考察其在研究主题、队伍、阵地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并总结其特征、指出其困境、展望其趋势。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来分析中国《资本论》研究的基本情况。文献计量分析法由俄国化学家瓦尔金1911年开创,其概念由英国学者阿伦·普理查德(Alan Pritchard)于1969年正式提出,是“以文献数量为基础,通过数学和统计学方法,论述与预测科学技术规律与现象的学问”。〔5〕本文在概述《资本论》研究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别从“谁在研究”(作者群和核心作者)、“研究什么”(研究主题)、“如何研究”(研究方法)、“在哪研究”(机构、地区和期刊)、“谁支持研究”(基金来源)等角度展开细化分析,并进行了一定的延展性讨论。
2.数据来源及检索说明
本文的研究对象重点针对学术期刊论文,而会议论文、专著、学位论文和报纸等在此不作分析。选定《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简称CAJD总库)作为所需文献的检索来源,具体检索条件如下:期刊发表年份是“2011-2017年”,来源期刊选择“全部”,主题是“《资本论》”,文献分类为“全选”,匹配模式是“精确”,其他为默认设置,以尽可能完整地反映中国《资本论》研究的基本情况,并着重从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研究队伍和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机构、学术期刊、研究人员结构、研究区域分布、研究问题等多方面揭示出其新的特征。本文共检索到文献2301篇,检索日期为2018年5月11日。
三、《资本论》研究总体情况与主要领域
1.《资本论》研究概况
2011~2017年,发表于我国学术期刊的《资本论》研究相关文献数量虽然在2016年略有回落,但是总体上依旧呈现较为明显地上升趋势(详见表1)。主要由于受到国家政策的导向和现实经济的需要,一些学者把更多的精力放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在中国应用的相关研究上,〔6〕而2017年出现的快速回升也因为这一年正是《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周年。2011~2017年间,我国平均每年发表《资本论》研究相关的期刊论文328.71篇,从论文的所属类型来看,研究类文献所占比重最大(1918篇,占83.35%),其余依次是评论(59篇,占2.56%),综述(43篇,占1.87%)和其他(284篇,占12.34%)。 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评论类论文里主要以书评为主,比例高达83.05%(49篇),且在书评文章中有37篇都是围绕《21世纪资本论》展开的,这也反映了近几年围绕《资本论》研究的专著或者说有影响力的专著相对较少。此外,商榷类论文只有10篇,表明在这一时期,学者对《资本论》进行学术思想的争论较少,一定意义上也标示着《资本论》相关研究热度有所下降。二是综述类论文里面绝大部分都是会议综述,而围绕《资本论》本身及其某一研究领域进行的综述仅有6篇,这既彰显了《资本论》研究相关会议的蓬勃开展,也反映了相关深入研究尚付阙如。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第一,在全部2301篇《资本论》研究相关期刊论文中,发表在北大核心期刊上面的论文有644篇,占比27.99%;发表在南京大学核心期刊(CSSCI)上面的论文有442篇,占比19.21%,总体来看,发表在核心期刊上面的论文数量的比重高于其它学科。第二,这些已经发表的论文总共获得了357项基金的支持,其中,国家社科基金27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33项和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6项,但是其它各类基金尤其是地方性基金数量相对较少,这说明针对《资本论》研究的基金支持体系还不健全,主要还是停留在国家层面,既体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地方的支持力度不够。第三,从研究作者的群体来看,所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主要是中老年研究者,年轻学者相对较少,且年轻学者发表论文所在的期刊层次总体较低,这虽然与学科性质相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资本论》研究队伍存在青黄不接的问题。第四,从总体引用与下载情况来看,我国《资本论》研究的期刊论文被引用率相对较低,具体来看,平均每篇文章被引用次数为1.196次,平均每篇文章被下载次数为231.76次,下载被引比为193.78。第五,從《资本论》研究的相关学会及会议举办情况来看。目前已经形成一批制度化的全国性和地方性的《资本论》研究学术研讨会,例如: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学术年会、《资本论》与当代经济问题学术研讨会、四川省《资本论》研究会学术年会等。此外,通过整理相关会议综述性文献可知,2011-2017年全国共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39场,其中,全国性会议33场,占84.62%;地方性会议6场,占15.38%,没有查到组织国际研讨会的信息。
2.《资本论》研究领域与高频关键词
在分析检索文献关键词的基础上,我们还重点考察了《资本论》研究的研究领域。关键词分析是文献计量学的一个基本分析方法,主要特点是可以从一定的角度揭示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向。〔7〕但当前学术文献的关键词标引并不规范,存在表述不清、过度使用等问题。〔8〕因此,我们在进行具体分析时,还对关键词进行必要的筛选和重组。
根据研究的需要,首先,我们将一些具有一定内在相关性的概念归为一个更为基础性、更具引申性、更富涵概括性的词义之中,如把“资本”与“资本逻辑”归为一个关键词“资本”;将“价值”“劳动价值论”“劳动”“剩余价值”等归为“劳动价值论”;把“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归为“历史唯物主义”;把“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归为“生产方式”。其次,因“《资本论》”和“马克思”与本文检索的关键词高度重合,为避重复故而在分析中不再纳入。按照上述方法整理后得到的中国《资本论》研究的10个高频关键词(详见表2)。
由表2可知,2011~2017年间,中国《资本论》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包括“劳动价值论”“资本”“生产方式”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出现的频次分别为151、140、92和84。“劳动价值论”之所以成为中国《资本论》研究的高频关键词,主要是因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不仅是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有效方法,〔9〕也是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理论武器。因此,“劳动价值论”自然成为《资本论》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若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等都看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相关内容的话,其出现的频次会最高,也主要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起到的是方法论的意义,因而也是分析诸多现实经济问题的一个重要指导。“生产方式”之所以成为关键词,主要是因为其是分析中国诸多现实经济问题的必要手段,具体体现在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双向互动关系来解释经济现象和解决现实问题。“资本”之所以成为《资本论》研究的关键词,是因为《资本论》本身就是论资本的,资本范畴是《资本论》的中心内容,没有资本也就没有剩余价值问题。
四、《资本论》研究作者及研究方法
1.《资本论》研究的高产作者
2011~2017年间,中国《资本论》研究发表论文数量排名前15位的作者共发表了210篇相关论文(人均每年2篇)(详见表3)。其中,发表论文数量前三位的依次是王庆丰教授和许光伟研究员(年均3.14篇)、白刚教授(年均3篇)。从他们的职称来看,全部都为教授(研究员),且大部分高产作者都具有教授级职称,这既说明了《资本论》研究需要更长时间的前期积累,也反映了《资本论》研究领域内年轻学者发表论文的难度较大。从其所处的区域来看,高产作者有接近一半来自北京(共有7位),这也佐证了北京作为中国《资本论》研究的中心地位。 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资本论》研究高产作者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平均年龄为51.72岁,中老年学者居多,青年学者缺乏。但对比2006~2010年中国《资本论》研究的高产作者,平均年龄为56.38岁,呈现一定程度的年轻化趋势(平均下降了4.66岁)。
2.《资本论》研究的高被引作者
通常情况下,文献被引率越高,表明其所形成的学术影响力越强。但从中国《资本论》研究高被引文献的基本情况可知,高产作者大多数不是高被引作者,只有王庆丰、孙正聿和鲁品越3位作者是重合的,这说明高产作者的论文引用率乃至质量不一定就高。因此,如何促进中国《资本论》研究质量的不断提升,是摆在中国《资本论》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现实课题。
进一步,本文以前50位高被引文献来考察高被引文献与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考虑到篇幅问题,具体文献在此未列出。可以发现,在样本文献中,被引次数最多和最少的分别为58次和11次,平均为18.16次。高被引文献对期刊综合影响因子的回归系数为0.5957,呈正向影响关系,但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p=0.2157),换言之,期刊影响因子高,文献被引用的可能性并不一定就更大。这表明对中国《资本论》研究的高被引文献来说,文献本身的质量可能比期刊的影响因子对其被引用率起到的作用更大。
此外,还因为发表有关《资本论》研究的相关期刊多是综合类或者马哲类期刊,其本身影响因子就相对偏低,这也说明了发表论文不能单看期刊的影响因子,也要看其在学科类的地位与重要性。从前15篇高被引文献作者的年龄结构来看,同相关研究“高产作者”类似,中老年学者居多,高被引文献第一作者的平均年龄为62岁,其中,60岁以上10人,40岁以下3人,最小38岁,最大为82岁(乔尔·科维尔教授)。这说明《资本论》研究领域青年学者的影响力相对较小,如何吸引更多的青年学者加入到《资本论》研究队伍中来仍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另外,从前15篇高被引文献涉及的领域来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题的研究文献最多(8篇),说明研究《资本论》的高引用论文目前以哲学为主,反映了中国《资本论》研究与中国改革实践的联系仍不紧密,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从前15篇高被引文献作者所在地区分布来看,北京的人数最多(有5位),上海和长春分别为4位和3位,广州、福州和重庆各1位。可见,北京、上海和长春依旧是中國《资本论》研究最具学术影响力的城市。
从合作研究来看,跨机构研究以及研究者之间合作还相对较少,在前15篇高被引文献中只有3篇为合作研究,1篇为跨机构合作研究,1篇为跨国合作研究;而在前50篇高被引文献中,合作研究和跨机构合作研究也分别仅有12篇和5篇,其余均为独立完成。
3.《资本论》研究的主要方法
《资本论》研究乃至政治经济学的主流研究方法依旧是规范分析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资本论》创作的立足点是阶级分析,根本目的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10〕尽管实证分析这一方法论术语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还未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就只强调规范分析。事实上,马克思本人是十分重视实证研究的,〔11〕尤其是其所主张的历史与逻辑统一的研究方法,更加体现在其于《资本论》中运用的大量数量分析和案例论证中。更有研究者指出,马克思的历史分析法就是一种“动态实证”分析法。〔12〕
整体上讲,当前中国《资本论》研究的相关文献,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还相对较薄弱。具体来看:以“《资本论》”+“计算”和“《资本论》”+“实证”为关键词检索出的文献总共只有53篇,但是事实上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文献只有26篇,这些实证多是进行理论上的推导,且运用中国数据检验的很少,运用中国数据检验《资本论》相关理论的文献仅有4篇,分别是赵峰等的《国民收入核算的政治经济学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第8期)、李海明的《一个古典——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的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11期)、荣兆梓和陈的《转形问题B体系:模型与计算》(《经济研究》2014第9期)、靳清等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第3期)。同时,围绕《资本论》进行实证研究的学者也很少,仅少数几位学者,如陶为群、孟捷等,且多有理工类学科研究背景。
五、《资本论》研究的主要期刊、科研机构及基金支持情况
1.《资本论》研究的主要期刊
通过检索发现,《当代经济研究》是发表《资本论》相关研究论文数量最多的,2011~2017年间一共发表相关研究成果123篇,是唯一一個发文量过百的期刊,占检索文献总数的5.34%。其次分别是《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政治经济学评论》和《学习与探索》,分别发表80、74和51篇,各占3.47%、3.21%和2.21%(详见表4)。可见,《当代经济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经济学家》《政治经济学评论》和《学习与实践》等期刊是中国《资本论》研究最具学术影响力的刊物。
从主要期刊的地区分布来看,北京有8家,已经成为中国《资本论》研究期刊的重要聚集地,哈尔滨有2家,成都、石家庄、济南、长春和昆明各有1家。此外,2011~2017年,发表《资本论》研究成果最多的15本期刊一共发表620篇(占26.94%),说明中国《资本论》研究成果发表的积聚现象明显。 2.《资本论》研究的主要机构
从中国《资本论》研究的主要机构看,发文数量最多的单位是中国人民大学,共计147篇,占6.39%,其次是吉林大学,94篇,占4.09%,第三是南京大学,85篇,占3.69%(详见表5)。排名前15位的研究机构一共发表论文902篇(占39.20%),这反映了中国《资本论》研究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部分研究机构由于对《资本论》研究的投入和产出都不足,《资本论》乃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确有被边缘化的趋势。〔6〕
从主要研究机构的地区分布来看,北京7家,上海2家,南京、长春、武汉、南昌、天津和福州各1家,这与中国《资本论》研究期刊的区域分布大体一致,反映了《资本论》的研究机构与研究期刊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存在协同发展的关系。研究机构和高产作者的地域分布,都表明中国《资本论》研究存在明显的区域集聚特征,北京、长春和上海等地已经成为中国《资本论》研究的区域中心。 3.《资本论》研究的基金支持情况
2011~2017年, 中国《资本论》研究得到基金支持的期刊论文共438篇,占文献总量的19.03%,其中,得到省级、国家级的基金项目支持分别占10.04%和89.96%,没有检索到市校级基金支持论文。从整体上讲,得到基金项目支持的论文比例有所提升,由5.61%上升为22.01%,在数量上也有明显的增加。由于学科专业背景、研究方法和数据获取方式等存在差异,得到基金支持的论文是否具有相对较高的学术影响力目前在学界还莫衷一是。〔13〕本文主要从发文的覆盖面和被引用情况两个维度来考察基金资助的实际效果。2011~2017年,检索到的438篇基金论文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共394篇论文,占总数的89.95%,其中,在核心刊物上共发表得到国家级基金支持的论文349篇,比例为79.68%。在被引率方面,2011~2017年,受基金支持的论文被引率为57.63%,篇均被引2.18次;而同期非基金论文被引率为36.75%,篇均被引0.47次。综合分析,尽管基金论文的影响没有非基金论文的范围广(主要是篇幅相对较少),但从被引率和篇均被引次数来看,基金论文的影响深度要优于非基金论文。
六、结论与对策
本文对2011~2017年见刊的以《资本论》为主题的2301篇中国期刊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以来国内学者围绕《资本论》的研究势头较强,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出几个方面特征:一是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协同发展的研究热点。二是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核心研究队伍,且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社科院和党校。三是形成以高等院校为主的核心研究机构,以及以《当代经济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政治经济学评论》和《学习与探索》等为主的核心学术期刊。四是拥有一批坚实的中老年研究者,但高产作者与高被引文献作者大多并不交叉。五是研究中心主要位于北京和沿海发达地区,内地成都、长春和武汉等地也较活跃。
与此同时,也存在下列问题:一是《资本论》研究队伍不健全,核心研究者存在老龄化问题,年轻学者的培养亟待加强。二是研究重点主要还是围绕《资本论》解读进行的,参考文献对外文相关著作涉猎极少,并且缺乏对国外最新文献的追踪。三是现有的研究绝大部分都是规范性分析,实证研究相对少见,造成了研究成果的实践性和影响力的不足。四是制度性资金支持较为缺乏,基金项目支持体系不够健全,尤其是地方性支持资金的匮乏。五是国内相关学者与国外《资本论》的研究者互动较少,不仅体现在合作进行研究上面,也体现在国际会议学术交流方面。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推动中国《资本论》研究创新性发展“五个着力加强”的因应之策。一是着力加强和完善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体系,大力培养青年研究者,并为其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发展空间。二是着力加强对《资本论》研究的制度性资金支持,尤其是要完善地方和高校的相关基金支持项目。三是着力加强对最新文献的追踪,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前沿追踪,并强化对外文马恩著作的翻译与引入。四是着力加强围绕《资本论》的实证研究,尤其是运用中国数据进行的检验,以此来强化政治经济学的解释力。五是着力加强与国外相关研究者的互动,积极召开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加强相关学者尤其是鼓励年轻学者与国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从而与国外学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宋 涛,胡 钧,刘凤义,马晓强.《资本论》(中文版)的翻译、理论传播及其运用和发展[J].东南学术,2002,(01).
〔2〕洪银兴.论《资本论》的生命力[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01).
〔3〕何元锋,李香菊.《资本论》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J].甘肃社会科学,2014,(01).
〔4〕葛 扬,侯祥鹏.《资本论》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2,(06).
〔5〕郭金子.基于CNKI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工具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4,(04).
〔6〕周春平.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现状与趋势——基于CSSCI(2000~2015)来源期刊的文献考察[J].当代经济研究,2016,(11).
〔7〕李姗姗,张国强,徐桂芬.基于关键词分析的ERP系统研究热点评述[J].情报科学,2012,(08).
〔8〕王丹丹.科技论文关键词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出版发行研究,2013,(04).
〔9〕程恩富.科学认识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J].高校理论战线,2001,(09).
〔10〕孟晓颖,李明非.当代中国经济学:从规范性走向实证性[J].学习与探索,2010,(01).
〔11〕高 伟.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实证研究综述[J].教学与研究,2009,(02).
〔12〕叶险明.马克思超越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对立的逻辑及其启示[J].哲学研究,2010,(09).
〔13〕李 洋,温亮明.国家社科基金论文学术影响力分析——基于国内图情类核心期刊刊载论文[J].图书情报研究,2017,(01).
(责任编辑 肖华堂 廖祖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