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念益
[摘 要]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是教学的主要目标,意在强调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而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其对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然而,目前大学语文审美鉴赏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过于重视学生的知识传授,却忽略了对学生语言文化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致使学生情感缺失,难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文化品格与素养。针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提出了几点有效性建议。
[关 键 词] 大学;语文教学;审美鉴赏;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2-0227-01
如今,随着社会对高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已经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因此,各高校语文教育工作更为重视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意在通过语文阅读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针对现阶段大学语文审美鉴赏教育现状展开了分析,为了实现大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目标,务必要根据实际学情调整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与教学进程。
一、审美教育的意义
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主要目标,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与发展,重点发展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促进自身的情感表达,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积淀人文素养,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深入分析与理解,让学生能够更为充分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学理解感悟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念与行为习惯,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发展需求。因此,当代大学语文教学中务必要重视审美教育,将审美教育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为社会输送更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综合型人才。
二、大学语文审美鉴赏教育现状浅析
在大学语文审美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在语文作品的阅读与赏析中激发个人情感,提升个人素养,但实际上,当前大学语文审美鉴赏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部分高校的审美鉴赏课程仍然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无法脱离其他课程独立成系,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且,在大学语文审美鉴赏教育的过程中,多数教师都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思维逐渐变得呆板,导致情感缺失。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大学语文审美鉴赏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大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始终难以提高,高校语文教育工作者务必要对此提高重视。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一)挖掘美学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首先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美学资源,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以《都江堰》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所描绘的自然美色,陶冶情操,感悟生活真谛;在教学戴望舒的《雨巷》时,教师可以根据作品美妙的文学意境,并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审美教育的实效性
小说作为大学生十分喜爱的文学阅读形式,书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因此,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教育实效性,引导学生通过文学审美鉴赏,调动自身想象力,充分理解文学作品内涵,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印象。以卡夫卡所写的《变形记》为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其与当代小说《沧浪之水》相比较,加深学生对书中人物的理解。由此可見,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不仅能够提高审美教育的时效性,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学习机会,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关注审美鉴赏与审美创造的关联性
为了能够改善现阶段大学语文审美鉴赏教育现状,教师务必要多注审美鉴赏与审美创造的关联性,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语文核心素养的话语体系,保证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贴合,深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与创造性理解。因此,在文学作品审美鉴赏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品析习惯,在不断丰富自身生活体验的同时,不断提升个人品格,彰显文字的魅力,为个性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综上所述,审美鉴赏能力不仅是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必须要掌握的重要技能,同时也是提升大学生个人修养的主要途径。由此可见,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必须要充分理解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根据大学语文审美鉴赏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挖掘美学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审美教育实效性,重点关注审美鉴赏与审美创造的关联性,引导学生达到更高的审美境界。
参考文献:
[1]吕泉.核心素养理念下高职语文第二课堂的目标定位及实施意义[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6):117-121.
[2]彭倍.针对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4(5):88-90.
编辑 尚思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