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红梅 王珍青 孙吉禄
摘 要:风险管控是事业单位日常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对提高事业单位资金筹集和经费使用的管理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事业单位风险管控水平直接影响着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利用,因此事业单位更应该切实落实风险管控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事业单位;风险管控;财务风险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面对的财务风险问题越来越棘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就要求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往更加规范、完善的方向发展。同时,事业单位作为国家职能部门,其财务管理水平与国有资产安全密切相关,财务情况一直受到政府、老百姓的监督。但是,当前我国很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在风险掌控方面的重视程度、实施措施、应对能力等方面都不尽人意。为了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和群众的要求,我国事业单位应加强风险管控力度,建设完善的财务风险管控体系,如此一来,对保障国有资金安全、实现资金合理分配、促进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二、 事业单位风险管控的重要性与着力点分析
1.确保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真实性和质量
事业单位开展财务风险管控工作可有效、全面地管控各项资产。事业单位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并不像企业那样以营利为导向,只需增加社会的福利,为社会提供各方面的需要。在财务方面,只需如实反馈真实的财务信息,数据信息公开、公正,切实地展现单位实际的经营状况、运行状况,防范财务漏洞,及时做好应对工作,避免或降低不必要的损失。目前,某些事业单位在财务会计基础工作方面,因工作不细心、沟通未及时、职业道德素养较薄弱、领导决策失误等原因,可能会出现财务数据与实际不符、自身引发债务风险高等情况,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那么,事业单位通过风险管控,可规范财务会计基础工作,有效地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
2.有效地防范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
在事业单位财务改革和改进的进程中,事业单位往往通过合作或合资等方式,开展投资管理工作,提升资本实力,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国家财政拨款是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的渠道之一,事业单位的每一笔投资都应慎重,避免盲目性,确保国家财政拨款资金的合理性。事业单位通过风险管控,积极评估财务风险,可提高经营风险薄弱环节的管理水平,防范投资风险,避免国家资产流失,充分发挥财务管理职能。
目前由于事业单位的非营利性与服务公共性的特殊性,有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可能存在某些财务误区,认为只要在政府批准的范围之内进行财务预算,在预算范围内使用资金,就可以规避财务风险。如果某些环节出错,则风险应由国家财政来背负。这种观念无疑是错误的,财务管理人员的潜意识中失去了风险管控的意识。因此,事业单位应采取一定措施,纠正财务管理人员片面的观念,使其从思想上、行动上防范财务风险。
3.推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因为风险管控和财务管理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风险管控的成效必定影响财务管理的有效性。目前有些事业单位的财务规定、章程未能得到切实的落实,制度未能覆盖到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那么,风险管控相当于为财务管理增加一份保障,为财务管理提供更多的选择方式。适应外部环境,合理分配各项资产资源,建立严格、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发挥财务职能部门的作用,才能推动财务管理体系的开展,促进事业单位的财务发展,保证风险管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4.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客观要求
为了提高事业单位的资金利用率,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全面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近年来,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管控也高度重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政策的出台,从内部控制要素的角度,对风险管控提出了具体的管理措施与要求。事实上,风险的出现,正说明单位内部控制监管机制的欠缺。以前行政事业单位常常出现的单位内部“小金库”和“假发票”等乱象就是其体现。因此,从强化内部控制设计与执行的效果与效率来讲,风险管控既是其出发点,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控策略
1.建立和完善财务监督管理制度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加强财务监督工作是风险管控有效的措施之一,财务人员应对项目的可行性、资金预算、资金使用等内容进行核实。无论是前期项目申报时涉及的项目选题立项、编制预算费用,还是项目方案确定之后的合同签订、费用缴纳,或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金使用,都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参与进去,发挥会计核算职能,开展项目经费审核工作,加强资金监督管理工作,监管项目每一笔资金的发放和去向,杜绝资金的浪费。
具体来说,在项目立项环节,财务管理人员要从财务专业的角度去发现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并预留工程结算审计风险金,作为风险预警方案中的准备金;在项目实施环节,不仅要对项目组人员的资金使用进行审批,对经费进行核算,还要对财务工作进行内部监督,保证资金调动、使用的合理性和规范性,降低资金使用风险;在工程价款结算环节,财务管理人员要根据先前签订的合同、协议,审查合同上约定的内容是否落到实处,审查合作方要求付款的金额是否与合同上的竣工结算价一致等。
目前,为了让资金使用、收支状况更加透明、阳光,某些事业单位主动地将单位某个时间段的经营状况进行披露,比如对某一个月、季度、年份的资金使用、建设状况、制度审批、财政收支等内容进行公开说明,并鼓励群众通过内部热线、信访、线上留言等方式对单位仍存在的财务风险提出宝贵的意见,使得会计工作受到全体员工和广大老百姓的监督。
2.加大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防范力度
第一,明确财务风险管控的目标。目标相当于一个方向、指标,可用于指引事业单位财务运行方向。需要注意的是,财务风险管控目标应与单位总体的财务管理目标一致,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单位内部自身财务的顺利运行,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第二,建立和完善财务风险管控制度,著重于风险防范,防患于未然。无论在资金预算编制的阶段,还是在资金执行的阶段,或是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评价的阶段,都应有相应详细的规定。同时,事业单位应切实遵循内部财务风险防范制度,按照规定的条款执行,提高各项财务工作的效率,使财务风险控制在适宜范围内。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在制定资金预算报表、资金执行报表时,应按照实际状况填写,控制每一笔成本费用在预算范围内,规避理财漏洞,避免资金浪费。比如在不违反相关行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基础上,对资产负债表的相关科目进行增设和合并,如此一来,更加贴切事业单位权责发生制的特性,降低某些突发状况带来的损失。此外,管理者应加大对财务风险管控资金投入,配备相应的人力资源、基础资源等。
第三,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事业单位的管理者首先要准确、科学评估和分析单位所处的财务风险环境、因素等,加强对内部潜在风险的管控能力。其次要注重培养财务人员的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根据具体的岗位职能、责任、性质对财务人员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训、财务专业知识培训、财务风险防范技能培训等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告示栏等渠道宣传财务风险防范的必要性和手段,使员工熟练掌握财务风险管控方式,有效识别风险,对出现的风险采取正确的措施去控制,将财务风险管控转变为日常基础工作。
第四,实行财务风险问责制。如果员工因个人过失或故意行为,对单位利益产生不利的影响,或不切实履行应有职责,致使工作秩序混乱,则事业单位应追究其责任,如此一来,员工才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对数据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规范性负责,才能在根本上防范财务风险。
3.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要有财务管理和风险管控的意识,使财务管理贯彻于单位的经营活动中,提高员工财务管理和风险管控的认知水平,加强各部门沟通、合作,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进行。同时,加强对成本的核算,建立严格的审批流程,加强资金控制能力。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员工应根据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避免资产闲置、不合理使用的现象。同时在对外资金投入环节中,应按照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资金的支出,走正规合法的渠道,避免超额支出的情况,避免外汇投资的不合法情况,降低支付风险,为单位增加收益。事业单位可把资产管理归入员工的业务考核指标当中,从而提高资金管理水平。此外,事业单位应加强资金核算的有效性,避免闲置资产情况,促进资产资金流动性。
4.通过绩效考核来完善风险管控工作
绩效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是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因此在构建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尤其注重绩效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选取。结合风险管控方面来讲,事业单位应当从评价指标与相关权重进行绩效考核。在现有的单位绩效考核与人员年度考核的基础上,增加风险管控的相关指标,例如资产负债率、招采合规率、成本费用节约率、专项经费使用效果等方面,综合考虑各类风险对单位的影响,尽量量化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管控工作,使得各类控制措施落到实处,从而真正把好风险管控的最后一个关口。
四、结语
事业单位作为较为特殊的组织,应建立和完善财务监督管理制度,加大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防范力度,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通过绩效考核来完善风险管控工作,使得财务信息真实性和质量得到保证,财务风险得到有效的防范,财务管理体系得到完善,风险管控的意义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龙莉.财务风险和防控管理在事业单位的应用.财经界(学术版),2016(09).
2.冯月琦.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及其风险控制研究.全国流通经济,2017(04).
3.刘素英.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初探.财经界(学术版),2017(17).
(责任编辑:王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