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丽芳
[摘 要] 近年来,伴随着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人文关怀的缺失、各种压力的增大等,导致教师丧失了原初那般对校园、对学生、对课堂积极的新鲜感知,职业幸福感下降。职业幸福感是教师必不可少的内在的心理养分,也是衡量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拟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技巧出发,探讨如何给教师传达积极的人生观和教育观,提倡更加积极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让幸福教师、幸福学生落实到课堂,从而激发内驱动力,构建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
[关 键 词] 职业幸福感;高校教师;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2-0202-02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一定成就后获得的满足感、成就感和愉快的心情,这种持续快乐的体验基于潜能得到发挥,需要得到满足,力量得以加强。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型模式,是一门研究人的潜能与美德的学科,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心理特征和积极的公众品质三个层面,体现了对理想和美好的自身形象的追求与塑造。它旨在促进个体潜能的发挥与价值的超越。因此,在积极心理学的时代精神下,探讨如何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提升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意义
教师职业幸福感直接决定着教师的工作生活状态,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生命发展,意义重大,一旦教师职业幸福感下降,就会出现以下危害:(1)工作效率降低,出现心理障碍,工作变得机械,自我效能感低下。(2)人际关系紧张,在自卑、焦虑、恐惧、敌视等不良人际关系中煎熬,甚至有负面情绪发泄的失控行为,严重影响身心健康。(3)出现否定自我,自我伤害,甚至发展至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二、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下降的原因分析
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是教师职业幸福感下降的主要原因,它的形成有多种因素[1],主要是由于教师长期持续疲劳和压力的积累以及缺乏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而产生的疲惫、厌倦和挫败的情绪感受和心理状态。这是一种消极的心态。表现为工作不开心、认为自己的工作得不到认可,充满压力感、疲惫感、挫败感。其他如社会人文关怀的缺失、关爱自我意识薄弱及心理健康水平的降低、各种量化考核及职称竞聘的压力、幸福教育的缺失等都是造成教師职业幸福感下降的因素。
三、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的策略
职业幸福感是由多种因素产生的,教师积极的品质得益于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和工作家庭氛围,高校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青年,因此如何使教师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有提高职业幸福感的能力,进而产生更高的绩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分析原因,以问题为导向,分别从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三方面提如下对策。
(一)积极社会环境的构建
1.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促进教育公平。积极的工作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教师的薪资、工作条件、保险与保障条件和工作工具与设备也需要得到基本保证,才能让其产生更改层次的需要。而精神环境的构建需要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在教师管理制度中体现人性化的根本理念,满足教师职业归属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全社会、家庭要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担负培养教育学生的职责和使命。这样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对其建立合理的期望,进而尊重教师的劳动,理解支持教师的工作。
(二)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的建议
1.指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幸福感观念。工作是付出努力以达成某个目标,是个体与社会联结法人一个渠道,因此,它要求意义和价值的支持,这种意义和价值需要个体在工作中主动寻找和挖掘。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进行师德师风和典型榜样的宣传,经常对广大教师进行奉献精神的教育,打消那种只为获得物质报酬的职业幸福观以及敲钟度日的消极状态。
2.学校要定期面向全体,对教师进行身心健康辅导讲座,通过对职业幸福感的意义、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如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提高生活质量等问题的展示与交流,帮助员工分析主观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原因以及如何重建,为促进教师感悟生活、体验职业幸福提供源泉。
3.积极心理学认为,体验成功的职业幸福感更多来自于他人的认可,因此多对教师进行积极评价,努力挖掘每位教师的个人优势,为年轻教师搭建锻炼与展示的平台,同时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力量,把教师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提高每位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4.坚持“请进来,走出去,鼓励创新”的原则,营造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通过听讲座、外出参加观摩、挂职锻炼等活动,及时获取最前沿的信息,对在课改科研中碰到的困惑、尝试与突破,及时交流反馈,带动教师的教改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提高,满足教师专业技能提高的需求。
(三)对教师的建议[2]
1.正确对待压力,及时调整职业认知。积极心理学看重生活的意义对提升幸福感的作用,个体需要拥有机会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在这些过程中发现和体验幸福感,而教师这个职业恰好能让人深刻体验到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些都源于对自身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在此基础上,我们才会摒弃“谋生手段”的职业观,不会将职位、权力、名气和地位成为左右自己获得幸福感的主要因素,而是在教学中进一步思考工作的意义,尊重和热爱自己的工作,重拾工作的热情与激情[3]。
2.丰富精神生活,放松自己,体验快乐的职业幸福感。积极心理学认为,要经常体验愉快的情感,这样有助于发展自我感知能力、自我决定能力,进而促进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和家庭氛围的和谐美满。良好的人际关系又会使人产生做事的兴趣,更愿意从事具有创造力的事情,进而产生“螺旋式上升的情感体验”。社会活动和体育运动是两种最有力的放松形式,教师应主动参加集文化、健身、娱乐于一体的愉悦身心的活动。如通过观看舞蹈专场、音乐剧、写幸福日记、健身运动等,在不同的活动中获得心理流畅体验。
3.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提高个人复原力。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积极的人格品质主要包括强烈的自我实现动机、保持乐观与希望、保持客观的自我认知及保持认知的积极性与灵活性四个方面。积极心理状态下的调整是主动的,工作中遇到各种波折和困难,需要通过自我调节来适应环境的变化,缓解负性情绪。
人的抗压性和复原力是靠后天练就的。教师能从较高的层次认识工作的意义,将工作融入自己的人生目标,心中怀有希望之源,并保持乐观和努力向上的势头,激发出人格中那些美好的品质,如宽容、责任、关爱、自制力、职业道德等,从而产生很强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不会畏惧退缩,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主动努力工作。
4.提高心态开放程度,转变观念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以开放的心态适应和接受变化,不断形成新的观念,扩充自己的认识领域,汲取精华营养,而不固执于潜意识的陈旧事物,这也是教師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
简单的重复教学,教师时常感到力不从心,知识面的匮乏,常常让自己变得很被动。自己潜意识的惰性剥夺了阅读的机会,常常以年龄为自己的不努力开脱,只有解放思想,提高心态开放程度,才会自觉拿起书本,增加文化储蓄,拓宽教师的生命维度,进而在课堂中游刃有余,与时俱进;才会自觉学习新技术,尝试新教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自己对岗位工作本身也能形成很高的价值判断。
四、小结
民族的振兴在教育,教育的振兴在教师。教师心态决定教育生态,行政管理部门改变管理思路和方式,教师找到积极力量,在工作中找到积极因素,从而进行教师心理重构、课堂重构、师生关系重构。如何利用积极心理学敲开教师的“幸福之门”,需要学校的管理者乃至全社会充分关注教师的职业生命价值,为教师的个体发展和提升生命质量提供广阔空间,以满足教师发展的心理需要。
参考文献:
[1]楚克群,佘少华,杨秀清.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J].职业与健康,2018,34(17):2337-2339.
[2]王丽娟.“树蕙”引航和谐发展: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提升教师职业激情[J].甘肃教育,2016(10):37.
[3]王磊.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来源及其影响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2(3):33-39.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