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依霖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信息的发达,流行音乐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已经成为基础音乐教育的趋势。本文从流行音乐的定义入手,对流行音乐进入中学课堂的现实意义、核心素养背景下流行音乐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原则及措施,以及流行音乐融入課堂教学后对教师能力提出的新挑战等几方面做了简要的论述。在全球文化一体化及文化多元化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贴近学生的音乐取向,精选出流行音乐的精华,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水平,夯实音乐基础及技能。流行音乐引入课堂教学应该注重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成为教材的补充。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及手段,将流行音乐与课堂教学有机、科学、有效地结合起来。
近几年来,在中学音乐课堂上,教师们经常面对学生们这样的一个疑惑:“老师,我们必须得学教材上的内容吗?能不能听点别的歌。”什么是“别的歌”?其实就是中学生们喜欢的流行音乐。如何将流行音乐与教师的日常教学相融合,似乎已经成为教师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那到底什么是流行音乐,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浩如烟海的流行音乐作品,又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将流行音乐融入音乐课堂呢?
一、流行音乐的定义
三十年前谈到“流行音乐”,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以邓丽君、罗大佑等为代表的港台音乐;二十年前谈到“流行音乐”,我们看到的是几代内地音乐人共同打造的内地流行音乐的兴盛时期;十年前谈到流行音乐,已经是个极为多元性的话题了,由于网络世界的发达,网络音乐的兴起对人们的“音乐消费”形成了新的冲击。现在谈到“流行音乐”,一些学生们甚至直接将其与“流行歌曲”划上了等号。然而,这一观念是事实吗?
对于“流行音乐”这一概念的解释,我更倾向英国音乐学家柯伯特·劳埃德的看法:在整个音乐艺术领域中,民族音乐与艺术音乐之间有着一个广阔的地带,流行音乐便盘踞在这里。流行音乐并没有明确的边界,其一端指向民间音乐,另一端指向艺术音乐[1]。
简单来说,“流行音乐”不止涵盖了歌星和偶像们所演唱的通俗歌曲,它也应该包含着“新民歌”、“新民乐”等全新的艺术形式的尝试,它更应该包括世界音乐人们对新时期下的音乐的探索(这包括轻音乐、不同类型音乐的跨界合作、古典与流行音乐的碰撞等等)。由于人们对“流行音乐”这一概念的认知不全,导致大众认识、了解流行音乐的能力良莠不齐。
“流行音乐”绝不仅仅指当下明星偶像演唱的歌曲或者是网络歌曲等等,一名成熟的音乐教师更不应该对于流行音乐进入课堂这件事“谈虎色变”,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一名中学音乐教师有义务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类型的流行音乐。并且让学生们在众多“流行音乐”中,去除糟粕,远离低俗的音乐的“侵蚀”。
二、流行音乐进入中学课堂的现实意义
1、流行音乐给中学音乐教学带来的多重影响
①消极影响
由于中学生年龄的特点,他们所感兴趣的流行音乐大多是流行歌曲,这些歌曲中不乏题材单一、旋律单调、内容消极的作品。这些作品虽然在他们的手机歌曲列表里循环播放,但却是不宜引入课堂教学的。如果这类歌曲被毫无选择地盲目放进教学中,不但没有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教学的效果,还会影响学生们的世界观的建立。
处于小学及初中学段的部分学生,并没有甄别、鉴赏音乐的能力。这些能力需要在我们的课堂中,通过每节课扎实的引导、教学,才能慢慢获得。当学生表达他格外的喜欢某一种音乐或者某一首作品时,我们首先应当听听他的理由。既不能盲目的否定学生的喜好,也不能为迎合学生而胡乱的、不假思索的把这些作品纳入教学中。否则,只会给自己的教学之路蒙上一抹阴霾。
②积极影响
流行歌曲中也包含着很多曲调清新、思想积极、立意深远的作品。这些作品给学习任务繁重的中学生们带来了寄托,成为他们宣泄、释放压力的窗口。同时,也激起了他们对于音乐的喜爱。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这些作品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找到一个切入口去贴近学生的需求,进而引导学生热爱音乐课并且激发学生想要学习接触更多的其他音乐作品。
2、流行音乐融入课堂教学带来多重关系的转变
①教材与教师的关系
音乐教材是实施课堂标准的基本保证,国家专门出台了教材编写的原则和具体实施建议的文件,来保证教材的高水准和实用性。但是,音乐不同于其他学科,每一年的流行音乐都有变化,要想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必须随时调整、增加教学的内容。可是每年调整教材的编写,不论从人力、物力还是时间上都是极为不现实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的流行音乐作为教材的补充,应该有计划性地渗入到教学中来。
以往教师们大部分会运用教材进行教学,备好的课几年都能循环使用。只要熟悉了一本教材,就能完成所有教学任务。如果要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就需要教师对新的教学内容科学有效地规划,以教材为主,以其他优秀音乐实践书籍为辅,自主编创流行音乐教学的进度与计划以完善教学。教材不能成为教学的唯一依据,教师不能死读一本教材,要首先开拓自己的视野,接触、研读优秀的音乐书籍。这样经过精心设计的音乐课才会赢得学生们的喜爱,否则教师就仅仅成为了音乐的“搬运工”。
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这样的一群学生存在。他们接触了很多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并且对于这些音乐类型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他们非常希望把自己所接触的这些作品传递给更多的同学。所以,这些学生往往有时会建议老师,在课堂中选用一些他们喜欢的音乐作品,借用老师的专业知识和音乐课堂的平台向同学们推介更多元的音乐。对于这些建议,老师们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有一些教师,他们的教学理念比较传统,不愿意接受教材以外的音乐作品进入课堂。但是,很多优秀的教师都善于从学生身上得到启发,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准。不可否定的是,由于年龄差等原因导致很多音乐教师对于一些“新鲜的音乐信息”并不是十分了解。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老师们需要“与时俱进”,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多元化的音乐,从而在孩子们心中种下音乐审美能力的种子。
流行音乐进入课堂,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逐步摆脱教学主体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他们所热爱的领域充分吸收音乐的养分。教学主体的改变并不意味着课堂的无序,教师的角色从“领导人”变成了“引导人”,这不仅能使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得到提升,也能让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到有积极意义和实用价值的音乐熏陶。
③学生与教学的关系
流行音乐引入课堂教学,使原本相对封闭的教学环境逐步成为交互开放的环境。音乐课堂势必要摆脱单一教学模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丰富使得学生更加直观的面对教学资源,并在教学中开展多样的音乐创造活动。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拓宽音乐学习的途径,他们将在生活中接触的流行音乐反馈给课堂教学,在课堂中融入他们所分享的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作品,使流行音乐的教学环境变得更为开放。学生与教学的关系,不再是一味地在课堂上吸收,也出现了向学生收集的音乐在课堂上渗透的转变的倾向。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流行音乐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原则及措施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在北京发布。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中学生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提升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明确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引领和促进了学科及教师的专业发展。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方面。音乐课的核心目标和价值应体现素养、能力、技能的培养。目前,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已经纳入新课标中,在流行音乐融入课堂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一定要遵循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要求和方法。
1、注重作品的选择
教师应对课堂教学中的流行音乐作品进行严格筛选,引导学生提升音乐修养及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通过音乐学习培养学科的核心素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的能力。首先,所选择的作品要健康、积极,在内容上不要过分渲染情爱世界、颓废悲观的人生观,引导学生关注乐观向上的音乐作品。其次,所选择的作品要具有多元性的音乐文化。比如介绍国外一些音乐人的作品,这其中包含流行歌曲的改编、阿卡贝拉的演绎、乐团乐队的演奏创新等等。也可以介绍中国的新民乐、新民歌作品,帮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文化,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再次,选择具有时代特征的音乐作品,與当下的音乐潮流与音乐文化相结合,透过作品了解流行音乐的流派风格、演绎特点以及当代特色。紧扣时代脉搏,贴近学生的音乐需求,为学生提供吸收先进流行音乐文化的土壤。第四,所选择的作品最好要包含一些音乐基础通识知识,这样教师在介绍作品的时候,不仅可以从音乐结构、形态上分析作品,还可以教会学生掌握一些乐理及音乐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水平,夯实音乐基础及技能。将学生认为有些难懂的严肃音乐知识渗透到流行音乐作品当中来,并且逐步引导学生对严肃音乐产生兴趣,最终掌握欣赏严肃音乐的能力。
2、注重作品与教材的连接性
流行音乐引入课堂教学应该注重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成为教材的补充。通过不同年级每一单元的中心内容,拓展相应的流行音乐文化教学。例如,人民音乐出版社九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第五单元《戏曲撷英》,可以引入歌曲《华阴老腔一声喊》进行补充教学。首先,这首作品是近几年较为流行的一首歌曲,由知名歌手谭维维携手华阴老腔的老艺人从音乐节目《中国之星》一路走到《2016年央视春晚》的舞台。同时,华阴老腔作为陕西华阴县的一种汉族皮影戏曲剧种,早在2006年已经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瑰宝。并且,谭维维将华阴老腔的改编用摇滚音乐的方式呈现,相比于传统戏曲这对于喜欢摇滚音乐的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透过这首作品也使学生更乐于去接收相关的戏曲知识,拓宽自己的音乐文化视野。再比如,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下册教材第五单元《小调集萃》中,集中介绍了各地区的民歌以及中国的五声调式。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五声调式,可以在这个单元中引入一些五声调式的流行歌曲辅助学习。例如好妹妹乐队的《相思赋予谁》,周杰伦的中国风歌曲《菊花台》、《青花瓷》,电影大鱼海棠的主题曲《大鱼》等等。
近些年,北京市中学音乐学科的教学作品格外强调中国戏曲、民歌及其影响的作品的演唱与表现。中国戏曲、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瑰宝。学生学习戏曲、民歌,既能激起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又能使他们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者”。通过流行歌曲与教材内容的连接和“联动”,使学生对于民族民间音乐产生兴趣、对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又更好地贴合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对教学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达到了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和方向。
3、拓展丰富的流行音乐专题活动
流行音乐融入课堂教学,可以做某个音乐家的作品系列专项学习,对于同学们喜爱的当代有价值的艺术偶像的作品进行归类、比较学习。也可以做某种音乐类型的专项欣赏,对比不同艺术家的风格,系统地了解这一音乐类别的承继、发展。鼓励学生课外搜集多元的音乐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们推荐自己所喜爱的音乐家并陈述理由。运用开展音乐知识竞赛,进行“歌曲接龙”活动,提供学生表演时间等等方式,将流行音乐与课堂教学有机、科学、有效地结合起来。
关于流行歌曲融入课堂的尝试,我们还可以借鉴外国学校的一些做法。在英国中小学中就有这样一种课程,英文是Informal learning——翻译过来也就是“非正式学习”。一种将音乐学习蕴含于日常生活实践之中的,与结构性鲜明的课堂音乐教学有显著区别的新型学习方法。“非正式学习”强调聆听的重要性以及个性化的学习。学习者在没有任何乐谱支持的情况下,靠聆听和同伴的互助将音乐作品进行创造性的再现。整个教学过程看似随性,实则严谨有序。在“非正式学习”中,教师播放音频,音频中的音乐往往就是流行音乐,例如前一段时间电影《欢乐好声音》中的插曲。然后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进行音乐的再现,最后共同表演出来。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从流行音乐入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聆听、创造和配合等能力。这样,学习流行音乐就不再是只会学唱一首歌如此浅显,而是能够透过一首歌学到必备能力,而拥有这种能力就是为了逐步成为核心素养培养中所强调的“全面发展的人”。
四、流行音乐融入课堂教学后对教师能力提出新挑战
教师要用开放的眼光、包容的胸襟接受不同类型的音乐。尤其是接受古典音乐教育的“学院派”教师,更加不能对其他音乐类型产生一种蔑视的心理。不能用“有色眼镜”看待任何一种音乐文化,尊重学生们的兴趣爱好,能够公正的评价多元的流行音乐,这对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以及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有着重要的帮助。教师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往往会发现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并不局限于在大学校园所学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时刻都要保持谦虚、严谨、好学的治学风范,应对当今风云变幻的音乐教学环境。教师应该多阅读书籍、多参加教学研讨活动、多向姊妹艺术学科学习先进的理念,时刻提升个人专业能力水平和艺术修养。当然,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师范院校应该在课程设置上有意地关注流行音乐。通过设置流行音乐课程,让这些“准教师”们拓宽自己的音乐文化视野,而不是故步自封地生活在象牙塔中,与社会音乐文化脱节。
流行音乐进入中学的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了势不可挡的趋势,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应该配合教材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精心設计流行音乐的教学计划,逐步丰富教学的内容及手段。引导学生欣赏流行音乐,并借此提高对学生的音乐知识、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学生通过流行音乐的学习,对音乐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严肃音乐的学习起到帮助,寻找到欣赏古典与流行音乐之间的平衡点。
注释
①陶辛,《流行音乐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7页参考文献
(1)周一舟,网络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价值探究U].音乐时空.2015,(7).
(2)王吟.浅析网络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价值[J]文教资料,2014,(14).
(3)陈中慧.如何完善通俗音乐与中学音乐教学的有效融合[J].北方音乐,2014,(11).
(4)陈飞,李璐.论网络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价值[J]教学研究,2014,(01).
(5)高磊.论网络歌曲对中学音乐教育的影响[J].音乐大观,2012,(06).
(6)姬丽军.网络环境下的音乐研究性学习初探[J]新课程学习,2011,(12).
(7)田梅荣.流行音乐与中学音乐教学[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8)张雪芳,流行音乐进中学音乐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09.
(9)赵少英,通俗音乐与中学音乐教学的碰撞与交流[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10)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11)付林.中国流行音乐20年[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