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兴海 郭士榕 王恒昕
【摘要】本文将地域文化特色视为理论探索契机,注重理论研究视角的创新,对哈尔滨音乐的地域文化时代性特征和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事件进行清晰梳理,立足于音乐地方学理论研究的“中观”方面,尤其是基于“音乐哈尔滨学”理论基点、国际层面案例—“音乐爱丁堡学”的实践成功方法研析、“音乐哈尔滨学”品牌体系构建等三个角度进行多维度探析,并且将哲学、美学、社会学等学科作为思考角度,与此同时吸收国际案例具有前瞻性、前沿性的实践经验,理性地提出“音乐哈尔滨学”品牌体系构建的建议。
【摘要】音乐哈尔滨学;音乐地方学;品牌学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自古至今,音乐和城市之间的关系是一直存在的。在城市文化嬗变的过程之中,无论是任何历史阶段和时期,城市文化对于音乐艺术都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现代城市的建设中,将音乐打造成城市的闪亮名片,是城市发展的必修课,亦是音乐爱好者的责任担当。哈尔滨被赋予“音乐之都”的美誉,绝不是徒有虚名,因为它的音乐文化历史要追溯到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交响乐团、音乐院校都是在此地诞生,关乎于音乐的多个“首个”都深深地铭记在哈尔滨的记忆里,可谓是音乐文化积淀深厚。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联合国就授予了哈尔滨“音乐之城”的美誉,此荣誉作为新的出发点,哈尔滨这座充满旋律的城市向现代化、国际化目标的迈进,成为音乐爱好者和音乐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一、“音乐哈尔滨学”理论基点
关于“音乐哈尔滨学”的理论剖析,将要从“音乐地方学”代表学派、音乐自律性和社会性的美学思考三个维度进行论述。
(一)“音乐地方学”代表学派对比研究分析
学术界对于“音乐哈尔滨学”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地方学”学派的对比研究分析,希望能够深化“音乐哈尔滨学”的理论研究深度。“音乐上海学”和“音乐北京学”这两个学派,是比较具有代表性和研究性的。“音乐上海学”学派在其发展初期,对于其自身的学术定位和学术追求就十分明确,对于学术研究方向和学术研究理念都非常重视。“音乐上海学”秉承着音乐人类学的学术追求,对于音乐人才和音乐知识都比较看重。同时,“音乐上海学”的文化和学术影响力集中体现在清末和民国时期的音乐文化。再次,其研究元起音乐人类学对于上海城市田野的研究和关注。最后,“音乐上海学”亦存在忽视本地音乐文化传统的弊端和事实。各指标综合比较下,“音乐北京学”的学术研究广度和深度稍有逊色。第一,“音乐北京学”基础性的学术存储和人才队伍较为缺乏。第二,其文化核心影響力主要体现在近古文化及解放后文化。第三,它的研究仅仅停滞在专家学者呼吁的层面。第四,“音乐北京学”的学术研究的症结是忽视北京本地的音乐文化资源的折射力,学术研究尚未达到的学理思辨的高度。借助对两个学派的对比研究分析,“音乐哈尔滨学”的理论研究者,面临如下的机遇和挑战:首先,理论体系构建难以突破。其次,音乐地方学在地区、文化等方面均有差异的理论体系建构里,不完全相同的学理程度是存在的,鉴于此,全方位而颇具深度地进一步挖掘。再次,我们还需理性思考,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能否为音乐地方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带来广泛而持续的影响力。
(二)“音乐哈尔滨学”音乐自律性的美学考究
在对“音乐哈尔滨学”的探讨中,音乐自律性的美学思想探究需要始终秉持的,要始终将“音乐哈尔滨学”的自律性和社会性放置于艺术的核心位置,进一步明晰和确定音乐作品的自律性恰为其主要指向。音乐自律性的美学思想是阿多诺音乐学理论的核心。自十八世纪以来,艺术逐渐蜕变为独立的研究领域,成为整个社会劳动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家被看作是专业技术从业者,其成果也被视作可以自由流通的商品。随着艺术赏析逐渐演变为艺术娱乐和艺术享受,艺术家也从较低级的手工业从业者的行列中脱离,艺术则再次获得其自律性和自主性。从某种程度上讲,“音乐哈尔滨学”的艺术自律性属于本质的回归,更是属于功能专门化的价值诉求。在研究中,将艺术自律性和艺术社会性二者分离,属于理想化的划分形式。“音乐哈尔滨学”的研究里,无论是关于音乐作品的解读,还是品牌营销,皆应该将艺术自律性和艺术社会性置于艺术的核心位置中,通过异质性在非强制性二者中的和解,要坚持保留事物的多元化。阿多诺的艺术自律性理论有利于“音乐哈尔滨学”明晰自身的音乐定位,有利于着力提高哈尔滨这座城市的艺术品位和艺术魅力。
(三)“音乐哈尔滨学”音乐社会性的美学考究
音乐属于时代的产物,代表着社会大众的精神需要。每个时代的音乐作品各有千秋,各有其特点,更是代表了每个时代的阶段性和社会性的特征。鉴于此,美学思想就深蕴其中,即音乐社会学。据阿多诺的思想可知,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艺术作品是世界状况的反应,同时是社会现实的反应。艺术如果深度地展现社会的特征,就更是无法回避其社会指向。与此同时,阿多诺还对音乐和社会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解读和探讨,音乐的社会性推动着音乐地方学的发展。在“音乐上海学”的研究案例中,我们知道,研究工作人员对上海的传统音乐发展缺乏重视,更是对于无视艺术与社会二者的语通关系。可见,我们在研究中,应尽可能的规避此类问题出现的风险。透过阿多诺的美学思想,关乎于“音乐哈尔滨学”有三个美学层面的问题值得考量。其一,哈尔滨大众对于传统音乐的接受方式值得揣摩;第二,大数据视野下“音乐哈尔滨学”如何发展出新的音乐模式;第三,凭借美学视角探析艺术语境中存在的价值。
二、“音乐地方学”国际成功案例研析
在音乐地方学的研究中,领域内的诸多专家学者更多倾向于本土各种学派的分析与研究。然而,英国爱丁堡就拥有比较特殊的城市艺术文化,世界文化遗产满街皆是,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就是该城市非常著名的艺术文化活动。英国政府对于爱丁堡艺术的发展十分支持,尤其体现在对文化艺术节的重点扶持。其一,“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有理性的自身定位,就是要准备世界级的艺术盛宴;第二,爱丁堡亦希望通过艺术节的举办为国内带来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效益。爱丁堡艺术节是开放的,同时也是商业的,但是绝不媚俗和有失品味。爱丁堡艺术节中对于通俗艺术、民族艺术、经典艺术等三种艺术的管理中显现出较高的艺术管理水准。在这样的条件下,对于爱丁堡艺术节等系列节庆活动都能有非常直接的帮助,能够助其进行清晰的思考,帮助“音乐哈尔滨”进行颇具影响力的品牌宣传和营销推广。
三、“音乐哈尔滨学”品牌体系建构思考
音乐对于城市的影响是巨大的且深远的。对于哈尔滨这座城市而言,音乐对于这座城市文化的积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塑造了哈尔滨别具一格、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有效树立了哈尔滨城市文化品牌。“音乐哈尔滨学”品牌体系建构恰恰是以城市的长远发展作为落脚点和出发点,充分利用、优化组合地域资源和音乐资源。笔者认为可以从城市品牌学、产业品牌学、品牌美学等三个方面的理念与实践入手研究。
(一)城市品牌学助力“音乐哈尔滨学”品牌体系建构
城市品牌学的别名是地方品牌学,它是品牌学的二级学科,是城市或地区进行文化品牌营销和推广而诞生的学科。城市品牌学的研究,对于哈尔滨来讲意义深远。哈尔滨这座城市,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经济社会有序健康发展,文化旅游成为新的旅游热点,也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学者们对于哈尔滨城市品牌学的研究热度由此上涨,主要包括城市形象工程、城市文化营销等领域。音乐文化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看点,“音乐哈尔滨学”的品牌构建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通过城市品牌学助力“音乐哈尔滨学”品牌体系的建构,可将“城市品牌学”作为研究理念,“音乐哈尔滨学”可以通过品牌化的方式进行推广发展,对发生在哈尔滨的美学事件进行收集和整理,着眼于艺术、设计等多个层面,渐进式地探讨和研究其城市品牌学的艺术伸展,形成更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新态度。
(二)产业品牌学助力“音乐哈尔滨学”品牌体系建构
产业品牌学理论源于要素禀赋论和区域经济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尔俄提出。对于“音乐哈尔滨学”的探讨绝不能机械地看待,而是应该将经济、人文、风土等诸多要素相结合综合考量,并且要进行分类总结、进行总结调整形成最终的调研报告,这样对于“音乐哈尔滨学”产业品牌的建构将提供理论参考和价值指引。“音乐哈尔滨学”的品牌竞争力来源于该地区的经济、文化特色,而该特色经济又必然与支柱产业相关联,支柱产业需要有企业相支撑,进而实现产业链之间的联动效果。
(三)品牌美学助力“音乐哈尔滨学”品牌体系建构
品牌美学是贾丽军首次在其《创意经济与品牌美学》论文中阐述提出的。他提出“品牌美学是品牌规划、设计和传播领域的普遍美学规律的新兴学科”,其研究主要集中于品牌美哲学、品牌审美心理学和品牌美学。在利用品牌美学助力“音乐哈尔滨学”的研究实践中,可将其作为一种审美现象加以研究。对于“音乐哈尔滨学”品牌美学的运营艺术而言,可以深入探討与研究从历年设定到视觉设计,从营销到市场,从行为规范到组织管理,从短期计划到长期战略规划等等。还可进行“音乐哈尔滨学”品牌艺术、艺术条件、品牌艺术形态研究,主要倾向于审美机制的研究和探讨。
“音乐哈尔滨学”作为音乐地方学的一种,有利于进一步扩展和延伸音乐地方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全力打造“音乐哈尔滨学”这一品牌,对于促进哈尔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哈尔滨城市文化品牌影响力和城市魅力。“音乐哈尔滨学”理论研究,不仅有丰富的传统音乐资源,同时拥有专业音乐院校作为科研和学术支撑。总而言之,言而总之,“音乐哈尔滨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卫星.阿多诺音乐社会学思想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2014(11).
[2]洛秦.“音乐上海学”建构的理论、方法及其意义[J].音乐艺术,2012(1).
[3]孙斌.“哈夏”音乐会演变过程及其历史意义[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2.
[4]董晓明.音乐北京学:历史、文化及周边[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3).
[5]汤亚汀.西方城市音乐人类学理论概述[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2).
作者简介:蒋兴海(1991—),男,黑龙江杜蒙人,硕士研究生,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艺术管理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