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娜
[摘 要] 合作学习是当前基础课程改革教育大潮下推行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且适用于各科目,教师结合具体教学课程,为学生营造合作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互助学习氛围下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合作学习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更能提升其学习主体地位,在面对问题时,也会下意识地从更开阔的角度寻求问题解决方法。以中职阶段的数学教学工作为例,从合理分组、创设情境、明确目标、设计问题、摆脱教材等几个方面具体探究中职数学教学课堂如何运用合作学习策略,旨在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思路。
[关 键 词] 中职数学;合作学习;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2-0096-02
一、前言
为了完成共同的、特定的学习任务,学生之间进行不同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模式即为合作学习。与常规的教师讲解式教学不同,合作学习十分富有创意,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学生能共同学习,切实从教学目标出发,从而达成学习任务。具体来说,合作学习具有两大优势,其一,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具有重要意义[1]。众所周知,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可以有效改善课堂学习气氛,有利于更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在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时,学生个人也会充分融入小组中,在这样的以集体利益为前提而学习的情况下,学生的凝聚力与合作能力自然而然得以提升[2]。其二,采用合作学习可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学生为了解决数学问题,会讨论到问题的解决方式,此时,不同的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观点时会提出不一样的视角,在相互启发、思维碰撞中,学生都能收获不同的启发,而每一个不同于解题意义上的“参考答案”也都是学生的创新创造成果[3]。综上,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运用合作学习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笔者作为中职数学教师,也尝试在教学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教学,并收获不错成绩,在下文中,本人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究中职数学课堂开展合作学习的具体策略,旨在为广大同行提供参考。
二、合理分组
合作学习伊始,教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为学生合理分组。分组时可遵循“组内竞争、组内合作”的原则,且兼顾各小组之间的相互竞争公平性。一般而言,每小组的人数应设置在4~5人为宜,组内成员应包括2名优等生、1名中等生以及1名或2名学困生,此時,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互相交流帮助,优等生可起到协助其他成员思考学习的重要职责,两名优等生在学习时又能相互形成一种良性竞争关系。此外,学习小组中需选出一名组长以起到一定的组员调动、协调作用。如此一来,小组成员在讨论具体学习任务时,不仅能实现共同进步,也有利于不断缩小相互之间的差距。加之不同小组间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关系,班集体以及各小组都满含着强烈的合作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合作意识也都将被调动起来。
三、创设情境
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在课程上为激发学生热烈的讨论兴趣,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讨论。而教师所设置的教学情境应当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切合教学主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集合”的相关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集合的概念,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思考情境:超市刚送来了一批新的商品,包括彩笔、尺子、面包、汉堡、薯片、饼干、纸巾、洗发水、沐浴露等,如何将这些商品摆放在货架上才能够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呢?在这样的问题中,小组成员经过讨论后一致觉得将商品分类摆放,将生活用品、学习用品、食品分类摆放更为合理。在这样一个简单的贴近生活易于接受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能很好地切实理解“集合概念”,而经过小组讨论,学生合作思维的构建也有利于帮助他们在后续的“集合知识”学习中不断总结、归纳。
四、明确目标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若教师没有为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具体内容与探究目标,那么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甚至有的学生在解决了相应的组内问题时仍然不知道自己能通过合作过程掌握什么知识点,或者是课堂过后,教师再问学生课堂上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时,学生只能回答出自己解决了什么问题,而对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懵懂。由此可见,学生都能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是掌握相关知识点的重要前提,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更应强化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把握,从教学重点、难点出发,目的明确地去探究学习,既能避免小组间盲目合作的情况出现,更有利于充分凸显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等比数列”的相关内容时,可以事先将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点一一列出,如等比数列有怎样的规律,当一列数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可以称之为等比数列;等比数列中的公比如何求出,用公式怎么表示公比;如何理解教材中所给出的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可以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证明或得出这个通项公式。当教学目标像这样一条一条呈现在学生眼前时,小组合作时也可以针对教学问题进行分工,优等生可以解决相对难的“证明题”;中等生则可以探究“表示题”;学困生则思考“规律题”,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协助,当所有问题都解答后,教师则可以为学生预留相应的展示时间,不同小组说明自己得出的答案以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样一来,事先就明确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得以充分体现[4]。
五、设计问题
教师设计的学生合作学习要解决的教学问题,需要做到让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其次,设计的问题难度应适宜。若问题太简单,学生思维难以激活,合作学习也无法深入进行;而若设计的教学问题过于复杂,学生的学习信心又会深受打击,部分学生甚至有可能出现畏难心理。那么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比较合适呢?笔者认为,设计的教学问题应当是一般学生通过自习无法独立解决的,这样的问题存在一定的难度与挑战性,但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忙与协助,也能得到相应的解题思路。另外,所设计的教学问题不能超出学生当前的认知范围,这是由于中职阶段的学生数学基础往往较差,超出其能力范围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不能获得独立思考的成就感。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应当基于学生已上过的课程提出新课程中的新学习任务。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相关课程时,由于图像分析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此时,教师可以将这一课题这样拆解:在分析图像性质前,小组内可以分别进行二次函数的配方、数据的取值与列表、根据表格中罗列的y值、x值数据在坐标上描点连线并画像等任务,当大家合作完成的图像呈现出来后,小组成员观察图像变化规律,相互讨论总结出二次函数的性质。教师合理设置教学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在深入思考教学问题的同时,有效降低学习难度,这对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质量与合作默契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六、摆脱教材
摆脱教材束缚是帮助教师更为科学地处理教学任务与发展学生之间合作能力的重要措施。如上文所述,中职阶段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较差,教师所设置的教学问题不宜过难,但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知识,教师往往过于注重教学进度,合作学习环节被迫匆匆结束。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提倡为了丰富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教师可适当摆脱教材,不局限于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将发展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当教学任务与学生合作学习发生矛盾时,摆脱教材束缚,并根据具体课堂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向,则十分必要[5]。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等差数列”相关知识时,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例题:“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周长是24,且三角形三条边长成等差数列,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度。”按照教材中的解题方式,学生需要将三边长度分别设置为“a-d”“a”“a+d”。这样的解题思路对解决这一问题比较简单,但由于学生的习慣问题,他们往往会将三角形的三条边长设置为“a”“b”“c”,此时,针对学生的这种习惯问题,教师不应硬生生将学生思路往教材中的方向上引导,而是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思路。此时,根据学生思路,也能轻易得出关系式:a
七、结束语
合作学习不同于常规教学模式,在课程中存在较多的局限性,这种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能发挥该方法的优势,而且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增强自身对课堂学习的体验,丰富的教学讨论环节以及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密切的沟通交流,更切实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综上所述,教师可以通过合理设置学习小组、结合知识点创设相应教学情境、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前明确给出具体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合作探究问题以及适时摆脱教材教法束缚等几个方面开展中职数学课堂合作教学。
参考文献:
[1]郑珍.中职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9):238.
[2]卜罡.基于数学“工具性”探究的中职数学教学模式重构[J].职业,2018(25):92-93.
[3]张志平.小组合作教学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实践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21):108.
[4]宋艳婕.中职数学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8(6):82.
[5]冯财烨.试论合作学习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8(15):171.
编辑 尚思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