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黄景仁的性情对其诗歌的影响

2019-06-11 09:07武凤梅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影响

武凤梅

摘  要: 黄景仁一生短暂,却留下了三千多首酸苦清新、缠绵悱恻的诗歌,多为愁苦之音,与当时的盛世显得格格不入。究其原因,这与他的家庭环境、个人经历有着重要关系,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的性情。岁贫孤苦、命途多舛、科举失利、爱情不幸等多方面因素造成了他敏感自卑、多愁善感、孤傲自负等复杂纠结的性情,诗风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人的经历和性情影响。探讨性情对诗风的影响,并结合时代来考察其诗歌的独特性和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 黄景仁; 诗歌风貌; 影响

中图分类号: I22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9)01-0066-05

一、乾嘉诗坛

乾嘉诗坛,人才辈出,各领文坛风骚,然而这看似河清海宴,时和岁丰的盛世背后却隐藏着社会身份地位悬殊、百姓生活富穷等各方面的差距和矛盾。针对当时的文坛以及对知识分子的引导,乾隆皇帝还亲自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对全国书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查,只为了进一步控制拉拢民心。其中最为严酷的牢狱之灾是文字狱,知识分子只要说句话、写首诗、发个牢骚,语中只要带有“明、清”两个字,都会被曲解為诋毁清王朝,被蒙上不拥护大清王朝的罪名。在这种严酷的政治高压下,知识分子们都胆战心惊,不敢轻易多说话、不敢明目张胆地看书、更不敢说朝堂上的事,思想行为都受到很大的束缚,知识分子徜徉在前人的文学作品中来逃避残酷的现实。文人们以经典研究为重,将经学入诗入词,道学风气甚深,蔚然成风。同时,出现了一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诗歌,尤以沈徳潜为代表的正统诗派为最,他们倡导“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强调“诗言志”,模拟古人。然而,当时亦有不少人坚持与正统诗学相对的诗学观念,如袁枚等人提出的“性灵说”,就是主张写诗要表现个人情感。黄景仁亦是坚持这一诗学观念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在他的大量诗歌中就真切地体现出他独特的个性。

清代统治者一边大兴文字狱,一边又大力推行八股取士制度,这对那时的士人既恐惧又憧憬,对于大多数出身寒门的士人来说,参加科举考试是光耀门楣的唯一出路,但并非人人都能挤进这条通往成功的阳光大道。

二、黄景仁生平及他人的评价

(一)诗人身世

黄景仁出生于一个不太富裕的书香家庭,是北宋文学大家黄庭坚的后人,这为他提供了良好的作诗家学环境,今天的江苏省常州市是他常住地。他的祖父、父亲当过官,官职不大,也曾享受过俸禄,只可惜好景不长,不想出生才四年,他父亲就离世,由母亲教悔督促他读书,所以他的母亲把重振家门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诗人的童年很艰苦辛酸,但家庭文化氛围对他日后的求知提供了帮助。黄景仁自小便很聪明,悟性极高,偏偏讨厌做官的制举之学,对诗歌有着极高的兴趣和领悟能力。黄发垂髫的诗人站在下雨的江边随口表述自己对冷的感想都引来无数人的赞赏,足见他确实有着高超的作诗天赋。黄景仁十二到十六岁时,祖父、祖母、兄长相继离去,人丁减少,剩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小小年纪便要承受失去至亲的痛苦,门庭益发单薄困顿,维持家庭生活的重担落到了他稚嫩的肩上,童年的经历对他的个人成长中多愁善感、敏感自卑的性格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在一次考试中他才华大展,考了第一名,名震全乡,这样一位高颜值、高才华的小鲜肉,当时的名流都争相与之交往,但这位“国民男神”却自恃才高,不屑他人的青睐。

原以为才华横溢的黄景仁前途将一片光明,但是霉运如期而至,黄景仁先后参与的乡试都发挥失常。面对接踵而至的打击,黄景仁自傲而又自伤的个性越发明显,他像一只困兽,失去了自由与光明。自己出身卑微,生计之蹙,自我抱负与现实差距太大,在现实生活中迈不过去的坎,空想世界里轻轻松松就迈过去了,黄景仁又何尝不是这样,把内心的失落寄托笔下。

景仁一生虽落落寡合,却也有些良师益友。洪亮吉早年丧父,和母亲投奔到舅舅家里,家庭的重担需要他承担,两人都能感受到彼此清寒的心境和重振家门的艰辛,起初两人同窗共读,慢慢地成为了一生知友。为了求学摆脱贫穷的出身,让母亲过上稳定宽裕的日子,两个孝子不远千里到邵齐焘主讲的龙城书院学习。邵齐焘先生对诗赋高却体质羸弱、清高傲骄却敏感多愁的黄景仁产生了怜悯之心,曾作诗教诲黄景仁要宽容应对世俗,教诲引导他用乐观的心理面对生活。黄景仁把邵齐焘的知遇重用之恩深深地记在心里,他想就这样一辈子呆在书院里学习,然而家庭的贫寒使他只能选择游幕来维持家庭生活的支出。黄景仁到徽州游玩时,邵齐焘逝世于常州,这给他的精神意志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邵齐焘放心不下黄景仁,生前曾嘱托好友为他谋个好去处,他在恩师的庇护下去了湖南按察使王太岳门下做事。他在这一时期观光了大自然,享受置身自然的愉悦,精神上得到了一次巨大的放松,心情也变得豪迈爽朗。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羁旅漂泊,浪迹他乡,仍旧我行我素,不善逢迎、不善交际的他不大受同事的喜欢,他也不喜欢拘束的生活,他想要闯出一番属于自己的天地,于是他来到了天子脚下发展,把妻儿老小也接过来生活,但在北京的考试落榜后,他心如死灰,身体本身就弱,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病痛加重,行到解州时疾病加深,在好友的相助下,遗体得以安葬家乡。

(二)他人眼中的黄景仁

“慕与交者,争趋就君,君或上视不顾,于是见者以为伟器,或以为狂生,弗测也。”[1]4(洪亮吉《黄君行状》)“君性不广与人交,落落难和,以是始之慕与交者,后皆稍稍避君,君亦不置意”[1]6(洪亮吉《黄君行状》)“少孤,事母屠孝,性颖悟,工诗歌,能文章,为人俶傥有奇气。然狂傲少谐,独与诗人曹以南交,余不通一语。”[1]7(左辅《黄县丞状》)他人眼中的诗人性情孤僻,不善交际,过于内向且傲娇,自然不受权贵待见。常州人杰地灵,孕育了一群屈指可数的才子佳人,其中有张惠言开创的常州词派与朱彝尊的浙西词派并足鼎立于清代词坛,常州文人都是当时文坛的圣手,他们敢于直指时弊、不畏权贵,这些狂士所体现出的耿介骨气于无形中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黄景仁,也正因其狂狷的真性情深得老名士欢心,他们都乐意与这样才华横溢、悟性极高的青年才俊为徒为友,可惜的是这些名士都无法改变黄景仁孤愤固执的敏感性格,也无力化解他穷苦的境遇。生活在一个社会里,批评统冶者很正常,也很有必要,尤其昰知识分子,站在民众的立场上批评统治者,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然而,逆耳的忠言总爱招惹杀身之祸,统治者视民众如草介,顺心则赏,逆意则杀,为了稳固江山,压制禁锢民众思想,大兴文字狱,令文人毛骨悚然,乱世中的生存哲学便是放纵性情。诗名远扬的黄景仁,面对接二连三的仕途落第的打击,依然保持着真性情,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如果他能服软,圆滑应事,或许他将会有个辉煌的前程,可惜他那桀骜不训的性情注定了他清贫坎坷。都说性格决定命运,社会家庭环境、个人经历等对人性情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杜少陵的这句诗一语成谶的暗示了黄景仁的命运,诗人借助诗来抒发自己孤傲情怀,但是实质上诗歌的创作并不能为所有的诗人带来官位、财富等物质利益,黄景仁天真的认为靠着自己的诗才就可以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可现实却是他考不上科举,只能四方游幕,过着劳苦奔波的日子,又因为其孤傲的个性无法忍受寄人篱下、仰人鼻息的生活,进而受人排挤,受人嘲弄,诗人只有在诗歌中方能找到平静,找到慰籍。淒惨的身世、不得赏识的诗才和坎坷的仕途使他太压抑,太敏感,所以他选择狂狷来支撑自己,固执地荒疏科举之道,埋头诗作。友人苦口婆心地劝诫也不予理睬。毕沅也叹到:“高才无贵仕,悲夫!”[2]这个任性的诗才,着实让人心疼,令人无奈。

三、黄景仁的性情与诗情

(一)黄景仁的性情对诗情的影响

中国自古就有“文如其人”[3]100之说,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说:“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布封也说“风格即人”[3]99。一个人的文风和写作风格在一定意义是受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生活阅历影响的。早期的黄景仁生活相对宽裕,所以他初期的风格浪漫天真、意气风发。后期突遭家庭巨变、亲人相继离他而去,后期作品中大都是离愁伤感之语。总体来说:他有得天独厚的慧根,天真的性情,浪漫而敏感多愁的傷感气质;有固执狂傲的性格;有贫、病、孤、穷的身世;有考试落榜的坎坷经历。黄景仁饱含着自己心血的诗歌,是他亲身生活的反映,是生活在那个压抑苦闷时期的寒士才子们怀才不遇心路的展现和渲泄。他在诗中袒露出他的愤懑、怀才不遇的心情和天真纯洁的性情,诗歌也有“咽露秋虫”、“舞风病鹤”的性情印记。

再次,外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造就的性情对诗情也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表现在作品中。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七情”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前面笔者叙述过黄景仁游览过很多地方,面对眼前美景,“睹物兴情”、“神与物游”结合自身遭遇心中的苦闷与压抑诉说笔端,字字动人。常州文人在乾嘉文坛占据鳌头,如“常州四子”、“毗陵七子”、张惠言为首的“常州词派”、“阳湖派”等等,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下,出生常州的黄景仁收到了间接性的文学素养的熏陶,曾大兴先生在《文学地理学概论》中说:“地域环境又可称为亚文化环境,它对文学的影响是中观层面的”同常州在清朝取得了那么辉煌的“人文气候”,潜移默化的文学风尚,与生俱来的气质,加上地域文化造就的“文学家的生命意识”也就是精神层面,双重影响下造就了多愁多情多才的黄景仁。

(二)黄景仁的性情对诗歌的影响

1. 多愁善感、敏感自卑的性情下的“幽苦”诗

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说:“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黄景仁生于盛世,诗名远扬,深受那时大儒学士的赞赏与亲睐,谁知当时的时代要求的是只有功名利禄,黄景仁虽然参加了科举考试,可惜呆板的机械应试考试他实在是难以应对,就像现在大多数人抱怨高考一样,束缚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经历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科举考试且摔落河里的悲哀后,黄景仁凄凉地说到“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讖,春鸟秋虫自作声”[4]16(《杂感》)出身于清贫的知识分子,空有这般惊艳的诗才,实在是令作者心寒,作者深夜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窗外的飒飒风声、虫鸣声,扰乱了他的心绪,增添了他的烦恼,只好借助诗歌来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郁结,此时的他看尽人生百态,尝尽了人生悲苦,只能借诗来抒发内心的感慨。

前文中说过,作者少年时期便目睹了亲人的去世,他看尽了事态的悲凉,于是他变得多愁善感,变得有些自卑敏感,这样的人生落差成了他性格变化的转折点。原本少年出名,一鸣惊人是应该的结局,然而上帝不仅仅让他失去了他最爱的,最在意的亲人,还让他无法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刚刚开始的成功和后来的失败形成的巨大落差,使得他性格更加敏感,自卑,他唯有把他的所有伤痛都寄托在他的创作上,这样便使得他的作品,弥漫着一股忧伤,悲凉以及对于人事无常的无限感慨。如《夜起》:“祖郎自爱中宵舞,不为闻鸡要着鞭”[4]109诗人深夜无眠,思绪纷飞,想起汉代的严平君和晋时的嵇康,想想自己一事无成,不免感慨万千,黄景仁以两人自比,表现了自己身处时代中进退维谷、迷惘困惑的心境,于百感交集中曲尽其情。面对科举考试的大背景,作者也不得不迎合,闻鸡起舞般的努力,却得不到赏识,也无法在仕途或者是官场上宏图大展,他不免心中郁结,感慨世事无常。只能借助诗歌来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悲凉情怀。

作者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恋爱经历,这段经历给敏感多情且一生缺少慰藉的黄景仁留下了终生难以忘却但一想来嘴角便不自觉上扬的青涩留念。“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4]173(《绮怀》十五)“羡尔女牛逢隔岁,为谁风露立多时。心如莲子常含苦,愁似春蚕未断丝。”[4]3(《秋夕》)“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4]5(《感旧》其二)由以上诗可知,黄仲则没有娶到他的心爱的那位女子,只能独自哀叹,失恋的痛苦纠缠着诗人羸弱的身体,美好的回忆咬噬着诗人的内心。景仁诗中“立”“风露”“多时”“中宵”这些词组合在一起,让人难以忘怀、感动万分,他飘零孤独的形象历历在目,令人心疼。人在孤独的时候失意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想起那些回不去的快乐时光,这时候的他,亲人大半离去,也没有什么欣赏自己的伯乐,每天为生计奔波劳碌,不免过得悲凉坎坷。

家庭生活的拮据,作者不得不外出游幕,那时的他,为生计所困,饥寒交迫,他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他在(《和仇丽亭》其二):“青山笑客不归去,为报饥寒驱又来。”[4]27中抒发了自己敏感多愁,壮志未酬的情怀。仇丽亭,是黄景仁的好友,蓝颜知己,大多数人心里的委屈只有在懂自己的人面前方会吐露,景仁也一样,他向友人倾诉自己为生计所迫,要四方奔走谋求出路,虽然自己际遇窘迫,然诗人依然用若无其事的口吻道:“手指孤云向君说,卷舒久已任秋风。”[4]27(《和仇丽亭》其四),景仁以孤云自喻,表达自己穷不改志,孤高、豁达的态度,不知怎的,读来竟觉心酸不已,一个仕途如意,隐居自适,一个江湖浪荡,强颜抒怀,这种境遇落差,是世家子弟无法想象,难以感同身受的。“遥知此去湘潭柳,一夕清霜似鬓丝。”[4]30(《和仇丽亭》其五)前两首诗诗人强作豁达,而这一首则透露了仲则心中对前途的渺茫不安、迟疑,但他的人生只能永远在路上。这五首诗体现出作者饱尝心酸的哀伤,这与作者出生寒门自卑感有关。

一面是艰辛坎坷的生活现实,有母亲尚要孝顺,有自己的生活需要奔波努力。另一面是自己空负才华,却终不得伯乐欣赏,生活中的不得已更是让作者对于这百态的人生感触颇深。由此借“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装未剪裁。”[4]199(《都门秋思》来抒发自己对于世事无常,人生百态的感触。悲凄嚎出:“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4]56(《别老母》)。对于母亲的歉疚,壮志难酬的愤慨,前途难测的迷离,这些真情实感,叫人感而泪下,这番痛彻心扉的话语,写尽了孝子的歉疚、壮志难酬的悲哀,写尽了大丈夫养家糊口的能力都没有的懦弱,令人无不堪怜。

诗人在而立之年离世,令人惋惜天才的陨落,幸运地是,作者有生之年交到了几个知心的好友。在《与稚存话旧》其二:“颠狂落拓休相笑,各任天机遣世情。”[5]173中,作者向好友倾诉内心的忧愤,率性傲气的诗句中隐隐藏着怀才不遇的悲戚。

对作者最用心的是教授他知识的老师邵齐焘,他虽然不是黄景仁的亲人,但是待黄景仁却是如兄如父,是诗人最信赖、最尊敬的一位。他的出现对诗黄景仁的性情的引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检邵叔宀先生遗札》:“死别生离各泫然,吞声恻恻已经年。”[5]118诗中虽然只写了看似平常几件事,却悲感凄怨,读来令人心酸。这份授业、激赏之恩,舐犊之情、关爱之言,诗人实在无以回报,难以忘怀。然而唯一陪伴他的只有他望尘莫及的才华,不被理解的痛苦,思念亲人恩师的痛苦。这对他多愁善感的性格形成,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2. 孤傲自负、耿介固执的性情下的豪迈率性诗

黄景仁年少便有超凡的诗情,受到时人的赞赏,年少有才的他孤傲自负,以至于固执于诗歌创作,慌于制艺,没能登上魏阙指点江山,仕途上的不顺意、现实世界的冷酷和坚硬使他解决生计问题的希望一次次落空。丰满的理想在骨干的现实面前,往往令人五雷轰顶、痛不欲生。怪只怪诗人生活的环境不允许诗人嗜诗的兴趣存在,这个世界只有制艺才是安生立命之本。在《少年行》:“男儿作健向沙场,自爱登台不望乡。太白高高天尺五,宝刀明月共辉光。”[4]1中,这首诗写于诗人正值意气风发的时期,清王朝安定了战乱,胜利激昂的志气鼓舞着大清子民,正如唐代诗人杨炯所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年少的黄景仁胸怀抱负,恨不得马上穿上铠甲征战沙场,建功立业,自有一番投笔从戎的慷慨意气,诗歌慷慨激昂,给人带来满满的正能量。这首诗也体现了作者孤狷的性情。

“倾觞绿酒忽复尽,楼中谪仙安在哉!”[5]41(《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仕途的失意并未完全击垮诗人,壮丽的自然风光足以慰藉心中的不悦,这两首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豪迈、狂傲之情溢于诗中,历来为后人称赞。

四、黄景仁在清代诗坛上的地位与评价

黄景仁活了三十五个年头人生便匆匆画上了圆圈,天妒人才,但诗人留在詩歌中的艺术魅力深深感染着后来人。王昶评其诗“上自汉、魏,下逮唐、宋,无弗效者,疏沦灵肺,出精入能,刻琢沈挚,不以蹈袭剽窃为能。”[1]9张维屏盛赞到“夫是之谓天才,夫是之谓仙才,自古一代无几人。近求之百馀年以来,其惟黄仲则乎!”[1]14才子已逝,令人着实惋惜,唯有诗歌历久弥新,鼓舞后人,充实着后人的精神世界,黄景仁的命运是悲惨坎坷的,但是诗人留在诗歌中纯真高洁的风骨引来了无数人的称赞。

五、结语

诗人生于盛世年代屡发凄清愁苦诗语,是特立独行,不走寻常路,有意不同俗流?决然不是。他的这些不平之声映照出的是盛世下寒门知识分子被压抑埋没的凄凉遭遇。生于自由和谐的当代社会中,我们并不缺走向成功的机会,大多数人在羡慕别人的成就时,要么赞赏、要么嘲讽、要么就觉得好运砸头,殊不知有所成就的降临很多程度上要看平时你有多努力。诗人生活的年代是我们远不能体会的,但是作为知识分子该有的骨气志向是相通的,诗人留在诗歌中精神魅力是值得现代人好好品读体味的。

参考文献:

[1] 黄葆树. 黄仲则研究资料[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 黄景仁. 两当轩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593.

[3] 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 止水. 黄仲则诗选[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

[5] 朱剑心. 黄仲则诗选注[M]. 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6] 郭绍虞.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作家[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7] 刘世南. 清诗流派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8] 严迪昌. 清诗史[M]. 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1.

[9]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10] 曾大兴. 文学地理学概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11] 刘勰. 文心雕龙[M]. 范文澜,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影响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民法典如何影响你的生活?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一张图告诉你:2014年,中央如何影响你生活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你喜欢什么样的床
小顽儿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