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丽
[摘要]建设制造强国,不仅需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也需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传统产业的产品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发挥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提高产品品质,有助于满足消费需求升级的需要,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同时也是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制造强国目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工匠精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 F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9)01-0020-04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同时也指出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不仅如此,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不断谈及要提升消费品品质、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善国民经济体系、丰富市场供应、满足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也是一个国家制造水平和能力的重要反映。但是目前来看,我国传统产业生产技术水平不高、产品质量不佳、制造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了整个制造业的升级和制造强国的建设。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不僅需要发展先进制造业,也需要优化升级传统产业,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我国制造业全面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
一、传统产业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基础
从生产要素密集度的角度来看,传统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或者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其产品主要为服装鞋帽、机械冶金等传统制造业。相对于传统产业,先进制造业是指不断吸收高新技术成果并将其应用到生产的全过程中,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市场效益的产业,即先进制造业是高新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在制造业的发展中,传统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强大的传统产业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空间。传统产业除满足人们对衣食住行的消费需求和对生产装备与原材料的生产需求外,还能够为先进制造产品的研制、开发提供满足其技术要求的生产装备,先进制造业产品中许多零部件和基础组件的生产也属于传统产业,如精密医疗器械与航空航天设备中的一些基础零部件、光伏发电设备中的太阳能电板等。
过去几十年中,我国传统产业依靠拼速度、扩规模、模仿赶超的发展模式和低成本的要素投入获得了市场和利润。在这种模式下,大到汽车机械,小到儿童玩具,中国皆能生产。但是中国制造的产品档次整体不高,生产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偏弱。近年来,在发展先进制造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影响下,我国社会逐渐形成了鼓励创新的氛围和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很快,但是一些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却往往依赖进口,如中兴通讯对进口芯片的高度依赖。这种情况固然与我国整体技术水平不高有关,客观上也是传统产业大而不强制约的结果。当前我国传统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严重影响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和制造业强国的建设。
从国际经验来看,制造强国不仅先进制造业发达,传统产业也同样强大。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国不仅拥有先进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和精密光电子业、发达的汽车制造业和化学工业,其传统产业的零部件制品也以精密优良著称于世,如德国的紧固件,日本的螺母等。这些国家强大的传统产业和高质量的传统产业制品有力支撑了本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三期叠加”期,在要素红利逐渐消散、增长动力转换的背景下,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也需要对传统产业进行变革,在更新技术和设备的同时,努力提高产品质量。这样不仅能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还可以促进传统产业发展为先进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在整体上实现制造业质的飞跃。
二、提高传统产业产品品质需要弘扬工匠精神
多年来传统产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供给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无论是满足市场需求,还是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都对产品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应该将产品质量作为生命线,发挥工匠精神,以质量赢得市场,促进传统产业发展。正如《中国制造2025》所指出,坚持质量是坚持制造强国的生命线,没有一流的制造质量,就不可能建设成为制造强国,我国必须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一)满足消费需求升级的要求需要弘扬工匠精神
消费需求包括生活性消费需求和生产性消费需求。在生活性消费领域,满足人们日常衣食住行消费需求的商品很多都是由传统产业所提供。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消费者开始追求生活品质的提高,于是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对产品质量越来越挑剔,相应的也愿意对高品质进行体验并“买单”。消费需求的变化引起市场需求的扩张,但是目前国内市场上高品质消费品供给不足,中高端购买力只能通过“海淘”、出境“买买买”等形式满足其需求。这一现象客观上反映了消费需求升级与国内市场供给之间的矛盾: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消费者的需求已经逐渐从价廉物美转向价高质优,但国内的质量短板却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要求。
在生产性消费领域,如上文所述,传统产业不仅为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大量生产装备和原材料,传统产业的强大也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基础。经过多年的规模扩张后,我国很多行业和企业对先进生产设备和高品质元器件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目前重大装备生产所需要的母机、各行业使用的精密仪器以及核心零部件等主要还是依赖进口。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国产设备和零部件质量不高,不管是在加工精度、水平、耐用性,还是材质方面都难以达到要求。如国产基础件产品使用寿命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通用零部件产品使用寿命一般为国外同类产品寿命的百分之十三到百分之六十。
需求升级与市场供给之间矛盾的形成,除了我国整体生产技术水平不高、核心技术缺乏之外,工匠精神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由于缺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粗制滥造的产品充斥市场,以至于“中国制造”在国际社会成为廉价、劣质品的代名词。要改变这一状况,不仅需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更需要发挥和弘扬工匠精神,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提高产品品质,这样才能赢得市场青睐。
(二)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弘扬工匠精神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内看,我国经济进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传统的低要素成本竞争优势正在减弱,资源环境等约束不断增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从全球看,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了国际分工格局,发达国家凭借技术和人才等优势在先进制造业中占领了先机,发展中国家以资源和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在传统产业领域激烈角逐,中国制造面临着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与发展中国家低成本制造的双重挤压。在这样的情况下,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驾马车”中,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果产品的品质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中高端消费需求依赖进口或者持续外流,就会加深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弘扬工匠精神、提升产品的品质是一条重要途径,如欧洲各国就以其质量优势有效应对了美日经济体的创新挤压和新兴经济体的成本挤压。根据测算,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中,质量敏感型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通常较高,如德国为42%,整个欧盟为35%,美国为38%,日本为35%。与之相比,我国则不到20%。在制造业中,相当一部分质量敏感型产业属于传统产业,因此弘扬工匠精神、提高传统产业的产品品质对我国经济发展顺利转向创新驱动尤为重要。通过发挥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提高传统产业的产品质量,以更优质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占据产品的高端市场,不仅能实现传统产业自身的转型升级,向上发展为先进制造业,同时也能够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弘扬工匠精神提升传统产业产品品质
对品质的追求不仅指提高产品质量,也包括改善产品设计、增加产品种类、提升产品功能、优化生产方式等方面,甚至包括创新的成分。发挥工匠精神,提升传统产业的产品品质,就是在传统产业的发展中发挥认真尽责的职业精神,弘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职业品质,培养耐心专注、几十年如一日的职业坚守,这样才能不断积累优势,实现产品品质的突破和技术工艺的革新。日本哈德洛克公司就是经过长期的坚守、对技术的持续改进和对产品品质极致的追求,生产出了真正“永不松动”的螺母而享誉世界。
弘扬工匠精神不仅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生产经营过程,将产品品质作为生命,甚至还需要与整个供应链合作,不断提升供应链中各环节的供应质量,使精益求精、认真尽责的品质追求成为企业、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理念,才能为市场提供高品质的终端产品。华为公司不仅以工匠精神来生产每一款手机、追求“零缺陷”,还对上游产品摄像头、胶水、对焦马达进行严格管控,最终为消费者提供了高品质的终端产品。
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传统产业虽然已经具备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但是还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尤其在当前经济发展进入“三期叠加”时期,结构性问题更加明显。在传统产业发展中重视和弘扬工匠精神,不仅可以增加发展动能,引领传统产业创造高品质的产品,还可以提高传统产业的创造力,学习先进的质量工具和方法,不断突破各种技术瓶颈,进行质量改进和工艺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只有发挥工匠精神,坚持以质取胜,将品质内化为发展动力,才能重塑我国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传统产业发展需要工匠精神回归
近年来,随着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各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政策,重振制造业,如美国的“再工业化”、德国的“工業4.0”、日本的“制造业再兴战略”等,我国政府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有效应对新技术革命和发达国家的挑战。在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我国基础设施与产业配套齐全的优势,促进传统产业由低成本竞争向高品质、高性能转变。要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需要重视和弘扬工匠精神,以追求完美与极致为目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改变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状况。
(一)培育工匠精神的社会文化
工匠精神意味着专注与敬业,追求精益求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尽管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作业,但是人类数千年中形成的工匠精神却沉积在现代化的生产中,成为推动现代制造业发展的灵魂。虽然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不乏工匠精神,曾有过许多杰出的工匠,建造了都江堰、赵州桥、故宫这样的传世杰作,但是由于受“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我国社会总体上缺乏对工匠及工匠精神的重视和尊重。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内由于过度追求短期效益和规模效应,重数量轻质量、重生产轻品质,传承工匠精神的社会环境被弱化。推进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在宏观上鼓励和提倡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的社会文化,形成尊重工匠和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
在历史上,德国实现工业化后,由于资源贫乏和国内市场狭小等原因,曾有过以粗制滥造和仿冒伪造英、法产品扩张海外市场的经历。为此英国议会修改了《商标法》,要求所有进入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的德国产品必须注明带有侮辱性色彩的“德国制造”字样。此后德国社会通过对产品精雕细琢、对品质高度关注,实现了“德国制造”的华丽转身,使“德国制造”成为享誉全球的高品质标签。日本从江户时代起就形成了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历经几百年传承至今,出类拔萃的技能劳动者甚至被日本政府指定为“国宝级匠人”,能受到天皇的授勋。可以说,德国、日本、瑞士、法国等国家正是因为对工匠精神高度重视,追求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有了以产品精密优良而著称于世的制造业强国形象。
培养工匠、培育工匠精神,需要社会文化,更需要国家政策和法律的支持。相比工匠精神,我国更加缺乏工匠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为此可以借鉴各制造业强国的经验,制定有利于传承和发挥工匠精神的法律制度,为坚守和传承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提供保障。只有政府在物质上、精神上、政策上给予更多技艺精湛的工匠出人头地的机会,整个社会才会形成尊重工匠和工匠精神的土壤和文化环境。只有工匠群体能够得到更多的人文回报和经济认可,工匠精神才能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工作伦理和职业道德,在经济转型和实现制造业强国的目标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
(二)培养工匠精神的企业文化
当前我国制造业尤其是传统产业与制造业强国的差距,除了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客观方面外,更多的体现在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方面,即工匠精神方面。这种差距在生产过程中表现为在时间、创意、材料和工具的供应与存放、机器设备的维护、劳动者相互间合作等方面过多的资源消耗,这些浪费提高了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品质,甚至缩短了企业寿命。世界制造强国有许多传承上百年甚至超过两百年的企业,虽然这些长寿企业成功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特征是重视产品品质,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精益求精,这背后折射出来的就是现代化大生产时代的工匠精神。
在现代社会生产中,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务实创新、踏实专注及恪守信誉等行为准则的综合体现,是用匠心和耐心持之以恒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是对高品质的执着和对法律与规则的敬畏,尊重契约精神,嚴格执行工序标准。实现工匠精神的回归,企业层面应改变以往依靠成本优势短平快获利的经营模式,拒绝浮躁,反对虚假仿冒和急功近利。树立质量为先的经营理念,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文化和劳动者队伍,把追求完美极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和部门,实现精细管理和精品制造,有效解决质量稳定性、精度保持性和消费安全性等问题,以高品质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促进传统产业实现由重数量到重质量的转变,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晓律.世界工业化进程中民族产业何以屹立——来自英美德的启示[J].探索与争鸣,2017,(1).
[2]丁彩霞.建立健全锻造工匠精神的制度体系[J].山西大学学报,2017,(1).
[3]刘志彪,王建国.工业化与创新驱动:工匠精神与企业家精神的指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8,(3).
[4]王展祥,李擎.美国“再工业化”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8,(2).
[5]曾宪奎.工匠精神与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提高[J].学术探索,2017,(8).
[6]制造强国研究项目组.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综合卷[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2015.
责任编辑:王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