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理论的生成逻辑

2019-06-11 07:29王锐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历程党建习近平

王锐

摘要:习近平同志关于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理论的形成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基层工作时期对经济理论的学习与“半城郊型”县域经济的实践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主政地方工作时期通过福建、浙江、上海多地的多样化实践探索提出了企业党组织的无形资产论、在工人阶级中培养劳动与管理融为一体的新群体构成论等,标志着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理论的初步形成;中央工作以来以“两个毫不动摇”为基础提出了“三个没有变”深刻论述、提出开展企业家队伍建设和发扬企业家精神等,是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理论的丰富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对我国新的历史条件下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具有深远指导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历程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19)02-0033-08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公有制企业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蓬勃发展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1月1日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充分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民营经济当前的现实地位以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性。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也是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1]。

十八大以来,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逐步得到加强,在各行业、各领域深入推进,充分发挥了非公有制经济凝聚群众、服务群众、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在会见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的代表时,习近平同志将非公有制企业明确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而且非公有制企业的数量和作用决定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在整个党建工作中越来越重要,必须以更大的工作力度扎扎实实抓好。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理论的形成过程决非偶然,与他长期在非公有制经济发达地区的东南沿海多地工作以及深入的学习思考是分不开的。当前,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日益成为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市场经济环境下非公有制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习近平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理论的形成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现实意义。

一、萌芽期:基层工作阶段(1969-1985)

1969年,16歲的习近平与当时许多知识青年一样,在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中来到了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插队。经过陕北艰苦环境的历练和自身的不懈努力,习近平克服了多种困难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当选为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治沟打坝、植树造林、大办沼气……七年的同甘共苦不仅使习近平与梁家河的父老乡亲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使他对农村的生产生活、对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了更深刻体会。

在梁家河插队期间,尽管条件艰苦、资料有限,习近平并没有忘记广泛学习与深入实践,这成为他逐步了解经济的两个来源:一是理论知识来源。他对马列主义原著如《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等的广泛阅读,特别是对《资本论》的深入专注的研读,并且通过与周围朋友讨论,使他活跃了思想,对当时的阶级斗争与农业生产运动有了新的认识。二是实践经验来源。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国家以粮为纲,一切以粮食生产为中心,搞副业是有一定风险的。习近平为了方便群众生产生活,解决梁家河村百姓购买农具和购买日用品的需求,冒着被“扣帽子”的风险,带头办起了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磨坊等多种形式的副业,全部零利润为百姓服务,核心目的是解放劳动力,把社员从家庭事务中解放出来,投入到粮食生产中。这一系列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实践,成为习近平学习经济理论、指导经济实践的宝贵经验。习近平立志为群众谋幸福的理想就是他在梁家河时期建立起来的,并成为了他毕生的信念和追求,习近平对经济知识和经济经验的积累也是从梁家河开始的,在梁家河插队工作的七年是习近平投身于党的事业的开端,这艰苦奋斗的七年为他今后的发展和选择打下了基础。

从1982年到1985年,习近平同志在河北省正定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正定是习近平政治生涯的重要起点,同时也是习近平党建理论的发源地。在正定工作的三年多时间里,习近平同志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当时正定党建实际,通过实践探索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正定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简要概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地制宜发展“半城郊型”经济

1984年2月,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县委工作会上指出,正定适合发展“半城郊型”经济。“半城郊型”经济按照习近平的定义是指既依托于城市、具有“城郊型”经济的特点,商品生产比较发达、城乡联系比较密切、工农结合比较紧密的某些特点,又具有一般农村经济的某些特点,是两类经济结合的中间型经济[2]123。正定县位于石家庄市与广大农村之间,虽然在行政区划上不属于石家庄市郊区,但是正定县交通发达,市场广阔,具备发展“半城郊型”经济的条件。习近平同志为正定县提出了三条发展“半城郊型”经济的具体措施:一是树立大农业思想,建立合理的、平衡发展的经济结构;二是强化发展商品生产的手段,抓好信息,搞活流通,加强协作和联营;三是发展农业、农村经济要多一些战略眼光[2]123-137。时至今日,当时为发展“半城郊型”经济而建立的西关市场目前依然正常运营,这一成果充分表明了“半城郊型”经济符合正定县县情,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二)广泛招贤纳士推动经济发展

1983年4月,习近平同志针对农村科技落后、人才短缺的问题,在正定县颁布了《树立新时期的用人观点,广招贤才的九条措施》,明确提出了新时期的用人观点:就是要解放思想,打破框框,消除偏见,任人唯贤,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一方面,要大胆启用和广泛发掘各种人才;另一方面,选用人才也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2]43。习近平同志深刻认识到发展经济第一要靠政策、第二靠科技,两者结合好像推动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如果想要使车轮运转自如,稳步前进,就需要人去驾驶,车要靠人的智慧才能驾驶。经济发展要靠有较多知识、较高技能水平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归根结底离不开人才的积极作用。习近平同志带领正定县与中国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构建了全方位合作关系,引进专家深入农村,大力开展农村创业创新行动,正定县被评为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三)找准正定“上工业”三大重点

確定好发展模式,掌握好人才优势,路径就成为了主要问题。对于如何“上工业”,习近平同志首先确定一条原则“先说上什么,绝不能盲目上”[2]39。经过研究,他找准了正定“上工业”的三个重点:一要立足本县资源,发展加工业,如林果、食品、肉类和农副产品加工;二要发展与大城市、国营企业配套的偏门产品,学做一种贴在鲸鱼身上的小鱼;三要发展人无我有的新产品、冷门产品、独家产品,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和龙头产品,能一带一大片,一带一条线,由此绘制出了正定发展县域经济的路线图。1983年末,正定县的工业总产值比1981年增长55.3%,1983年全县人均收入比1981年增长75%,两年接近翻一番的水平,经济上实现了飞跃式发展。

在正定工作阶段正值改革开放之初,习近平同志关于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理论虽然尚未成型,但他对“半城郊型”经济、县域人才经济、工业经济发展的探索,在当时的形势下非常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这些探索为习近平同志在之后的从政过程中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奠定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形成期:省市工作阶段(1985-2007)

从1985年调任福建省厦门市任副市长开始,习近平同志开始了长达23年的省市领导岗位工作,他先后在福建、浙江、上海多地任职。而这些省市都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率先发展的地区,经历了从改革开放起步到邓小平南巡讲话再到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的巨大变化,诞生并汇聚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非公有制企业,见证了党和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科学认识历程。在省市任职期间,习近平同志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根据任职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实际,通过开展专题调研、召开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在中央和地方媒体上发表重要署名文章等形式,全面展现了习近平同志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深入思考和丰富实践,形成了宝贵的理论结晶和实践经验。这一时期习近平同志关于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角色论:企业党组织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

在担任福建省主要领导期间,习近平同志通过对《资本论》的学习和研究,指出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重读《资本论》,能够指导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并根据当时经济发展形势,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认识。他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仅是单一的经济制度。在其内部存在着既辩证又统一的两方面,不能将这两个方面完全割裂开来:经济与政治辩证统一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同时把握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的相对运动,即政治经济化和经济政治化的运动。在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学会换位思考去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属于企业无形资产的长期形成的优良精神、坚强的企业党组织、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等等无形政治资产,却很少有人看得见、想得到,从而造成了企业无形资产的大量流失。从这一意义上说,资本运营并不是最先进的经营方式,而包括企业政治资产等无形资产在内的资产运营,应是比资本运营更为先进的经营方式,也是更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经营方式。”[4]企业党组织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的观点是习近平同志长期实践思考的成果,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对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仍然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

(二)构成论:在工人阶级中培养劳动与管理融为一体的新群体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同志早在2004年就注意到了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使工人阶级的内涵与外延出现新变化。他在当年8月的一次党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工人阶级队伍中,大力培养和扩大与知识经济相联系的,劳动与管理融为一体的新群体,努力形成规模宏大的高科技人员,高级信息网络管理人员和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队伍,这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的时代要求[5]。他指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工人阶级的内部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工人阶级的科学素质得到极大提升,在工人阶级之中形成了一支有知识、懂业务、会管理的干部队伍,并且出现了私营企业、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外资独资企业的职工,这是工人阶级队伍的新组成部分。因此,与传统的工人阶级概念相比,工人阶级的内涵已经深化,外延也随之扩大,必须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在工人阶级中培养劳动与管理融为一体的新群体这个论断,将非公有制企业的创业人员、外资企业或中介机构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新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行列,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明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带来的党的阶级基础的新变化,为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保证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实现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提供了新的探索途径和形式。

(三)方法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

对于如何在各个新领域的非公有制企业中建设党的基层组织,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结合新领域的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基层党组织设置原则,合理规划、分类指导,真正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组建一个,巩固一个、提高一个。”他在福建、浙江、上海的工作中,成功运用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方法,形成了多个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成功案例。

1.福建建设党的“堡垒工程”

福州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也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非公有制经济比较发达。习近平同志调任福州后,意识到福州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福州的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不相匹配。他明确要求必须做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将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如果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那么,我们上级机关的工作就成了一种自我循环式的‘空转,我们的各项部署、决策也不能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5]为了解决当时福州一些基层党组织存在的组织管理简单涣散、党员活动乏味空洞、工作流于表面形式等问题,习近平同志于1991年主持制定了福州市《党的“堡垒工程”建设三年纲要》。《纲要》提出在全市实施三年“堡垒工程计划”,以加强农村后进支部“空壳村”的转化和加强街居和“三资”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重点,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堡垒功能”。三年“堡垒工程”实施完成之后,福州农村、企业、街道等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显著提升。

2.浙江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浙江地区的非公有制经济和各类新型社会组织呈现飞速发展。习近平同志针对这个基层党建的新领域,提出党建“不能有死角、盲区”。为了进一步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习近平同志加强了对新领域党建工作的探索力度,结合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薄弱的实际,创造性的采取了向非公有制企业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的办法,并且大力推行支部建在楼道中、支部建在项目上、支部建在专业协会上等行之有效的做法,探索大部制抓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等办法,实现了“以大带小、以条带块、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拓展党的工作覆盖面,全面推进了非公有制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基本实现了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组织,有党组织的地方就有正常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的团结在了党组织周围。

3.上海成立“社会工作党委”

“两新”组织是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简称,这一提法早在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已经使用,而党中央正式使用“两新”组织是在十七大党代表的选举过程中。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对“两新”组织党的建设工作非常重视,深入进行了调查研究,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社会工作党委”这一机构,全面从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2007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听取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的意见建议后表示,社会工作党委的从事“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意义重大。上海作为全国最早建立“社会工作党委”的城市需要用改革的精神做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探索实践过程中既要继承党的建设中的一些宝贵经验,更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新形势下的新做法。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到当年9月底,上海基本完成了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的组织覆盖任务,7825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中已建立党组织的有7706家,组织覆盖率98.5%,其中建立独立党组织的7455家,单独组建党组织的比例为95.3%[6]。当前,全国若干地区相继建立了“社会工作党委”这一机构,经过实践的检验,建立“社会工作党委”加强“两新”组织党建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

三、发展期:中央工作以来(2007-2018)

习近平同志2007年到中央工作后,作为分管党建工作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多次进行了论述,集中体现在本文开头提到的,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会议上,会见参会代表时的讲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全局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工作,并作出了一系列论述。

(一)对“两个毫不动摇”中的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不断深化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目标。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新认识、新论断、新概括,是对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市场经济地位的充分肯定,是我国一系列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同志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委员联组会时,对“两个毫不动摇”的非公有制部分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和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7]。十九大报告中,“两个毫不动摇”作为“坚持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写入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由此可见,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毫不动摇”的基本观点是一以贯之、非常明确的,而且是随着实践丰富而不断深化的。

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民营企业座谈会。会议充分肯定了我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强调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振了广大民营企业家的信心。习近平同志在座谈会上对一段时间以来、社会和网络中出现的“民营经济离场论”“新公私合营论”“党建控制民企论”等论调表明了坚决的态度:“這些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不符合党的大政方针。”并强调了党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确定性和一贯性。民营企业座谈会在社会各界和海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各级党委政府、非公有制企业家和学界都普遍认为,习近平同志的讲话释放了重大信号、提出了殷切期望,有利于全社会统一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提振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二)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是党开展非公有制企业统战工作的条件和基础。新时代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就是要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团结党外人士、凝心聚力的作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基本抓手是企业党组织建设。非公有制企业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仅在党内要具备权威性与领导力,切实做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充分发挥管理党员、发展党员、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等作用;而且要通过组织建设、发挥组织作用,不断优化党组织的党外形象,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增强对群众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动员力,把企业中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者都团结起来、凝聚起来,使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真正成为企业凝聚人心的稳定器、破解难题的好抓手,这对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意义重大。

随着非公有制企业逐步发展壮大,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党的组织建设工作是党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有效发挥企业先进优秀人才作用的重要方式,是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直接体现。中组部《2017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的数据表明,我国非公有制党建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有187.7万个非公有制企业已经建立党组织,占非公有制企业总数的73.1% [8]。新时代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要求继续以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为基础,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职工群众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企业发展中的政治引领作用,全力助推非公有制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使党组织成为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企业参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指明了方向。

(三)对企业家队伍建设和发扬企业家精神的认识不断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使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习近平同志有过多次重要论述。早在2014年11月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2016年3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委员时指出: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激发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才能,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和创造力,推动企业不断取得更新更好发展[9]。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深刻阐述了培养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意义,同时提出了“加强党对企业家队伍建设的领导”这一重大任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从习近平同志对企业家精神的多次论述可以看出,企业家精神是对企业家群体所特有品质的概括,不仅包括了积极创新与主动作为的精神,还包括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大局意识。

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是加强党对企业家队伍建设领导的重点任务,其中基层组织建设是完成该项任务的具体手段。党的基层组织在企业日常经营中具有政治导向作用,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打造培养企业家精神、崇尚企业家精神的强烈氛围,鼓励企业家把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将企业家精神持续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文化成为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保障。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对当前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习近平同志关于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理论的发展历程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的指导下,立足于不同历史时期和形势发展,依据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对各个层面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之上形成的。这一理论科学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深刻意义,以及抓什么、怎么抓等重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新补充和新发展。习近平同志关于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理论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继续发展完善,为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探索党建新征程提供理论指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走向更加广阔舞台[N]. 人民日报. 2018-11-02(01).

[2]习近平.知之深,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

[3] 习近平. 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再认识[J]. 东南学术, 2001(4): 26-38.

[4] 习近平.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3:498.

[5]林善炜. 从严管党治党:福建时期习近平党的建设的思想与实践[J]. 社科纵横, 2018(5): 1-5.

[6] 上海是黨的诞生地,要牢记历史使命[EB/OL].(2017-09-25)[2018-06-25] http://sh.people.com.cn/n2/2017/0925/c134768-30771094.html.

[7]  2016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精彩观点汇编[J].人民论坛,2016(03F):62.

[8] 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2017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J].党建研究,2018(07):60.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63.

责任编辑:贺治方

猜你喜欢
历程党建习近平
中国的历程
邮票上的70年光辉历程(集邮)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新形势下切实解决国企党建工作弱化虚化问题的思考
标题党
中国南极科考30年历程
运动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