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朋俊 李星月 潘宗英 何洪良
摘 要 自“互联网+”发展以来,各个行业与互联网融合后均迸发出新动能。加强林业信息化发展是大势所趋。阐述国家林业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分析现阶段重庆市林业信息化所取得的成果,并提出重庆市信息化发展建议:优化组织结构,完善相关制度;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提高林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增强林业信息化数据互联互通。
关键词 现代林业;信息化;“互联网+”;发展建议;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4.021
随着我国对林业信息化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的提档升级,国家林业局根据第四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和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等精神要求于2016年3月编制完成了《“互联网”林业行动计划——全国林业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并正式印发[1],指明了我国林业信息化未来发展方向。笔者根据国家林业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分析重庆市林业信息化所取得的成果,提出重庆市林业信息化发展建议,以为重庆市林业信息化发展提供参考。
1 国家林业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
1.1 “互联网+”林业政务服务
林业政务服务是林业部门直接面向群众的窗口,加快“互联网+”与林业行政服务深度结合,有利于提高林业部门的政务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互联网+”林业政务服务主要体现在网上行政审批、林业政务网站群建设、智能林业行政办公、林业数据开放平台、重点林区智能管理平台、国有林场林区动植物资源智慧监管系统、林权交易综合服务和林业智慧决策平台等方面[2]。
1.2 “互联网+”林业科技创新
智能科技技术与林业科技的碰撞,能以“互联网+”的创新成为林业科技的新引擎,为全国林业科技发展提供综合科技服务。“互聯网+”林业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林业科技创新与互联网融合计划、智慧林业科技成果发展与推广、林业科技成果标准化产业化建设、林业智能生态定位与自主监测项目和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等方面[3]。
1.3 “互联网+”林业资源监管
林业资源作为林业工作开展最直接的对象,构建“互联网+”林业资源监管平台,对全国林业资源进行精准识别、合理地分类保护和智能管理,有利于林业资源可视化、林业资源监管快速化。“互联网+”林业资源监管主要体现在生态红线实时动态监测、森林资源智慧监督管理平台、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应用、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古树名木保护系统、林业智慧警务等方面[4]。
1.4 “互联网+”林业生态修复工程
林业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民生工程之一,“互联网+”与林业生态修复工程的有机融合,有利于促进国土绿化提升之后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和林业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的核查与监督。“互联网+”生态修复工程主要体现在林业生态修复系列工程中的智能监管与决策系统、智慧营林造林监管、全国林木种苗信息发布、重点林区生态建设平台和国家储备林管理与决策系统等方面。
1.5 “互联网+”林业灾害应急管理
林业灾害应急管理是保护森林资源的有效方式,通过“互联网+”对林业灾害应急管理方式的提升,有利于提高森林火灾预防和应急、沙尘暴防范和治理、病虫害防治等生态灾害的应急管理能力,降低林业灾害风险等级,保障林业资源安全。“互联网+”灾害应急管理主要体现在森林火灾应急监管系统、林业病虫害防治与监测系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系统、沙尘暴实时监测与预防系统、北斗卫星对林业灾害监控等方面[5]。
1.6 “互联网+”林业产业提升
林业产业是当前生态扶贫的一个重要方向。“互联网+”林业产业提升,有利于推动林业产业创新发展,实现林业提质增效。“互联网+”林业产业提升主要体现在全国林业产品线上交易平台、新型林农结合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林业产品综合服务平台、智慧生态旅游、森林碳汇交易与监管平台、全国林产品智能溯源系统、智慧林业优质产业开发利用等方面。
1.7 “互联网+”林业生态文化发展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互联网+”与林业生态文化发展相结合,有利于构建生态文化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有利于生态文化扩散,从而提高国民生态文明意识。“互联网+”生态文化发展主要体现在林业信息化文化科普场馆、林业网络自媒体、林业科普、法规在线教育平台等方面[6]。
1.8 “互联网+”林业基础能力建设
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基础能力建设有利于提高林业信息化能力,形成林业发展新模式。“互联网+”林业基础能力建设主要体现在林业信息云数据库、林业物联网、林业专线互联网、林业大数据交换平台、林业“天网”系统提升、林业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林业信息灾备中心、林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林业信息化安全平台等方面[7]。
2 重庆市林业信息化发展成果
2.1 建成重庆林业政务服务自动化系统
重庆林业政务服务自动化系统已经建设并开始应用,其中智能林业办公成果主要有 PC端OA平台、移动端OA平台。该系统具有下列优势:1)集成化。线下与线上(云端)的结合,工作人员与智能设备的融合,单一数据源同社会云数据系统的集成,组成了“无缝集成”的开放式系统。2)智能化。面向日常事务处理,辅助人们完成智能性劳动,如图文扫描分析,对公文内容的理解和深层处理,为决策者提供处理方案等。3)多媒体化。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软件开发对各种数据的综合处理以满足工作需要。4)运用电子数据交换(EDI)。通过林业政务数据通讯专线,在区县与市级计算机间进行数据交换和自动化审批处理[8]。
2.2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投入使用
武陵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于2015年在重庆市黔江区投入使用,是渝东南片区首个森林生态定位站。其优势在于:1)提供监测数据。该系统能够利用监测数据评估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所发挥的生态效益,从而为决策者对武陵山区发展方向提供技术支撑,也能为该地区气候气象变化提供基础数据。2)实时动态监测。该系统能够实时观测武陵山区森林、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数据,并定期对当地的水纹、土壤、气象和生物四大系列要素提供动态信息。3)地理代表性强。武陵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是武陵山区域唯一的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又处在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的一个屏障区,若将其并入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网络,对国家的生态建设、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的评估和建设将起到重要作用。
2.3 实现林业资源智能化监管
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主持的“智慧林场”项目于2018年在璧山区东风林场开始建设。该项目利用当下先进科技,如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等,实现了林场立体化的实时感知、高效动态管护、生态价值提升、林场智能化发展的一次突破。实现林区小班的可视化、精细化、网络化管理,提高林场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引导林场向”智慧化”转变,形成“信息化引领、一体化集成、智慧化创新”的发展模式。通过建立资源管理系统(PC端)、场务管理系统(移动端)、实时监测系统(网络端)等,改变传统的林场管理方式,实现林场智能化管理。
2.4 应用无人机进行林业灾害巡视作业
重庆市各区县已陆续开始使用无人机进行林业灾害巡视作业。相较于传统林业灾害应急管理,应用无人机具有以下优势:1)减少人工强度。利用无人机巡查可减轻高温下巡山护林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经测算,无人机飞行20 min的巡查范围,相当于几十名巡山护林员巡视一天的范围。2)减少成本投入。无人机的作用主要是巡护、侦察火情,以往侦察火情一般是动用直升飞机,费用很高,而使用无人机则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并且更灵活、快捷,指挥更方便。3)提高应急处理效率。无人机能以100 km左右的时速对林业灾害发生地进行侦查,地面接收器能接收10 km以内的微波传输数据,图像上还智能解析出当时的风力、经纬度等信息。
2.5 建立智慧视频监控网络系统
重庆市江津区上百万亩的主要林区已于2016年全部建成智慧视频监控网络系统进行24小时监控。其主要优势在于:1)该系统将物联网技术与林区监管进行融合,通过后台的视频屏幕便能实现对林区全方位全时段的现场监测。2)监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能够尽快进行森林保护工作,森林公园负氧离子动态监测能够让游客和管理者实时掌握森林空气质量,同时还可以利用当前的系统采集林业林地地理空间信息、资源、产业、有害生物等信息并纳入大数据库,实现对古树名木的精细化跟踪管理等。3)发展“智慧林业”可以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智慧视频监控网络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发展生态旅游,提升旅游业等效益。
3 重庆市林业信息化发展建议
3.1 优化组织结构,完善相关制度
林业信息化建设要优化组织结构,完善相关制度。规划组织结构的优化首先需要上下级对林业信息化充分了解并加以重视。在全面理解林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和益处的同时,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编制林业信息化科学规划。各层级林业信息化建设队伍中需要有合理的人员配比。在制度建设方面,一方面要制订有利于林业信息化发展的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障林业信息化快速、有效地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及时发现在林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和缺陷,加以完善,从制度上保障林业信息化有序、合理地发展[9]。
3.2 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林业信息化建设要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资金是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石,林业信息化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开发都需要资金保障。因此,林业信息化建设必须有固定资金来源。当前资金投入可以采用两种渠道:一种是政府设立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并列入林业财务预算编制中,对其进行独立预算;另一种是依靠社会资本,目前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有以下几种模式。1)BT模式。即建设移交,一般为公共设施项目建设领域中优先采用的一种投资建设模式,根据项目发起人通过与投资者签订合同,由投资者负责项目融资、建设,并在规定时限内将竣工后的项目移交给项目发起人,项目发起人根据事先签订的回购协议分期向投资者支付项目投资资金及确定的回报。大部分BT项目都是政府和大中型国企合作的项目。2)PPP模式。常为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顺利。在两种渠道和多种模式的资金支持下,林业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地发展[10]。
3.3 提高林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林业信息化建设要提高林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林业信息化建设主导力量是林业从业人员,而林业信息化建设涵盖学科广,学科之间相互交叉,需要提高林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林业信息化建设要求。提高林业人才综合素质,首先要林业人才认识到当前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形势,培养林业人才对林业信息化建设的责任心;其次需要培养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并要融合林业相关技术,可以适当引进高素质林业和信息技术综合型人才充实林业人才队伍。在构建人才队伍时,可通过改善人员福利待遇、人才技能培训的办法来吸引更多信息技术人才,让林业信息化建设能够长久有效[11]。
3.4 增强林业信息化数据互联互通
林业信息化建设要增强林业信息化数据互联互通,当前林业信息数据相对较闭塞,区县之间无法信息共享,不利于林业信息化发展。因此需要利用网络技术和大数据相结合,一方面要与网络运营商建立合作机制,利用網络运营商自身行业技术,促进林业信息化4G、5G信号传输与互联,使得各个单位都能共享林业信息数据,促进林业行业发展,也推动林业产业升级;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林业信息大数据系统构建,将林业信息加以整合,有利于决策者对林业发展的规划与指导[12]。
4 结语
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迅速,林业信息化的发展能够提升林业现代化水平,实现互联网思维、立体化感知、大数据决策、智能型生产、协同化办公、云信息服务,支撑引领林业改革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作出更大贡献。重庆林业信息化建设将从人力、物资、制度等方面并行发展,助推重庆市林业信息化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燕,崔琳,毕广有.“互联网+林业”的应用与展望[J].防护林科技,2016(8):85-86.
[2] 李伟,魏安世,陈鑫,等.林业产权交易信息平台设计研究[J].林业与环境科学,2013,29(3):90-93.
[3] 唐熙然,李伦.“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4):6-8.
[4] 樊文裕.林业信息化建设对林业生态大数据应用的思考[J].防护林科技,2018(5):58-59.
[5] 李鹏,郭长林.基于5G技术看林业防火视频监控的发展之路[J].中国安防,2017(12):76-78.
[6] 章大.新媒体时代林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绿色天府,2016(11):32-33.
[7] 吴鹏.移动终端和互联网卫星影像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14, 39(6):10-15.
[8] 李玉桃.基于工作流的办公自动化(OA)系统设计[D].重庆:重庆大学,2006.
[9] 王俊雁.林业信息化建设促进林业发展的意义研究[J].北京农业,2015(15):33-34.
[10] 杜福山.信息化在现代林业建设中的应用[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7(33):68.
[11] 司徒建文.现代林业信息化建设探究[J].南方农业,2018(5):132-133.
[12] 王俊雁.林业信息化建设促进林业发展的意义研究[J].北京农业,2015(15):33-34.
(助理编辑:易 婧;责任编辑: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