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2019-06-11 18:59曾杏娜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黄蜂三味书屋百草园

曾杏娜

从事语文教学六年来,最初的全然陌生,到慢慢的熟悉教材,而熟悉的基础上越发地陷入了困境,似乎语文课堂不一样的体裁,都陷入本质一样的圈子,甚至于让我疲倦,觉得三年的初中语文课是不停地重复中,字词、作者、背景介绍,整体把握,学习技巧,感受情感……甚至提问的问题都是一样,课文课堂一片死气沉沉,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私底下与学生交流了解有几种较突出的观点:语文课上不上都无所谓,成绩靠的是平时的阅读积累;语文课没啥效果,听不听成绩都差不多;甚至有学生觉得语文课堂是消遣的好时光:是睡觉、写数理化作业、谈话的好时机。语文课堂没有了生气与活力,可谓“青山缭绕疑无路”,应该很多的老师都与我一般期待“忽见千帆隐映来”。一段时间的深思与自我的反思,我开始一定的尝试,尝试改变问题的提出,似乎语文课堂处“仿佛若有光”。

(一)学科连结,趣味盎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经典的散文,几乎每次都用三个课时来讲解,基本都是第一课时整体把握,第二课时赏析写景的语段,第三课时感受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不同的情感。往往在第三课时学习时,老师千篇一律都问:同学们,你们喜欢三味书屋吗?为什么?每一届的学生基本上来回答都说不喜欢,太古板和压抑。其实仔细研读,并非如此。所以我改问:如果你现在有一只彩笔,你将用哪些色调来给三味书屋及它的周围上色?学生兴致马上来了,开始构思和讨论。学生A回答:我会用黑色和另外一种颜色还没想好。我再问:那你想把三味书屋的哪些景色涂上黑色呢?他说三味书屋具体的布置。学生B上来回答:我想用粉红、绿色来涂书屋旁边的景色,然后我觉得我还会用另外一些亮一点的颜色来补充。我适时再问这又是为何?学生回答,因为在这书屋旁边还有鲁迅愉快的童年生活呢!所以得用亮一些的色调。到此课堂想起了热烈的掌声。在此我觉得学生已经理解的鲁迅的复杂感情,并且毫无难度又生气十足。

(二)强化朗读,引导品味

《记承天寺夜游》是经典的文言文,字词落实不难,但是每一次学生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所表达的苏轼的复杂感情总是理解不到位。绝大多数的老师都能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感受苏轼被贬的惆怅,但是如果仅仅如此,这就不会成为一篇名篇,千秋传诵。学生课上回答出苏轼被贬的失落后陷入了困惑。我便让学生再次朗读,于读中感悟,学生齐读,依旧以较低语调读出落寞和惆怅。至此语文课堂陷入困境,我不能将各种复杂情绪直接填鸭式塞给学生,而学生又不能理解,如何是好?思考片刻,我改变方式,不再齐读,我请了一个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同学,你再给全班读一次这句话吗?”他低下头,低语调地读出。“那你能不能再用另一种语调读出来呢?他略微酝酿,双手卷书放于身后,踱起步来,轻松语调再读。我适时点拨,“同学们你们感受到苏轼什么样的心境呢?”学生回答“他与好友漫步很悠闲。”我再问苏轼已是一贬再贬,他还能悠闲与好友散步,你能不能再将苏公这份心境读出来呢?他假装捏住胡须,抬头再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教室掌声雷鸣,学生再次回答,他们听出了苏公阔达的心境,至此漫步的悠闲、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等等复杂的心境,学生都在朗读中深刻感受。

(三)联系实际,加深体悟

知识可以传授,感受必须体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部编教材要求阅读的篇目,内容不难,学生都能看懂。但是在具体的课堂分享上,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缺少体悟,在交流阅读启示时,面对老师千篇一律的: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机械地将课本的要点说出来。为此我设置课一个真实的体悟。我在课前备好一小束鲜花、一小块厚桌布。再让一学生上台,蒙住他的眼睛,我让他猜猜我手里拿的是什么?我不断地重复:很漂亮,你猜猜。他无奈地回答“老师,我不知道。我再让他尝试往教室走一圈,他小心翼翼,跌跌撞撞。我摘下桌布问他感觉如何。他说看不到的世界很恐怖,我刚才都不能看到这是美丽的花,我走路的时候很怕摔倒,很没有安全感,很无助。游戏结束,同学们感悟很深,至此纷纷发言表达自己视力缺失的感受,更深体会海伦凯勒的内心和毅力,更知道去爱之前不珍惜的美好世界,通过这样的感知和体悟真正读懂海伦凯勒,读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四)巧妙对比,触类旁通

在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景语段的品析时,其中提到“肥胖的黄蜂伏在采花上”的“伏”字为什么用得好。学生上来回答:我就觉得好,但是不知道怎么好。又有不少学生回答:写出黄蜂很懒。课堂到此出现了学生思维无控的局面。我灵机一动与学生交流:老师想起了杨万里的一句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为什么要用“立”字呢?学生马上回答:因为蜻蜓很瘦、很轻盈。我嘴角上扬再趁机再问:那鲁迅为何要用“伏”来写黄蜂。学生马上回答:因为它胖。“同学们想想肥胖的黄蜂趴在菜花上欣赏美丽的菜花,吮吸它的甘密,黄蜂生活得……”我停住。学生集体回答:悠闲得很。在此通过对比,触类旁通,顺利解决了初中语文课堂中品析重点词语妙用的难点。

语文课堂不是一个脚本,不能按照教师设定好的程序来进行,语文课堂应该边走边发现美景,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诚然我相信在长期扎根在一线的教师对课材的熟悉,对文章的把握是到位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做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合一”,李淑萍也提出“结合课堂教学实例,如何把教室“诱”的频率调整到学生主体“思”的波段上,以使教師的外部推动力和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产生和谐共振,达到教与学和谐一致这个目的。”如能在语文课堂中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灵活改变问题的方式,我们也许就能迎来语文课堂“忽见千帆隐映来”的开阔境界。

猜你喜欢
黄蜂三味书屋百草园
你真的认识黄蜂吗
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游百草园
三味书屋之“三味”
多元训练 实现读写转化——以部编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仿句为例
有毒的刺——黄蜂
好斗的黄蜂
寻找百草园
我的“百草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