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怡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方式寓于语文教学之中,可以調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释放学习潜力,有效地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并加强情感教育的渗透,充分挖掘情感因素,寓情感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一、以情激趣,学文明理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寓教于“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兴趣可以使学习处于积极的精神状态,可能激发一定的情感,唤起某种动机,能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愉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和思维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就应该富于情感地教学。如果教师能声情并茂、挥洒自如地以声激情,巧妙地创设情境,以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带动、引领学生的情感,就能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就能使学生爱学、乐学语文这门功课,从而达到融情于景的效果。如四年级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父亲的书信。雷利笔下对父亲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痛心。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主题并有一定的难度,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渴望和平的情怀呢?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呢?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学生的情感是否调动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安排:(1)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让学生产生一种情感意境,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情感基础。(2)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反复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3)师生共谈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感情。由于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学生深深体会到了雷利父亲所体现的博大无私的热爱和平的情怀,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以读激情,朗读有悟
纵观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常常需要我们纵情朗读、放声吟诵,才能解其意,晓其情。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的佳法,语文教学本身就是语言教学,多读课文,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文语言的美来教育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情感。朗读的形式很多,有抓关键词重复读、减词改变原文对比读、换词改变原文对比读、加词改变原文对比读、提示起始承接读、创设情境读等等,教师要根据感情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形式使学生充分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受到熏陶。
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是描写秋天大自然里一些特有的声音的一首诗歌。诗歌语言精练,表达富有韵味,展现了秋天的生机和活力。全文共6小节,韵律和节奏很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是一篇美文。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引导学生读中感受朗读的快乐,体会这首诗的语言美。如在第一、二小节教学中,听听黄叶道别的话音,为了使“抖抖”“振动”两个动作突显出来,可采用抓关键词重复读的方法来读,来感悟诗的内涵,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语感的目的。树叶、蟋蟀发出的拟声词“唰唰”“唧唧”等词可以选择提示起承接读的方式来读,并读得轻快一些,让学生在读中感受秋天的活力。之后的几个小节,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大雁叮咛的温暖、田野丰收的喜悦。通过朗读,把学生引到了秋天的意境之中,使之如临其境,唤起感情共鸣。让这节语文课变得郎朗有声,情趣盎然,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下,何愁学生不能得到美的熏陶呢?
三、以情悟文,阅读有据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教师同文本的对话,除了对文本内容的初步了解,更应该与文本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从而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学生探寻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品味作品的创作意图及主旨,达到以情悟文。
如在学习《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时,文中的一句: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一丝不苟”写出聋哑青年画画认真、细致,一点儿也不马虎。“有时……有时……”写出聋哑青年画画时的动作。有如文中那一句: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呆呆地”“静静地”“不说一句话”等词说明聋哑青年“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深。作者重点写了聋哑青年的画鱼、看鱼,采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聋哑青年的形象就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去做主动的探究者,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在作品中探寻到作品的情感,在领悟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阅读分析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不仅充实了教学内容,扩展了教学形式,还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真正地发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让学生乐于学习语文, 也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