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秀娟 马俊
[摘要]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育人目标、实施内容、实施方式与实施载体上天然耦合。“立德树人”是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应加强项层设计、创新教育模式、确立问题导向、完善制度保障以及发挥“互联网+”优势,着力推进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挥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合力,提高“立德树人”的水平。
[关键词]高校 公益创业教育 思政教育 功能耦合
[作者简介]程秀娟(1978- ),女,江蘇连云港人,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江苏 常州 213164)马俊(1976- ),男,江苏连云港人,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硕士。(江苏 南京 21004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德育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8SJSZ624)和2018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资源建设研究”(课题编号:18SZB-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6-0074-04
从字面上看,公益创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比,多了“公益”两个字,但其内涵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从注重利益与回报转到注重服务与担当,同时也预示着其与思政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如何界定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内涵,二者在“立德树人”的目标定位及“三全育人”的路径选择应该如何融合发展,也就成为“互联网+”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命题。
一、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内涵
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中,“立德树人”是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
1.公益创业教育不等于免费创业教育。公益创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延伸,是指围绕公益创业所开展的所有教育活动。需要明确的是,公益创业教育不等于免费创业教育。公益是指为人民服务,为公众做事,带有公共、公平和非营利性质,但公益活动也需要一定的成本,所以不可能做到完全免费,否则无法长久。免费,是指在不收对方报酬的情况下为对方提供商品、货物或服务。目前我国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活动往往是以专题讲座、系列培训、咨询辅导等形式开展的,通常需要给主讲教师一定的报酬,因此,公益创业教育并不是免费创业教育。
2.思政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于“立德树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是思政教育的核心任务。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与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可以说,学校的一切工作包括思政教育都应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核心来开展。
思政教育是高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大学生实施的系列教育活动。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标,即通过思政教育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健全人格的人。高校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也应培育人的心灵、塑造人的灵魂,既要培养人的技能,也要提升人的素养。德育优先,是我国高校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素质中的首要因素。思政教育课程作为大学的必修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政治品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就难以承担服务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神圣使命。
3.“立德树人”是公益创业教育的根本宗旨。“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公益创业教育的根本宗旨;“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也是公益创业教育的中心工作。“立德树人”是公益创业教育的立身之本,是思政教育的永恒使命。公益创业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通过德育来引导人、感化人和激励人,使创业者坚持正确的导向;思政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人的成长成才规律来塑造人、改变人和发展人,使人想创业。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都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教育为公益创业教育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公益创业教育为思政教育提供了现实生活源泉。把“立德树人”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前提,也是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价值依归。
二、“立德树人”: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功能耦合
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育人目标,以及实施内容、方式与载体等方面可谓殊途同归,在教育功能上天然耦合。
1.育人目标的耦合。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都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一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公益创业教育使大学生确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学生关注社会问题,聚焦热点问题,关爱弱势群体,培养热爱劳动、善于创造和乐于奉献的职业素养。高校思政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必须与时俱进,自觉践行国家倡导的教育主题,大力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二是塑造健全人格。公益创业教育以培养具备健全人格的创业人才为主要目标,思政教育也是以培养具备健全人格的大学生为己任。通过思政教育,可以使青年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确立科学的政治信仰。三是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公益创业教育通过公益类社团、志愿服务等活动的开展,满足大学生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思政教育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让青年学生了解社情民意,服务社会大众,实现自我价值。
2.实施内容的耦合。在“立德树人”的教育内容上,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都强调以下二点:一方面,从“立德”来看,有法律法规教育、公德教育、品德教育、灵魂与精神教育等内容,核心是灵魂与精神教育。任何教育首先都是教育人们遵守法律法规,这是维护社会稳定与秩序的保证。其次是教育人们遵守社会公德和公序良俗,这是建设社会精神文明的保证。再次是进行品德教育,这是促进人们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保证。最后是进行灵魂与精神教育,灵魂与精神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支柱。高校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从“树人”来看,主要是教育学生“四个学会”,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核心是学会做人。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只有学会认知,才能与时俱进;只有学会做事,才能会创业;只有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才能融入社会集体,才能在创业中获得众人的帮助。大学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先做人后做事”,主要指按照中国传统习惯和文明礼仪,以及一定的行为准则处理好与别人相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将有利于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
3.实施方式的耦合。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立德树人”实施方式上有机耦合。一是都强调实践性教学。公益创业教育虽立足于公益事业,但其教育的重心是创业,即教育学生以创新的方式创立公益事业;教育的主要手段是创业实践,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尝试。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的思政教育不能照本宣科,而应更多地采用实践教学、案例教学。二是都强调体验式教学。公益创业教育不能纸上谈兵,需要学生亲力亲为,在做中学,这就是体验式教学;思政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道德,而学生思想的改变、品德的形成都源于其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三是都强调参与式教学。公益创业教育需要师生从现实问题入手,在互动讨论中构思企业想法,提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思政教育同样需要聚焦社会热点问题,在对话、辩论中厘清是非,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提出建设性建议。可见,参与式教学是分析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思路的有效学习方式。
4.实施载体的耦合。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立德树人”实施载体上有机耦合。思政教育的载体既包括校内课堂、党团活动等传统载体,也包括校外革命圣地、“红色”教育活动等新载体。公益创业教育的载体既包括校内课堂、工作坊等传统载体,也包括社区和企业等新载体。此外,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施。互联网可以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提升教育效果。从载体的功能上来说,校内平台主要是提供理论知识学习,校外平台主要是提供实践锻炼。只有校内外平台相互协调与配合,线上线下资源共建共享,才能有效进行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和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指出,“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也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由此看来,思政教育的使命不仅要培养合格的毕业生,也要培养合格的创新创业人才。因此,公益创业教育应成为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而思政教育也应成为培养公益创业者的重要内容。
三、对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立德树人”功能的优化
高校必须增强顶层设计、创新教育模式、确立问题导向、完善制度保障与发挥“互联网+”优势,以促进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与发展。
1.加强顶层设计,发挥“立德树人”的功能。第一,将公益创业教育纳入思政教育体系,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观诉求。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指引下,需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将教书育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将生涯规划课、职业指导课、创新创业课纳入思政教育体系,使生涯规划课、职业指导课、创新创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第二,在公益创业教育中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挖掘公益创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公益创业教育在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业热情、塑造企业家精神的同时,应强调公民意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公益创业教育活动,将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2.创新教育模式,优化“立德树人”的内容。“立德树人”要丰富育人载体,让大学生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增长才干、提高能力。例如,建立实践平台共享模式。公益创业教育可以使用思政教育的校内外教育场所,而思政教育也可以将课堂搬到公益创业教育的实践作坊或企业车间等实践基地。从爱国教育活动中学习革命文化以及先行者不忘初心、乐于奉献的革命精神,从创业实践活动中体验创新文化以及创业者勇于革新敢于担当的创业精神。总之,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各环节。
3.确立问题导向,提高“立德树人”的水平。高校应确立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问题导向,提高其“立德树人”的水平。当前,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均面临教育生态脆弱、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教学方法创新不够等问题。首先,针对教育生态脆弱问题,高校应加大宣传力度,开设有关专题讲座,以及定期开展公益创业竞赛或思政课程教学比赛,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其次,针对自身发展动力不足问题,高校应主动进行产教融合,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结构,将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对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最后,针对教学方法创新不够的问题,高校应加大引进优秀教师的力度,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增设实践教育基地,将校内课堂延伸到校外基地,使学生在现实中寻找问题、發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4.完善制度保障,提高“立德树人”的成效。第一,完善激励制度。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激发教师参加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的热情。可以通过教学科研岗、指导教师岗的设置,发挥教师个人特长,挖掘教师育人潜力。第二,设立项目攻关制度。高校设立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专项任务,构建项目团队,设立专项资金,实行专业团队集体攻关机制;建立教师、学生发展共同体,实现教学相长。
5.发挥“互联网+”优势,营造“立德树人”的环境。在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课堂中,教师应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拓展课堂教学时空,营造互动和对话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掌握信息化技术,借助网络平台与手机APP建立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网络平台,发挥网络开放、便捷、高效的优势,营造浓厚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氛围。
“立德树人”是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共同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在如何创新育人载体形成育人协同效应上下功夫,探索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融入教学设计、植入创业实践活动,以实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
[参考文献]
[1]汪忠.中国青年公益创业教育调查报告[N].中国青年报,2015-02-06.
[2]姜瀚滨.高校思政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的现实意义及其实践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18(1).
[3]谢强.坚持“立德树人”理念,创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J].中国培训,2017(3).
[4]韦乔元.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
[5]冯承金.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
[6]张震,涂凯迪,严剑冰.将公益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