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认识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定位

2019-06-11 06:21孙雯芊
党政论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城市群长三角安徽

孙雯芊

一、引言

20世纪下半叶开始,世界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以城市为主导的阶段,而城市化的更高级发展应该是城市群带动下的发展。由于地理区位、交通、文化、产业结构等各方面的逐步趋同,很多的城市群衍生成更大规模的特大型城市群,其发展边界甚至超过国界,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①。目前世界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包括:美国波士华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东海道城市群,英国中南部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以及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③。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召开的新一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明确了2019年七大重点工作任务,其中之一就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④。

事实上,长三角地区城市的协同发展机制早在1997年就已起步。1997年,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建立了政府间联席会议制度,主动推动城市群发展。这16个城市集中在上海、江苏和浙江两省一市,即我们现在所称的“小长三角”地区。到2008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到,长三角地区要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⑤。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更是为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提供了有力佐证。2016年,安徽正式加入,使得长三角地区变成了现在的三省一市。这三省一市常住人口2.2亿,占到全国1/6;2017年全年经济总量约20万亿元,近全国1/4,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领力量。

正是基于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我国国家战略的需要以及长三角地区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在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⑥。

二、安徽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中的发展机遇

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群尤其是特大型城市群已经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更是在区域范围内拉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强大引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是中国打响的又一张世界级名片,未来还将继续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增长。安徽作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重要一环,可以说是助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辽阔腹地,成为撬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动能,推动长三角地区协同创新效应、产业联动效应、社会治理变革等协同发展。

在整个长三角三省一市范围内,安徽与其他地区既是合作关系,也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以省会合肥为例,其所面临的既有和同级核心城市的差异化竞争,也不能忽视和其他层级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发展,要注重顶层设计上的统筹安排,形成自身发展的独特优势。具体来说,安徽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中的机遇,主要是抓住三个关键:一是利用好改革开放40周年的契机,做对外开放的新生军。安徽可以充分發挥长江三角洲腹地的优势,利用好长江中下游的黄金水道,利用好沿海摸着石头过河得来的有益经验,观察、学习、思考,开启新一波改革开放浪潮。二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兵,安徽可以充分发挥皖南生态环境优势,以共抓大保护的原则,将生态环境治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具有安徽特色、成为安徽名片的高质量发展。三是利用高度发达生产力,催生现代化经济体系示范兵。充分利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契机,依托长三角地区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以承接产业转移等方式,以创新驱动、人才推动、教育先行、体制创新等模式,催生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安徽的新发展。

三、安徽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中的优势与短板

1.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优势明显

首先,安徽区位优势明显。安徽承东启西,历史上被称为“吴头楚尾”之地。得益于长江与淮河两条黄金水道得天独厚的优势,安徽自古商贾通达,是重要的货物贸易中转站。安徽的发展,皖北和皖南差异较大,这也为安徽区位的兼容性提供了更多可能,其中皖北通河南、江苏等地,皖南通浙江、江西等地,可以说区位上安徽与周边省份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皖北、江淮大地的辽阔平原也使得安徽的农业经济相对发达,自古就是产粮大省,各种农作物品种丰富、品质优良,这些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

安徽近年来在国家整体交通区位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不断凸显。以合肥为中心已经形成了“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安徽省现代铁路交通体系建设规划(2017-2021)》更是提出,到2021年,我省的高铁运行里程将达到2800公里。从1986年全省开工建设第一条高速公路到2017年底,30年时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673公里,预计到2020年更是可以达到52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⑦。目前安徽民航机场方面共有5个机场正在通航,4个机场已获得民航局批复在建,还有2个机场规划中。同时规划了18个A类通用机场。其中,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是4E等级的高规格机场。

从安徽在整个长三角区域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格局可以大致看出,安徽正成为联结长三角与中部地区的纽带,成为长三角战略延伸的广阔腹地,成为长三角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

其次,安徽与长三角其他区域文化联系密切。在经商文化上,皖南徽文化对浙商影响颇大。当时的徽商奉行亦儒亦贾的处事原则,主要从事以盐业为主的商贸往来,而浙商与徽州以盐业等为纽带,受其处事原则影响颇深,直至如今浙商生意原则中仍有受徽商影响的影子,造就了现在发达的浙商派系。在文学文化上,安徽的桐城派深深影响着长三角其他区域的文学创作等,当时的“江南才子”大多受桐城派影响。在语言文化上,安徽皖中及沿江地区与江苏中南部地区同属于中国方言中的“吴语”体系。在行政文化上,安徽与江苏曾同属于江南省,行政渊源颇深。

再次,安徽依靠国家政策之抓手,在长三角区域中定位明确。安徽因区位、自身条件等原因,依靠国家多方政策扶持,发展机遇良好。作为中部地区,安徽依托中部崛起战略,在发展过程中与中部其他5省相互依靠;作为长三角地区,安徽依托腹地优势,借助东部沿海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契机,助力东部沿海优先发展;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安徽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为机遇,通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助力本省工业发展;作为劳动力大省,安徽每年向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输出大规模劳动力,劳动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又为安徽劳动力返乡创业、返乡就业提供了基础条件;作为农业大省,安徽农产品数量大、品质优,为安徽创新型农业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最后,安徽依靠厚积薄发之实力,为长三角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动力。这种动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安徽的教育基础决定的人才动力,二是安徽的科研基础决定的创新动力。截至2017年末,安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09所,其中省属高校107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属于中国科學院直属,合肥工业大学属于教育部直属,均为部属重点大学;安徽大学为省属国家重点大学;归安徽省人民政府直管本科院校有28所。可以看出安徽高校资源非常丰富,不同层级、不同地区、不同性质、不同学科背景高校均有所分布。良好的教育资源带来的是人才的培养更加具有规模化、阶梯性,各种专业性、实用性、技术性、复合型人才等均有专业院校进行系统培养。截至2017年末,全省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院士工作站209家;全省共有研究与开发机构6018家,中央驻皖科研院所16家,国家大科学工程5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共249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0家,国家工程实验室15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0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9家,国家工业设计中心6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6家。众多科研机构,既有注重于基础研究的,也有偏向实用旨在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既有服务于国家的大科学工程,导向战略性、前瞻性领域的,也有立足于安徽实际,为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助力的;既有产学研相结合的,寓教于研,寓研于产的,也有依托企业研究生产一体化的。多种类、多层次、多角度的科研局势,为安徽的创新能力再提升提供了巨大支持。目前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创新协同发展一直是发展的重要一环,推动长三角地区深度融合、可持续发展。

2.安徽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仍有短板

首先,安徽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差,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长期以来安徽在整个国家战略中处于“不东不西”的尴尬地位⑧,后来安徽主动对接,考虑区位等综合因素,最终融入长三角地区。过去我们所说的长三角地区常习惯指“小长三角”地区,即苏浙沪地区。之所以安徽一开始不属于长三角地区,这也与安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一定关系。安徽相较于长三角其他地区而言,作为内陆省份,没有机遇赶上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东风,加之淮河水患常年影响等各方面原因,发展有一定的滞后。如今在全国各省份积极发展的背景下,尤其是长三角其他地区利用自身优势领跑全国发展的背景下,安徽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可以说在经济总量和发展基础上,是最为薄弱的一个省份。

其次,安徽省内各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安徽的发展主要以淮河、长江两大流域,呈现出南北走向式发展。皖北地区由于长期受淮河水患、近中原文化讲究按部就班缺乏一定的敢闯敢干勇于人先的精神等影响,发展较为落后。改革开放40年来,曾经的江淮小邑合肥厚积薄发,依托创新和人才培养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领跑全省。借助于省会合肥的辐射带动,皖中地区协同发展,成绩亮眼。皖南地区因为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丰厚的人文底蕴等,其发展的主要方向在于以自然生态为主的生态经济等,近年来随着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追求的不断向往,使得皖南地区的知名度不断上升,未来的发展将朝着更加可持续化、人文化、民生化迈进。

最后,安徽因为历史原因,各地区协作性不强,发展中大多处于跟跑,主动意识不足。这主要源自于历史上对于江南省的分割,让安徽失去了整体的文化认同,皖北地区更加偏向以河南为代表的中原文化,而皖南地区则是徽文化的典型代表。这种文化分割,造成安徽全省发展的整体协作性不强,而这也是安徽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最大的短板。长期以来,安徽既无法像东部沿海地区一样借助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率先发展,又受制于地理区位带来的环境问题不断累加,使得安徽的发展缺乏一种主动意识,往往是各方面都想靠,各方面都想要,而“等靠要”的思想曾经一度限制了安徽的发展。观念上的守旧,对安徽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影响是深远的,但是一旦观念上解放了,安徽发展的后劲是十足的。

四、安徽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中的定位

1.坚持一条原则

正因为安徽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中所面对的机遇以及自身的优势和存在的短板,所以安徽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一定注意把握发展的一条原则,那就是“张弛有度”。安徽的发展,不能一蹴而就,铆足了劲赶快车、吃饱饭,但可以寻求打破常规,以打破制度的藩篱等走出一条全新的创新之路。具体来说,“弛”主要指的是,安徽的发展要照顾到曾经的薄弱基础,尤其是各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加之皖北地区全国重要产粮地区的重担以及皖南地区丰富人文、生态环境的不可复制。安徽的发展,“弛”主要体现在:保障粮食等农业的供应以及保证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张”主要指的是,安徽跟跑多年,如果总是跟跑,永远在他人之后,如何实现安徽发展,尤其是安徽速度、安徽奇迹,这就需要打破常规,从体制机制、人才培养、创新环境、对外开放等方面主动作为。“张”主要体现在:打造安徽创新型省份发展的升级版;以“一带一路”为契机,东向利用长江黄金水道靠海发展,西向利用中欧班列等快速铁路运输沿内陆发展;借助“放管服”的东风,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以大服务型政府,辅之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动安徽政务创新发展。

2.把握两条主线

这两条主线,一条叫作“自主”,一条叫作“承接”。安徽的发展,既然各地区特点不同、优势各异,那就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以不同地区优势为基础,走不同发展道路,以“自主”和“承接”这两条主线,走出各具特色又优势互补的道路。

具体来说,作为国家重要的科教中心、全国首座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强大的科教能力使得合肥的发展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皖中地区凭借合肥的辐射带动作用,尤其是“同城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可以抱团组成自主创新试验场,通过长三角地区创新协同发展机制的有益促进,走出一条创新侧重点独特、创新环境独特、创新成果转化独特的“三独特”道路。所以这里所说的两条主线之一的“自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既是自主创新的自主,也是创新独特的自主。

安徽其他地区,尤其是皖北地区,则可以充分利用其人口基数大、平原开阔等特点,走出一条“承接”之路。承接的主要是长三角其他地区的较为成熟的产业。皖北地区首先需要做的是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其次需要考虑的是怎样提升人员能力、素质,培养他们成为优秀的产业工人、技术能手,最后就是在承接产业上下功夫,承接什么样的产业,怎样做好承接,怎样在承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发展。因此作为与“自主”并列的另一条主线,“承接”主要体现在,既是承接人才和智慧,也是承接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优势产业,更是承接之后不断地顺势而为,将承接的效应最大化,以承接为契机扩大发展,借助承接的加速度实现发展的大阔步。

3.依靠三大引擎

安徽在长三角地区发展中的优势明显,如何最大化利用优势,满足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要求,重点要充分利用好安徽的三大优势,变优势为发展的引擎。这三大引擎分别是:教育、创新、人才。纵观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各省市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每个省市都有自身教育特色,安徽的教育资源和长三角其他地区相比不是最丰厚的,但是安徽的教育水平从历史文化的积淀上,底蕴深厚,安徽尊师重教的传统观点深入人心。完善的教育体系支撑带来的是完善的人才体系⑨。因此安徽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要牢牢把握教育这一大引擎,教育不光是學历教育,还体现在人的精神塑造上,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上,对各种文化的理解和包容上,安徽应博采大家之所长,进一步丰富教育内涵。创新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包容性创新协同可以发挥三省一市集成创新的叠加优势⑩。安徽的创新能力,从安徽成为全国第二家创新型试点省份可以看出,其创新发展的基础较强。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安徽利用好创新优势,主要应该是更加关注基础创新、应用创新领域。安徽的发展厚积薄发,安徽的区域为“小长三角”的腹地,既然不是对外的最前沿,那就沉下心来埋头苦干。不以眼前的一时经济利益论成败,不以单纯GDP数量的增长考核绩效,安徽的创新应该更加地韬光养晦,安徽的创新应该以甘愿做冷板凳的精神,聚焦基础科学、前沿科学,以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态度,下好创新先手棋。当然,创新成果的转化也是安徽要聚力的重要一环。可以依托创新进行产业布局,以创新为产业发展先导,走出一条创新驱动下的成果转化增值之路。最后一大引擎是人才。自古经济较为落后的地方容易出人才,因为人才痛定思痛,懂得于苦中谋变。安徽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可以成为前沿发展的人才供应地,通过人才在长三角其他地区学习先进技术经验等,再以返乡创业、返乡就业的形式,将先进的发展理念、方法等为我所用。当然,人才的交流也不限于“请进来”,安徽的人才也可以“走出去”,通过在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互联互通,促进思想的火花碰撞,带来知识、技术等的交流。

4.发挥区域优势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的实质就是发挥各区域优势,以协同发展、互补发展推动区域形成合力,共同发展。作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一环,安徽应该找到自身各区域的优势,融合长三角一体化进程,谋求合力。具体来说,安徽应该充分发挥好四大区域与长三角其他区域的对接。

首先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一区域发展的重点是自主创新,可以通过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等的合作,共同在高科技产业发展领域协同推进。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长三角创新平台合作,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发展。借助于合芜蚌的科教、人才、创新资源,安徽在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可以以此区域为发力点,聚焦产学研的国际前沿,成为安徽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领头羊。

其次是皖江城市带。从地理区位而言,安徽与长三角其他区域之间的联系,要充分借助长江的黄金水道优势。借助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契机,长江沿岸之皖江地区有望成为安徽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第二个发力区域。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长江水道的运输功能,发展省际互联互通产业,主要代表如航道运输等;另一方面可以借助长江通向大海的自然区位,帮助安徽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安徽的实体产业,依托皖江其他区域的仓储物流等,发展远洋航海型外向经济;还有一方面就是长江沿岸的生态保护,这也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一环,充分发挥上下游之间的联系,以共同维护、共同开发、共同保护为原则,共享长江生态发展的红利。

再次是皖南地区。随着杭黄高铁这一中国最美高铁在2018年12月25日正式通车,皖南地区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的联系更为紧密。借助发达的交通网络,以如今人们对于健康、养身、休闲、旅游等丰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巨大契机,皖南地区成为第三个安徽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融合的抓手。皖南地区优美的自然生态可以成为大健康产业的良好选择地。通过打造长三角地区后花园的定位,成为长三角重要的旅游休闲养身文化福地。具体来说,可以发展养老特色小镇等,以先进的发展理念,借助皖南优美的自然生态,打造长三角养老产业基地。

最后是皖北地区。这是安徽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短板,但是短板也意味着可以利用的空间大,发展的后劲足。未来的皖北振兴应当借助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契机,定位长三角地区坚实的后盾。具体来说,后盾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重要的粮食生产、仓储基地,同时要不断提高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二是重要的人才培养输出基地,通过劳动力的再培训,开发出不同类型的劳动者尤其是产业工人、现代农民等,借助长三角其他地区先进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既为我所用,也服务于人;三是重要的产业试验基地,对于一些创新型、引领型示范产业,可以借助皖北地区的区位优势进行先行先试,以小范围的试验不断探索迎合市场尤其是能够打开国际市场的产业。

五、总结

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那一刻起,对于整个长三角地区而言,机遇与挑战同时到来。对于安徽而言,机遇大于挑战。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一国家战略契机,走出安徽特色道路,这是安徽的再一次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认清安徽发展的形势,既不可急于求成,更不应该边等边靠。只有充分认识到安徽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定位,咬定目标不放松,不断追梦,才能一直在路上,永远在前进,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目标才能尽快实现。

注释:

①程必定:《上海世博会后长三角城市群的功能提升》,《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第4期。

②刘敏,王海平:《京津冀协同发展体制机制研究——基于世界六大城市群的经验借鉴》,《现代管理科学》2014年第12期。

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19年7大重点工作任务》,新华网2018年12月21日,http://www.xinhuanet.com/2018-12/21/c_1123887985.htm.

⑤《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政府网2008年9月16日,http://www.gov.cn/zwgk/2008-09/16/content_1096217.htm.

⑥《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国政府网2018年11月5日,http://www.gov.cn/xinwen/2018-11/05/content_5337572.htm.

⑦《【40年改革风云录】安徽高速路网总里程达4673公里》,中安在线2018年5月30日,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8/05/30/007881984.shtml.

⑧罗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安徽“融”机制的建构》,《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

⑨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北京市组织学习与城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世界级城市群人才发展规律及对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借鉴研究报告》,北京党建蓝皮书,2018年,第96-97页。

⑩冯德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安徽战略》,《安徽日报》2018年10月16日。

(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  王  玉)

猜你喜欢
城市群长三角安徽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what should overseas company do to survive in China?
19城市群规划2017年将完成
中国将形成5个超级城市群
2014年8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4年七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中国城市群崛起
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