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本研究对大学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启示

2019-06-11 02:26刘宁宁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9年3期
关键词:效能个体课程体系

刘宁宁

[摘           要]  心理资本是个体发展的积极心理状态,以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这四个积极的心理资源能够有效融入大学心理健康课题体系中的自我认知、时间管理和挫折教育等教学模块,协助大学生开发自身的心理资本和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

[关    键   词]  心理资本;心理健康;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8-0112-02

一、心理资本研究概述

2004年美国管理学家路桑斯发现了影响个人发展与组织绩效的核心心理要素,定义为积极心理资本,简称为心理资本,即个体发展的积极心理状态。它的理论框架是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它四个主要的积极心理资源是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和韧性。

自我效能是指对通过必要的努力来成功完成挑战性的任务所拥有的信心,自我效能研究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希望是指坚持追求目标,为了取得成功,在必要的时候改变实现目标的路径,希望研究的代表人物是斯奈德。乐观是对现在和将来的成功作出积极的归因,对乐观研究较多的学者主要有彼得森等。韧性是指当个体被问题或困境困扰时,靠坚持、复原甚至表现得更好以达到成功,对韧性研究作出较大贡献的学者有加梅齐等。路桑斯所做的重要工作是将四者上升到一个概念——心理资本。他将心理资本的开发和“心理自我”的发展课题对应起来,他认为对心理资本的开发不仅回答了“我是谁,我能变成什么样的人”,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个体能力资源和竞争优势的挖掘。

大学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它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他们一方面渴望独立自主,为自己的人生做主,另一方面又很依赖于他人的看法,对未来感到迷茫,抗挫能力差。他们经常在理想自我和自我否定之间摇摆,不能正确和客觀地认识自我和他人。这其实是和埃里克森的个体发展课题理论一致的,即青年的心理发展主要矛盾是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其核心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大学生在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能够确立一个正确的自我概念,即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独立地做决定,并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能够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在亲密关系中获得相互的认同,还能体验到爱情带来的亲密感。我国心理学家张大均教授提出大学生发展目标是一个系统,包括个人的智能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和创造性发展[1]。这其实是和心理资本所追寻和研究的课题是一致的。

二、心理资本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

心理资本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从一开始挖掘对心理健康的价值到慢慢扩展到学生个体发展的各个领域,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

从一开始单纯促进心理健康价值的角度,逐步深入学生个体各个领域的意义和价值。2008年,陈桂兰发现心理资本对提升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能够发挥积极影响。黄慧在2011年的研究证实:大学生心理资本与总体心理健康呈极显著相关,心理资本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为良好。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这些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多集中在这一角度上,结论大多相似,即“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影响的情况下,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能显著预测其心理健康状况。”近几年,研究学者开始将心理资本渗透和应用到大学生的就业生涯规划、主观幸福感、学业任务选择、创新能力、学业成就等各个层面,慢慢发现其在上述领域的应用价值。

(二)特征元素的本土化和创新

有代表性的如熊猛、叶一舵认为“中国背景下青少年心理资本是由个人力和人际力两个二阶因素构成,其中个人力包括自信、乐观和坚韧三个一阶因素,人际力包括感恩和谦虚两个一阶因素,从而表明中国背景下青少年心理资本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构念;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团体干预活动能显著提高其心理资本水平[2]。”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尝试开展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与特征相吻合的团体干预研究,如方必基的研究就提出了较为详尽、系统的干预方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满意的提升心理资本的效果。这些研究都是从以往简单引入典型的心理特征元素转变为将心理资本和我国文化和学生特点进行结合,发现更多不同于以往典型的四个心理资本特征元素,从此有了更多的拓展和深入,开展了跨文化研究。

(三)心理资本量表的本土化

在实证研究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是测量工具,只有设计了科学、准确的测量工具,才能真正定义心理资本的可测性和可干预性。心理资本的早期问卷虽然较为系统、完整和有效,但都是立足于美国西方文化的基础上,为了能够更好地应用于中国文化,国内的教育学者将心理资本结合我国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尝试编制了本土化的大学生心理资本问卷,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国内南开大学张阔(2010)编制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该问卷在编制过程中所采用的被试均为大学生,且经实证检验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指标。问卷共26个项目,包括四个维度: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采用Likert7点计分,得分越高,反映心理资本的积极倾向越高[3]

高校心理资本干预的研究还处于研究成果积累阶段,现有的高等教育中心理资本研究局限是:(1)国内学者将这一模型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对高校学生的心理资本进行了干预实验,但被试局限于不同省份和地区的个别高校(如东北地区、贵州省、常州市等)的有限的大学生群体之中,浙江省的高校群体研究比较少[4]。(2)在现有大学生心理资本干预实验中,团体活动是经常使用的技术,即在心理健康课程中通过团体活动的方式,利用团体的优势间接地改变人的认知和行为,但现有的研究中少有大学群体的类似研究。

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建立除了相应的文件要求之外,还缺乏更多的学理依据。这可能会引起两个负面的结果:(1)课堂的教学内容没有理论依据的支撑,课程内容只是依据相应的文件要求设计,缺乏顶层思考和理论研究。这势必会影响教师对某个心理教育主题的体验性活动设计。(2)学生最为核心的心理品质没有得到培养。虽然课堂教学的活动设计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的,但是由于缺乏对学生核心心理品质培养的思考,就可能会陷入课堂比较热闹而学生实质性收获较少的窘境。因此,心理资本的研究一方面可以给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建立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各个教学模块的开发加入了新的视角和新的路径。

三、心理资本理论对大学心理健康课程的启示

大学生在探索自我、定义自我和挑战自我的过程中需要心理资本的支撑,心理资本能帮助个人完成心理自我的课题,即“你是谁,你能变成怎样的人,你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发展的源动力。只有“内心的强大”才是未来可持续的个体发展,心理资本的开发价值不仅仅是在学生的大学阶段发挥作用,更是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未来生活,其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开发。因此,结合教育部等文件中关于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目标的规定,提升心理资本可以是大学心理健康课程体系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资本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效融入能够产生两个方面的深远意义:(1)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处理自我的内心关系,能够客观地评价自我和他人,从而增强耐挫能力,推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2)有助于大学生很好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全面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并发展自己的心理潜能,而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等品质正是认识自己、调动并发展潜能的核心所在。这四种心理资本比较具体,可训练,可开发,因此可以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各个教学模块。

自我效能感代表了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信心,大学生面临多种发展任务,特别是人际交往任务和学业任务,学业、社会、自我调节效能的差异导致他们发展信心的差异[5]。这个维度是可以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中的自我认知教学模块,通过各种心理活动协助大学生树立在人际交往和学业发展上客观的自我认识,而后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对人际交往任务和学业任务的合理期待,以此加强个体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信心,而避免由于对自身的不合理认识而导致对自身能力膨胀的信心,在面对现实的冲击后又退化为自卑的状况。

希望是有目标导向的,既包括能动性的目标,也包括实现目标的路径,是实现目标的决心、意志与路径的联合体,大学生要实现在认知、情感、行为上的多元目标,离不开希望带来的动力与能量。这个维度可以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中的时间管理模块,通过案例讨论协助大学生理清目标设置的路径,掌握目标设置的正确方法,加强大学生目标设置的主观能动性,以提升大学生实现目标的效能。

乐观是一种积极的解释风格,能帮助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节。塞利格曼通过著名的“习得性无助”实验,证明了抑郁是学习而来的。他指出用“解释风格”来理解乐观。解释风格是指个体对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时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倾向,他认为可以将解释风格分为两种:乐观解释风格和悲观解释风格。韧性是一种动态过程与能力,是面对逆境仍可复原甚至表现得更好的积极适应能力,能帮助大学生渡过危机、克服困难、获得良性的发展。这两个维度都可以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中的挫折模块,通过心理测验协助大学生了解自身的解释风格,然后通过案例讨论协助大学生掌握乐观的解释风格,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四、结论

总之,大学生心理资本可以通过对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和韧性进行培养,而其和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有机结合,将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和提升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即心理资本的开发与提升既可以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设立的一个目标,同时又是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各项教学模块融入的一项重要内容。未来仍然需要更多的深入研究和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大均,陈旭.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调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45-246.

[2]都丽萍.基于行动研究的高校学生心理资本干预初探[J].中国特殊教育,2017(7):86-90.

[3]张阔,张赛,兰颖红.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1):58-64.

[4]马学果.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干预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高等农业教育,2017(1):98-103.

[5]朱仲敏.青少年心理资本:可持续开发的心理资源[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效能个体课程体系
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基于改进TOPSIS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效能评估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
教师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