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新股“二次补血”的是与非

2019-06-11 11:51张俊鸣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再融资次新股恐惧症

张俊鸣

本周二,中信建投抛出130亿元的定增预案,公告首日对股价形成较大压力,但经过一天的消化股价即企稳。在笔者看来,那些确有业务发展需要的次新股,在符合再融资政策的情况下进行“二次补血”,并不算是太离谱的事情;但在目前A股整体比较低迷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方案可以更多元一些,和市场的沟通更充分一些,让投资者走出“再融资恐惧症”,降低对股价的冲击。

“踩点定增”合规 是否叫座尚需观察

中信建投的130亿元定增预案消息发布之后,股价在周二(1月22日)当天下跌7.62%,在证券板块中跌幅第一,显然市场对这一方案解读偏空。虽然第二个交易日涨幅居前,但在笔者看来,公告首日股价表现不佳,除了融资金额以外,“踩点定增”恐怕是更重要的原因。所谓的“踩点”,也就是中信建投提出这一方案在A股上市后仅仅7个月,也刚好符合2018年11月再融资新规中“6个月”的规定——“前次募集资金基本使用完毕,或募集资金投向未变更且按计划投入的上市公司”,可以在6个月之后进行再融资。除此以外,这份定增预案计划发行的股份不超过12.77亿股,占目前总股本76.5亿股的16.69%,没有超过20%的上限但也相去不远。从合规的角度来看,“踩点”意味着符合规定,但在投资者看来,刚过“6个月”的时间节点就迫不及待想要再融资,而且胃口还不小,在“融资恐惧症”之下出现卖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平心而论,中信建投2018年6月在A股上市以来,表现并不差,2018年10月探底回升以来3个月翻倍,1月16日当天还创下上市以来新高,无论是在次新股还是同行业的证券股中,表现都是比较突出的。此外,在2018年12月4日,该股在上市不到半年的情况下进行了10送1.8元(含税)的分红。无论是二级市场走势还是现金分红,中信建投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就是这样一位A股中相对较好的“优等生”,公告当日股价在定增方案面前还是蔫了下来,可见A股的“融资恐惧症”还是客观存在、不容回避的事实。

参与机构和锁定期是重中之重

“融资恐惧症”的出现,有市场弱势的原因,也有对未来限售股解禁冲击的预先反应。此前,不少上市公司为了尽快拿到登陆A股的门票,不惜压低发行价甚至以接近净资产的价格“流血上市”,像中信建投的发行价就只有5.42元,和发行前年报中的5.35元净资产十分接近。在IPO完成之后,一些次新股“二次补血”,在二级市场股价炒高之后,再推出接近市价的定增方案,“二次补血”无论是发行价还是融资额,都远超IPO。在这一情形下,2017年和2018年监管层两次“打补丁”,先将再融资的间隔设定为不低于18个月,又针对募集资金使用完毕、确实按计划投入的次新股,网开一面把再融资间隔缩短到6个月,让资金真正流入实体经济中。经过这两次“打补丁”,次新股的“二次补血”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主业方面的资金需求。因此,2018年以来多家上市券商都已经实施或推出境内外的再融资方案,中信建投并无太过分的地方。

中信建投130亿的融资额和2018年8月农行定增千亿元相比,也并非高不可攀。2018年农行定增消息公布次日股价上涨2.6%,其中的原因,在于参与农行定增的七个机构投资者,包括财政部、汇金公司等,都是清一色的“国家队”,而且锁定期在3-6年不等,比一般的定增方案要长,甚至未来解禁之后也未必卖出,未来对二级市场套现壓力较小。因此,如果要让投资者走出“融资恐惧症”,中信建投在此次定增中,也应当寻找真正和公司共同成长的长线投资者,同时确定较长的锁定期;如果大股东能带头参与,则对市场信心将有更明显的提振,也有利于股价的稳定。

多元补血、分批进补

除了定增对象和锁定期两大要素之外,笔者认为,单次融资额超百亿的方案,除了少数由大股东或“国家队”全额包销的特例之外,不妨考虑“多元补血”和“分批进补”。所谓“多元补血”,就是再融资的方案不限于定向增发一种,而是采用定增和可转债相结合的方式。从近期平安银行可转债发行的状况来看,这一融资方式受到不少投资者的青睐,同时也可以在可转债从债权转为股权的过程中,让市场有更充分的时间来考察上市公司融资的绩效。

而“分批进补”,则是在目前单次定增不超过总股本20%的基础上,再加上总金额的上限,比如不超过50亿元等,让上市公司针对业务发展需要优中选优,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急需或最有前景的地方,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如果上市公司能够真正引入长线投资者,采用不同的方式分批再融资,次新股“二次补血”对市场的冲击也有望降到最低。

猜你喜欢
再融资次新股恐惧症
“次新股”危机
证监会整治再融资乱象
我有开学恐惧症
被盯恐惧症
别笑,这些都是认证过的
诠释证件照心态度 从此克服“证件照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