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9-06-11 11:07阚惠芬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读题周长解决问题

阚惠芬

一、小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没有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

2.学生没有认真审题的习惯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阻碍着学生思维发展

在小学低年级,教师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往往会告诉学生:要求一共有多少就用加法、求剩下多少就用减法。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产生了一个固定的模式,他们在练习时就会只看问题、也不会去认真寻找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分析数学信息与数学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这样的教学只能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三、机械操练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小学生的生活知识量太少,学生的生活经验也不够丰富,在解决问题时也往往不能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也就不会与生活联系起来,有时候在练习时,他们可能会做这一类的问题,但终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不能举一反三。

综合以上种种原因,我认为要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孔子曾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者”,作为教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应该由学生完成的事一定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切不可代劳,在教学解决问题时教师要让学生自己读题,自己找出题目中的数学信息,结合数学问题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这样一来读题成为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那么在练习时学生也知道首先要读题,而且也知道怎么去找数学信息。如在教学归一问题:当出示情境图和文字信息时,我让学生先看图、再读相关文字,小组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这时学生一要认真观察这幅情境图,还要结合文字找到1.一共有60人。2.把60人分成了两个队。3.每个队又分成了三个小组。这样一来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就十分明确了,然后学生结合情境图就分析信息与问题之间的联系,一名学生说:可以先求出一共有几个小组(3x2=6)把60平均分成6个小组每一小组的人数就是60÷6=10(人),有的学生说可以先求出每一队有的人数60÷2=30(人),再求每个小组的人数30÷3=10(人)。学生在独立读题、小组内说一说、全班信息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的过程中就理清了解题思路,这样以来教师也只需要辅导点拨就行了。在练习环节,我让学生也把每一步的过程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这样就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下次遇到同类型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能力

数学是抽象的知识体系,学生对抽象的知识一是难以理解,二是不感兴趣。如果能将抽象具体化,形象化更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那么数学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如在讲解追击问题:一只狼每秒跑31米,羊每秒跑22米。一只狼正在快速追赶奔跑中的羊,当距离羊150米时,再过20秒能追上吗?读完题目,学生一脸茫然,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只观的了解题意呢?我让学生根据题意画一画线段图,学生就在反复阅读题意之后动手画图。有了线段图,抽象的数字变成线段图就形象化了,数学信息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就一目了然,难题迎刃而解了。

再如在教学归总问题:学校一共有7个班,每班6扇窗,每扇8块玻璃,一共有多少块玻璃?我让学生读题后,画出简笔画。学生画出一间教室的简笔画之后,就明确了一间教室就有6x8=48(塊)玻璃,然后7个班,就是表示求7个48快即48x7=336(块)。

数形结合将直观与抽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适当的降低了抽象问题的难度,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做题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形成各种数学能力。小学生对相对复杂的数学问题没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时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同一类的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在对同一类问题进行观察、对比、分析之后得出如何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就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了。如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的表达15-9所表达的意义,学生一般表达为15减去 9得多少,但如果教师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启发学生从减法的运算名称、意义等多角度进行思考,就会促使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1)被减数是15,减数是9,差是多少?(2)15比9多多少?(3)9比15少多少?(4)9再添上几就是15?(5)15减去多少与9同样多?下次再遇见同类型的问题,学生就会很容易解决。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多方引导,恰当把握时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例:用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怎样拼,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我让学生进行分组活动,并且填写出了实验报告单:

形状

长(分米)

宽(分米)

周长(分米)

长方形

16

1

34

长方形

8

2

20

正方形

4

4

16

我的发现是:

1.长与宽的差越大,周长越长。

2.拼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正方形时,它的周长越来越短。

在教学中,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了观察、对比,最后还对数据进行了整理与归纳,这让学生能够化个别为一般,以此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练习课后做一做习题:把12盒保鲜膜捆在一起,怎样捆最节省胶带?

学生在经过这一节课的学习知道了,长与宽的差距越小,拼成的图形的周长就会越小,所以学生很快得出,盒子摆成4行3列,或3行4列时所用的胶带最少。

总之,小学阶段的解决问题是教与学的重难点,也是家长反应最难辅导的知识点。只要学生在解决每一个数学问题时都能做到认真阅读与分析题意,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那么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各种能力也不断得到了提高。

猜你喜欢
读题周长解决问题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认识周长(部级优课)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的读题能力和读题习惯
小学低段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周长面积变变变
两只想打架的熊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读题能力和读题习惯
紧箍咒,我爱你
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