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艳平 孙秀玲 孟秀丽
【摘要】本文以音乐与服饰的共同关系作为论述观点,主要阐述了服饰与音乐的关系、音乐与服饰色彩、情景的关系,并作为创新创业研究成果。
【关键词】服饰;音乐;文化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一、音乐色彩与服饰色彩关联
牛顿曾经对音乐的色彩做过研究,并提出C、D、bE、G、A、bB对应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理论。一些活泼的升调音乐往往可以让人感觉到热烈、温暖的颜色,像红色、黄色等暖色调;而某些降调低沉的音乐往往会让人感觉冷静、清凉的颜色,像蓝色、紫色等冷色调,这些在音乐上的色调体现同样适用于服装色彩上,乐于穿黄色、红色等色彩的人往往性格开朗大方、活泼好动等。这是音乐与服饰色彩审美的共性。
二、不同时期的音乐特点与服装关系
(一)古代音乐与服饰不同场合关系
音乐自古以来就被分为各种用途,以各种各样的曲调和形式存在于不同的场合,其中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古代的祭祀仪式。祭祀是古代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文化活动。在祭祀过程中,音乐是烘托气氛的必不可少的介质,《诗经》中的风雅颂中的《颂》就是主要收录民间祭祀歌曲的典藏之一。民间祭祀音乐的通点是歌舞结合,节拍轻缓且又不失庄重严肃,一般表达神秘沉远、庄严华丽的神仙色彩。所以,在祭祀过程中,服饰为了和祭祀气氛呼应起来在色彩上也大多选用色彩鲜艳的、造型夸张的服饰来表达祭祀者对神力的相通和尊敬。而在皇家祭祀中,音乐一般以丹陛大乐和中和邵乐为主,此类音乐大多气势磅礴、曲调恢弘、庄严肃穆,这一过程中的各个等级服装也必须严格按照要求,帝王要求必须穿规定的祭服,以周代为例,祭服就有六种,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按等级顺序)。在《周礼 私服》中明确地讲到: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飨射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群小祀则玄冕。严格的祭司服装与庄严大气的音乐舞蹈共同体现衬托出祭祀的神圣的不可侵犯的特质。
(二)旧上海时期音乐与服饰关系
上海是第一个开埠通商的城市,且拥有着明清时期上海及周边地区的纺织业基础,因此,研究旧上海时期的服装与音乐的关系是极具代表性的。
提到旧上海,首先浮现在脑海的是闪烁的霓虹灯、弥漫的靡靡之音以及穿着时髦的摩登女郎。“只有30年代的老上海,才能够象征品味、格调、优雅、浪漫、摩登、经典。”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旧上海的风情歌曲,也适用于海派服饰风格。旧上海时期的歌曲多以爱情或以叙述上海奢靡的生活为主题,词藻直白易懂,曲调浮华奢靡,且以婉转柔美的女声作为整首歌的点睛之笔,颇有些西方爵士乐与东方古典女声相结合的意味。旧上海的服装也是如此,走的是中西合璧的路线,西装革履、洋装华服与中国古典服装结合,如旗袍与裘皮大衣、丝袜等搭配。旗袍美艳,能够极大限度地体现女性的曲线之美,玲珑精致;裘皮大衣则平添几分性感妖娆,时尚奢靡;丝袜遮掩腿上瑕疵,塑造完美腿型,性感妖娆。如此的打扮,既有着东方古典婉约的韵味,又有着西方时尚摩登的气质。
(三)香港时期音乐巅峰与服饰关系
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香港在前期融合上海、台湾、英美文化的基础上终于有了自己的文化特点,其中最为显著地体现在了流行音乐、影视作品和服装文化上。70年代初期,香港的乐队应声而出,他们在英美的曲调基础上填充上粤语歌词,以青春、自由和活力为主引导了一段时间的粤语潮流,那个时期的服饰文化与音乐文化相辅相成,男士以经典的喇叭裤、齐肩发、短身飞行夹克和女士的热裤、T恤成为那个时代的服装标志,这种装扮甚至在短时间内就风靡在全国的青年群体中。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香港乐坛上相继出现了许冠杰、罗文等音乐天才,他们真正地表达了香港的音乐文化特点,歌曲大多拥有丰厚的民族小调色彩和轻快地舞曲节拍,以反映大众的生活小调为主,平淡、欢快、带着打动人心的力量,所以,这个时期的人们大多以自由舒适为主,成套的宽松的运动服、宽大的垫肩西服,修身的高腰A字裙和三七分的大波浪卷发等成为那个时期的服饰特点。这些服装在周星驰、张国荣等人的影视作品中作为主打风格出现,影响极为深远,甚至到了现代这一股港风服饰还在作为潮流的复兴方向。
三、不同情境下音乐与服饰关系
(一)婚礼
中式婚礼,礼服大都是选用红色,所以又称红事(喜事),礼服上上面用金银丝线绣以吉祥图案,例如龙凤呈祥等,我国传统文化认为红色表示喜庆热情,寓意吉祥,配以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则表示出对于新人新婚的喜悦与祝福。而中式婚礼的配乐则多选择喜庆吉祥、曲调轻快的歌曲,借此表达新婚的喜悦之情。西式婚礼中的礼服——婚纱,是以白色为主,在西方文化中,白色通常表示端庄、高雅、纯洁,白色的婚纱则意为表示新娘的端庄、真诚与纯洁。西式婚礼常用的配乐也都是以庄严肃穆的音乐作为基调,例如,著名的瓦格纳的钢琴曲——《婚礼进行曲》,曲调虽然缓慢庄重但却不失抒情,是婚礼双方对于婚礼的尊重和真诚的表现。
(二)葬礼
传统的中式葬礼的主色调是白色与黄色,所以也有白事之称,在中国文化中白色与红色相反,是一个基本禁忌词,象征着死亡、凶兆。在葬礼中,亲属家眷不能穿着颜色鲜艳的服装,需要身着白色孝衣,办白事,设白色灵堂,出殡时要打白幡,以示追悼哀思之情。葬礼中的音乐也多以悲怆、哀伤为主基调,表达了对于逝世者的追思之情。西式葬礼在送葬时,亲属们需要身穿黑色衣服,黑色表示着悲哀与死亡,因此黑色的服装也多出现于庄严肃穆的场合,葬礼音乐的选择则是缓慢的、严肃的、深沉的,例如肖邦的《葬礼进行曲》就是肃穆而深沉的,表现了对于逝世者的哀悼之情。
四、影视作品中服饰与音乐的关系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除却好的演员、剧本、剪辑等,最为重要的就是一部作品的服装安排和背景音乐,这个时候,服装和音乐的关系就显得略有密不可分的趋势了。例如,郑晓龙导演的《甄嬛传》,它的服装和音乐结合的效果也非常出彩,最为明显的就是甄嬛的服装与音乐的系列变化,在入宫前和初入宫与皇帝浓情蜜意之时的服装多为小家碧玉、清雅温柔,这时的背景音乐多由《杏花天影》《菩萨蛮》等柔情婉转的音乐作为主打的调子,那时候给观众的氛围,甚至连《湘妃怨》听起来都是甜腻的,而到了后期甄嬛对皇帝逐渐失望的时候,服饰就偏向黑化了,华贵的、颜色浓重的正装,浓艳的唇色、眼妆无一不昭示这甄嬛的心境变化,音乐这时候就跟着变成了《红颜劫》《长相思》,配合着甄嬛一身華丽的妆容,含尽了一个人的怨与痴、嗔与怒。
五、结语
《乐记》中曾提起,“凡音之起,由人之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音乐虽然和服饰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存在于生活中,但是音乐与服饰的相互配合会使不同场合产生不同的情景特点,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往往会使一件事物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黄美云.浅谈音乐中的色彩表现[J].科技信息,2010(03).
作者简介:焦艳平(1997—),女,山东青岛人,大学在读,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工程理论及面料二次设计;孙秀玲(1998—),女,山东临沂人,大学在读,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工程理论;孟秀(1979—),女,吉林东丰人,硕士,德州学院纺织服装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理论和立体裁剪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