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合理的旅游开发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发挥其经济价值、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优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旅游开发策略,旨在促进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开发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河北省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处于濒临消亡的困境。近些年来,政府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保护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暴露出偏重申报、忽视保护的问题。而活态传承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通过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重目的,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1]。为此,河北省应该充分发挥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活态传承,促进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文化强省的建设步伐。
一、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优势
(一)内容丰富多彩
河北地处中原,气候温和,历史悠久,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河北省非物质文化融合了全国各地的文化精华,孕育出历史底蕴深厚、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省境内有多达数百项民间文化艺术,非物质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如耿村民间故事、衡水内画、蔚县剪纸、白沟泥塑、常山战舞、昌黎地秧歌、徐水狮舞、河北梆子、唐山皮影戏、磁州窑烧制技艺等。河北也是中国功夫的故乡,邢台、邯郸永年县分别是我国梅花拳与太极拳的发源地,每隔两年河北邯郸都会举办一次武术大会。作为华夏文明历史的缩影,河北浓缩了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传统,荟萃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体现着中华儿女的勤劳和智慧。
(二)地方特色鲜明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例如,清宫传统刺绣的艺术风格明显不同于中国四大名绣。清宫传统刺绣针法细密、色彩秀丽、华而不俗,被视为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远销全球三十个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人们的喜爱。曲阳石雕、白沟泥塑都是河北省特色传统手工艺品,造型古朴夸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考古价值,被誉为“现代活文物”。昌黎地秧歌、徐水狮舞、河北梆子等都具有非常鲜明的地方特色。如武强木版年画的风格与天津的杨柳青年画、山东的潍坊年画、江苏的桃花坞年画截然不同,武强木版年画色彩强烈、线条粗犷、构图饱满,独树一帜,具有非常高的文化价值。
二、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品牌意识
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但其整体旅游开发情况不理想。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形式陈旧,开发深度不够,开发措施不当,相关产品生产缺乏相应的质量标准等[2]。如“清宫传统刺绣”商标未被批准的原因是其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应该被大众共同拥有,不应被独占,这就导致很多商家打着“中国清宫传统刺绣”等字样的幌子生产伪劣产品,产品工艺粗糙,质量低劣,严重损害了“清宫传统刺绣”的声誉。可见,缺乏品牌意识会严重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二)产业体系不完善
当前,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项目产业体系不完善,产业涉及部门较多,部门之间权责划分不清晰,沟通协调不畅,多头管理问题突出,制约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有些部门没有充分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独特性,一味模仿,导致旅游项目缺乏特色,没有文化底蕴,对游客缺乏吸引力。
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策略
(一)以民俗节日为主题
河北省民俗类非物质化遗产资源丰富,且地方特色鲜明,是一种优质的旅游资源。各种民俗节庆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往往伴随商品交易、艺术表演等游客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具有很强的旅游新引力,因此,我们应该以各种民俗节日为主题开发旅游产品。如盐山千童信子节、邯郸涉县女娲祭典、石家庄赵县范庄龙牌会等,在获得良好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很好地宣传了河北省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开发旅游纪念品
民間工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地方特色,河北可以针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各种旅游纪念品。首先,可以通过让游客体验手工艺品制作,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在保留制作精髓的前提下,适当简化制作流程,使游客能够随心制作。如白沟泥塑制作过程比较简单,且地方特色浓郁,造型别致,可以开发相关旅游纪念品,并让游客参与制作泥塑,打造手工艺品旅游体验品牌。需要强调的是旅游纪念品不适合批量制造,要控制旅游纪念品的质量[3]。在开发生产旅游纪念品时要充分考虑游客的偏好和现代工艺潮流,注重文化体验设计,挖掘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内涵,突出其非物质文化元素,使游客深入体会民间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此外,旅游纪念品还要具备表达情谊的功能,方便游客购买旅游纪念品馈赠亲友。
(三)举办主题表演活动
文学、音乐、舞蹈、曲艺、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可以采用主题表演活动的方式。依托著名景点,举办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主题表演活动,打造一批优秀的主题公园和旅游表演节目。可以围绕嵩山少林禅宗文化,结合中华武术内涵,通过音乐舞蹈表演呈现少林武功和禅宗文化;可以重新打造“昌黎地秧歌”,该乐舞的内容主要是歌颂太平盛世、赞美大好河山,其最重要的特点是排场大、声势大、场景大,呈现出气势磅礴、热火朝天的农村风采。此外,作为文化大省,河北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学主题表演活动。例如,可以开发河北地域文化历史文学剧目,展示中原文明发展过程,增强游客的感官体验,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了解河北的文化特色,介绍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的典故;书写内丘县郭巨孝文化;讲述杨家将传。这样,既可以很好地展示华夏文明的起源,又能凸显河北的文化特色和中原风情。
(四)通过博物馆展示文化
博物馆可以展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城市名片”。通过博物馆可以系统完整地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博物馆是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场所。首先,河北可以在现有的省市级博物馆设置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通过图文、音频、视频、实物等方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相关信息;建立数据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其进行分类存储;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在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场景。其次,河北可以通过主题式博物馆展示民间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收集河北民间艺术,建立地方特色鲜明的主题式博物馆,突出博物馆的文化原生态环境。如年画博物馆,可以收集整理河北的珍贵年画史料及作品;戏曲博物馆可以收集展示珍贵的河北各个地方的戏曲资料、图文、音像等。除了展示功能之外,主题式博物馆还应该配备先进的试听体验设备,让游客可以自主体验各种非物质文化,如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点播河北戏曲音像资料。博物馆还应该积极邀请一些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如民间戏曲家、老手工艺人等,通过讲座、表演等方式构建一个传承非物质文化的平台。目前,河北有多座主题式博物馆,如武强木版画博物馆、开封清宫传统刺绣博物馆、白沟泥塑艺术馆、河北民俗博物馆等,这些主题式博物馆起到了保存、展示、开发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构建起良好的非物质文化生态,突出了河北民间艺术的原始古老的特征,有助于提高游客对河北非物质文化的兴趣和认知,从而促进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四、結束语
综上所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可以在保护的同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近些年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忽视文化保护的问题,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过度开发,使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破坏。为此,本文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使其成为推动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从而促进我国中原经济区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体验经济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0.
[2]罗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2009(11):199-200.
[3]张希月.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开发模式研究[J].管理观察,2016(6):40-42.
[4]曹艳丽.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J].牡丹,2016(12):150-151.
作者简介:苑潇卜(1987-),女,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本科,中级,研究方向:非遗保护、对外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