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者通过对近十年道教音乐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资料搜集,欲对其所涉及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分类综述,同时结合自身对相关问题的关注与思考,旨在对学位论文选题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当下所面临的问题作进一步深入研习。
【关键词】2008-2018;道教音乐;学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学术著作
2008-2018年,这十年间关于道教音乐研究的著作约22部,按其内容及出版形式可分为系列研究、专题研究以及音乐文集等成果类型。
(一)系列研究方面
该类研究成果见下表:
(二)专题研究方面
该类研究主要关注于区域道教音乐的研究,其研究成果见下表:
二、学术论文
2008-2018年,该领域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较多,所涉研究领域也十分广泛。据笔者粗略统计,这一时期发表的学术论文近280篇,其论文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历史文献研究、仪式音乐研究、地域文化研究、传承现状及发展研究等方面。
(一)历史文献研究
此类研究将关注点置于道教音乐历史发展及相关文献价值。其中,有关道教著作及道教经典文论中音乐史料及其相关理论的研究主要有:蒲亨强的《元<灵宝领教济度金书>音乐史料研究》,王小盾、王皓的《论道藏中的音乐史料》,胡军的《清版<九宫山志>音乐史料研究》,刘仲宇的《道教音乐的历史起点与形上之思》等等;关于道教乐谱和乐曲源流考的主要有:孙晓辉的《<玉音法事>收录道曲溯源考证》,赵光强的《宋代<玉音法事>曲线谱新论》,王皓月的《<华夏赞>考略》等。
(二)仪式音乐研究
该类研究主要对仪式音乐的属性、音乐形态及风格特征等方面对道教音乐的本体性特征的影响进行研究。其中,对道教音乐进行概述的主要有:刘晓静、马蕾的《泰山道教科仪音乐研究》,蒋燮的《论赣南道教节日祈祥法事仪式器乐的风格特征》等;对道教音乐的考察及音乐本体的研究主要有:欧阳亮的《恩施民间道教度职仪式音乐调查报告》,赵书峰的《湖南新化民间道教仪式的音乐民族志考察与研究—以奉家镇报木村民间丧葬仪式音乐为例》,匡传英的《试析崂山道教科仪音乐的旋律特征》等。
(三)地域文化研究
此类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一区域的道教音乐文化,对其道教音乐与当地民间音乐及文化特征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进行探讨,主要有:金平的《信阳民间道教音乐的地域性特征—兼论其与信阳民歌、戏曲的关系》,袁野璐的《论“南岳韵”的地域性特征》,龚道远的《浅谈湖北恩施民间道教仪式音乐中的分类观》等。
(四)传承现状及发展研究
自2008年以来,对道教音乐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不断引起学界和道教界的高度关注,笔者欲试图写一篇关于“崆峒山道教音乐传承现状”的调查报告,因而近期对此类研究动态颇为关注。其中,关于道教音乐传承现状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刘兴武的《河北宁晋如意道音乐现状分析及保护对策研究》,该文通过对宁晋如意道音乐的基本内容及其特征进行简要概述,对其音乐的存在现状及保护对策作以具体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即对如意道音乐开展系统的考察和研究迫在眉睫;许澄的《沙河大杜村道教音乐及其历史传承状况探究》,文章作者通过对沙河大杜村道教音乐及其发展历史进行探究,希望由此可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所裨益;甘绍成、朱江书的《成都道教音乐现状调查》,该文作者以其自身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期间,对成都境内部分地方流传的道教音乐所进行的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对成都道教音乐的研究、传承现状以及当下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论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做好铺垫;许天鸣的《洞头道教音乐现状调查》,文章以田野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民间丧葬礼俗仪式为切入点,对洞头道教丧葬音乐进行具体阐释,作者试图通过对音乐本体的研究,进而探寻洞头民间文化与其道教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关于道教音乐传承与发展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刘红的《从“冷门”到“热点”—道教音乐的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郭敬宇的《道教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话朱润福先生》,陈文安的《道乐传承及现代启示》,张凤林的《对道教音樂发展的意见和思考》,吴树燕的《龙虎山天师道音乐传承体系研究》等。
当下,在论及对道教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时,“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则成为研究的热点。由于目前已有部分地区的道教音乐已被先后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列,笔者认为,申请国家“非遗”保护对道教音乐未来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故对该部分研究成果也进行粗略搜集,其研究成果主要有:张君仁的《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四个层次与两种途径》,胡琦的《无锡道乐期待“复兴”》,冯晓婧的《民族文化遗产化进程中的公共化、特色化与大众化—基于洞经音乐遗产化成功的启示》等。
三、结语
笔者认为,自2008年以来,该领域的研究已将道教音乐与当代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研究成果多是对现代道教音乐的价值和未来道教音乐的创新发展进行的探讨。此外,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对以往道教音乐研究的薄弱领域也有所涉猎,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综上,2008-2018十年间,道教音乐在其研究成果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一些新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必将对道教音乐在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蒲亨强.元《灵宝领教济度金书》音乐史料研究[J].乐府新声,2008(1).
[2]王小盾,王皓.论道藏中的音乐史料[J].音乐研究, 2010(3).
[3]胡军.清版《九宫山志》音乐史料研究[J].黄钟,2011 (4).
[4]刘仲宇.道教音乐的历史起点与形上之思[J].“谈道论乐和颂盛世”道教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5]孙晓辉.《玉音法事》收录道曲溯源考证[J].谈道论乐和颂盛世”道教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6]赵光强.宋代《玉音法事》曲线谱新论[J].交响,2014 (3).
[7]王皓月.《华夏赞》考略[J].中国道教,2014(2).
[8]刘晓静,马蕾.泰山道教科仪音乐研究[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3).
[9]蒋燮.论赣南道教节日祈祥法事仪式器乐的风格特征[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3).
[10]欧阳亮.恩施民间道教度职仪式音乐调查报告[J].艺术探索,2008(6).
[11]赵书峰.湖南新化民间道教仪式的音乐民族志考察与研究—以奉家镇报木村民间丧葬仪式音乐为例[J].黄钟,2010(2).
[12]匡传英.试析崂山道教科仪音乐的旋律特征[J].大舞台,2014(4).
[13]金平.信阳民间道教音乐的地域性特征—兼论其与信阳民歌、戏曲的关系[J].黄钟,2012(1).
[14]袁野璐.论“南岳韵”的地域性特征[C].“谈道论乐和颂盛世”道教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15]龚道远.浅谈湖北恩施民间道教仪式音乐中的分类观[J].“谈道论乐和颂盛世”道教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16]刘兴武.河北宁晋如意道音乐现状分析及保护对策研究[J].文学大视野,2012(3).
[17]许澄.沙河大杜村道教音乐及其历史传承状况探究[J].邢台学院学报,2012(27).
[18]甘绍成,朱江书.成都道教音乐现状调查[J].中华文化论坛,2013(1).
[19]许天鸣.洞头道教音乐现状调查[J].当代音乐,2017 (12).
[20]刘红.从“冷门”到“热点”—道教音乐的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J].世界宗教文化,2011(5).
[21]郭敬宇.道教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话朱润福先生[J].中国道教,2013(4).
[22]陈文安.道乐传承及现代启示[J].黄河之声,2014(3).
[23]張凤林.对道教音乐发展的意见和思考[J].中国道教,2015(6).
[24]吴树燕.龙虎山天师道音乐传承体系研究[J].音乐研究,2017(4).
[25]张君仁.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四个层次与两种途径[J].音乐研究,2006(2).
[26]胡琦.无锡道乐期待“复兴”[N].无锡日报,2008(6).
[27]冯晓婧.民族文化遗产化进程中的公共化、特色化与大众化—基于洞经音乐遗产化成功的启示[J].贵州民族研究,2017(8).
作者简介:徐铭睿(1994—),女,甘肃省平凉市,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