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也钢琴小品《五首素描》音乐手法分析

2019-06-11 16:46梁艺红
北方音乐 2019年5期
关键词:创作特色和声

【摘要】江文也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笔者通过对其钢琴小品《五首素描》音乐材料的分析,进而管窥出其创作手法,并就作曲家早期钢琴音乐的创作特色进行论述。

【关键词】江文也;《五首素描》;调式;和声;创作特色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江文也先生1910年6月11日生于台湾淡水,1914年全家搬至福建厦门,1923年前往日本求学,就读于日本长野上田中学,并利用课余时间学习音乐。1929年入东京武藏高等工业学校学电机,并到上野音乐学校学习声乐,1932年毕业后弃工学艺,专攻音乐,从师于日本著名作曲家山田耕筰。1934年4月作曲家创作钢琴版《台湾舞曲》,1936年管弦乐版被选送到柏林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艺术部比赛,获第十一届奥林匹克国际音乐比赛银奖。1938年4月,江文也接受音乐教育家柯政和的邀请,他放弃在日本已经逐渐成名的大好时机,毅然决定回国并受聘于北平师范大学任作曲教授。从此他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音乐创作和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但遗憾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反右运动”和“文革”期间,他倍受打击,后虽被平反,但身体状况不佳,1983年10月24日逝世于北京。

江文也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创作至70年代结束,在其3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共有130多部音乐作品[1],主要有:22部管弦乐曲、33部钢琴曲、6部舞剧音乐、3部歌剧、11部室内乐、14部合唱曲、24部独唱曲、12部宗教性音乐作品等。

《五首素描》是江文也先生1935年创作的,并在日本出版。现在的曲谱收录于由江文也之女江小韵编的《江文也钢琴作品集》之中,2005年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一、技法分析

(一)调式分析

“调式是由若干高低不同的乐音,围绕某一有稳定感的中心音,按照一定的音程关系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体系”。[2]在江文也的钢琴小品创作中,作曲家运用了多种调式,从而丰富了音乐作品的调式色彩。

1.五声调式的运用

在五声调式的运用中,作曲家主要运用了无半音的五声调式。所谓无半音的五声调式即“按照纯五度关系产生的五个音所构成的音阶,其调式音列的任何相邻两音无半音,如c、d、e、g、a或c、d、f、g、a、c等”[3]这种调式音阶在全世界的范围都有运用,在中国民间音乐中这种无半音的五声调式更是广泛应用,在日本的民谣中也有运用。江文也先生留学于日本,对日本的音乐有所研究,而中国音乐对他影响也很深刻,这也许是影响他创作的原因吧。在笔者分析的五首小品中,第二首《屋后的田野》中运用了a-c-d-e-g-a的五声音阶(见谱例1);在第五首《满帆》的第83-94小节运用了be-bg-ba-bb-bd-be音阶。

2.大小调的运用

这里的大小调式是指西方传统作曲技法中使用的西洋大小调式。如在《屋后的田野》的结尾处51-57小节(见谱例2),作曲家使用了a-b-c-d-e-f-#g-a的音阶,十分明显的可以看出是a和声小调;在《在小巷》的第9-16小节处,作曲家使用了c和声小调(c-d-be-f-g-ba-b-c)。

3.并置性綜合调式

所谓并置性综合调式是指“同主音不同调式在先后时间顺序上的综合,或在不同声部层上同时性的综合,这种综合调式内部的不同调式都保持着其可辨认的自身特征”。[4]在《屋后的田野》中,作曲家使用了横向上的调式并置,下图中的音阶排列为e-f-g-a-b-c-d-#d-e,但每个部分又可以分成不同的调式,即第1-3小节为e羽调式、第4-6小节为e都节调式、第6-8小节为e和声小调,作曲家将其综合运用起来,构成了新的调式——并置性综合调式。

谱例3  《屋后的田野》34-41小节

4.融合性综合调式

所谓融合性综合调式是指“同主音不同调式的音列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调式音列,这种综合调式已经很难将其使用的基础调式分开,但也可能仍然依稀地保留着某种调式的旋法特征”。[5]这种调式运用在《山田中的独脚稻草人》的第1-16小节,其音列构成为e-f-#f-g-a-b-c-#c-d-#d-e。如果单独从音阶构成上看,已经不能分辨出具体调性,但从各个音乐段落来看,既有弗里几亚调式的特点,又具有自然小调与和声小调的特点,作曲家将这些调式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得音乐获得更多的调式色彩。

(二)和弦材料

1.基本和弦的使用

基本和弦是指按照三度叠置而成,主要有正三和弦、副三和弦、七和弦、九和弦以及副属和弦等。如在《在小巷》的10-11小节,运用了F:Ⅰ-Ⅶ/Ⅴ-c:ⅰ;第18-22小节,运用了F:Ⅰ-Ⅴ/Ⅳ-ⅳ-ⅰ;在《山田中的独脚稻草人》中则大量使用正三和弦等。

2.五声性和弦的使用

五声性和弦是指以五声调式音阶的各音构成的和弦,这种和弦可能是纵向的直接叠制而成,也可能是横向的音程组合而成。如在谱例1中,作曲家使用了五声性和弦,其中1-4小节,上方声部的和弦音为g、a、d;下方声部的音为c、e音的交替,这五个音来自于a羽五声调式音阶,这里构成了纵向的五声性和弦。

3.复合性和弦的使用

复合和弦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和弦同时结合而成的和弦。这些同时结合的和弦具有相对独立的形态。复合和弦中所包含和弦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6]在《山田中的独脚稻草人》中,作曲家使用了复合和弦,如谱例4中的后两小节,下方声部使用了e小调的Ⅰ7和弦,上方声部使用了e小调的导七和弦,两个和弦先由分解音依次进入,最后形成柱式和弦结构。此外,在《满帆》的第88、92小节处,则使用了bG调的复合和弦,上方声部为Ⅰ,下方声部是Ⅴ,构成了属主结构的复合和弦。

谱例4  《山田中的独脚稻草人》第11-15小节

4.四五度叠置和弦

这类和弦在江文也的钢琴作品中使用较为频繁,在五首素描中十分常见,如在《屋后的田野》中的第1-16小节,使用了G、A、D音叠置的和弦与D、E、G音叠置的和弦;在《满帆》的第6-9小节(见谱例5)中上方使用了bE、bG、bA音叠置的和弦,下方声部使用了bC、bD、bF音叠置的和弦,在第17、18小节上方声部使用了E、G、A音叠置的和弦,下方声部使用了A、B、D音叠置的和弦。在这些和弦中,均可以看到和弦中的四度或五度叠置,这种手法的使用在音响上产生了新的色彩。

谱例5  《满帆》 第6-9小节

5.小二度音程的使用

江文也不仅在和弦素材的选择上以及音程的叠置上采用与众不同的手法,还使用小二度不协和音程来增加音乐的特殊效果。这种手法在《萤火之舞》中大量使用。如在下例的第2小节开始,上方声部由B、C两音构成了小二度,下方声部由E、F两音构成的小二度,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上下方声部的音相差一个纯五度,这便增加了小二度音程中的五声性效果,并且这几小节使用了XXX XXX XXXX XXXX 的节奏,使得音乐具有舞蹈的性质。

谱例6  《萤火之舞》第36-40小节

此外,江文也先生在这五首作品的曲式结构上,采用了比较自由的曲式结构。第一首《山田中的独脚稻草人》采用了再现单三部曲式;第二首《屋后的田野》采用了并列三部曲式;第三首《萤火之舞》则采用了并列四部曲式;第四首《在小巷》采用了自由的散体结构;第五首《满帆》采用了自由结构。这些相对自由的曲式节奏正是作曲家别具一格的创作手法之体现。

笔者通过对《五首素描》主要音乐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作曲家在创作手法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调式的使用上作曲家采用了多样化调式的手法,如五声性调式、大小调式、并置性综合调式、融合性综合调式等,这些调式的使用与传统的大小调相比,无疑是很丰富的,因而使得音乐获得调式上的色彩对比。

其次,在和声材料上,以传统的三度结构为主要和弦,同时运用五声性和弦,复合性和弦,四、五度结构的和弦,以及小二度和音等,这些多样化的和弦材料不仅丰富了音乐作品的内涵,同时也丰富了作品的音响效果。

最后,作曲家在调式选择、和弦材料的运用方面,充分反映出其对音响色彩以及有限不协和效果的追求。所谓有限不协和是指作曲家在创作中,采用了一些不协和的手法,如在本来协和的和弦中加入不协和音、在对不协和和弦的解决上没有解决到完全协和的和弦上,而是解决的相对协和的和弦上等;但是在总体音响上协和的因素占据了主要地位。因此,可以看出这些手法体现出一位中国作曲家在20世纪早期创作技法上的探索。

二、江文也早期钢琴音乐特点

江文也早期的钢琴音乐创作基本上是在日本东京完成的,主要钢琴作品有:《台湾舞曲》《白鹭的幻想》《小素描》《谭诗曲》《五首素描》、组曲《五月》《木偶戏》《三首舞曲》《断章小品》《第一钢琴协奏曲》。这一时期钢琴作品虽然在日本东京创作,但有别于日本作曲家,其作品中带有明显的“中国风格”。[7]

(一)东方音乐的特点

江文也创作的一些五声性的钢琴作品,既有无半音的五声性音阶,又有有半音的五聲性音阶,而无半音的五声性音阶在我国民族音乐中十分常见,即在中国的民族调式中没有含半音的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如在《台湾舞曲》中作曲家运用了这两种音阶,本文分析的《五首素描》中也有运用(文章调式分析中已作论述),这正说明了江文也的创作受到来自中日两国音乐的影响,具有东方音乐的特点。

(二)台湾音乐的印象

在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中,《台湾舞曲》和《白鹭的幻想》是直接采用台湾题材的。[8]在这两部作品中,江文也努力寻找台湾音乐的素材。而在《五首素描》中作曲家在音乐节奏的使用上体现出台湾高山族音乐节奏起伏性的特点。诚然,江文也4岁就已离开了出生地台湾,应该说他对台湾民间音乐的了解不是直观的、深刻的,因此他作品中的“台湾音调”更多是主观想象中的,有些是抽象的。苏夏教授在谈到这一问题时说:“他以纯真之心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把身居异国游子的世态炎凉之感受寄意于音乐,使他的音乐具人情深意重的特色。”[9]

(三)中西兼容的创作手法

江文也先生在创作中既运用西方传统作曲理论,又注重同民族音乐相结合。如在《五首素描》中可以看出作曲家运用三度叠置的和弦为主,并适当运用四五度叠置的和弦,这正是中西和声手法的结合;同时作曲家还运用西方20世纪作曲技法,努力创作适应时代的、适合我国听众的音乐作品。

《五首素描》的创作既运用西方传统作曲理论,又注重同民族音乐相结合,以纯真之心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把身居异国游子的世态炎凉感受寄意于音乐,极具人情深意重的特色。希望本文能够带给广大读者对这一作品的更深入了解,为演奏和研究这一作品提供一些有用的借鉴资料。

参考文献

[1]江小韵.江文也钢琴作品集(上、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全书·音乐舞蹈(第一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3]姜之国.探索者之路[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03.

[4]陈林.马勒《大地之歌》的和声特征[J].齐鲁艺苑, 2010(4):77-80.

[5]梁茂春.江文也的钢琴作品(上)——为1992年台北“江文也纪念研讨会”而写[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1993(1):30-33.

[6]苏夏.论江文也早期的音乐创作[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6(3):9-16.

作者简介:梁艺红(1975-),女,广东梅县人,现任教于梅州市嘉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钢琴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猜你喜欢
创作特色和声
浅析唢呐乐曲《欢庆》的三次变奏
许地山散文的创作特色分析
威尼斯水乡诗画——肖邦《升F大调船歌》的音乐语言分析
《风之谷》配乐作品中和声与画面的融合分析
浅析电子制作MIDI音乐
解析歌曲《大江之歌》的管弦乐配器
浅析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砺志典藏 逐梦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