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芳
一、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诵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是学生学习语言的第一基本功。鲁迅先生说:“诵习一字,当识音形义三:口诵耳闻其声,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然后“自文字到文章”,“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三识”“三美”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基本形式。诵读时将课文入于眼,看清字形、词语、句子,不添字,不掉字,是为了“目治”;出于口,流利顺畅,情词芬芳,是为了“口治”;入于耳,听来抑扬顿挫,声韵合拍,是为了“耳治”;记于心,依文赋情,心旌摇荡,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是为了“心治”;如此眼、口、耳、心并用,根据对文章的感觉和理解,错综地使用高低、强弱、缓急的语调,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折折传达出来,使耳与心谋。如我在指导学生诵读《听潮》时,引导他们用平稳、舒缓的语调读出大海的沉吟,感受那恬静、清丽、和平、愉悦的柔态美;用昂扬急速的语调读出大海的愤怒,感受那铺天盖地、排山倒海、万马奔腾的雄壮美。正是在这反复的朗诵中,学生的语感自然形成了,课文内容化为营养并不知不觉被学生吸收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潜滋暗长了,语言材料的积累由熟读而记忆也就实现了。如苏轼所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腹中积累了不少诗文的名句、名段,何愁语言能力不能提高?可现在的教读课文学生的朗读太少了,背诵太少了,难怪学生胸无点“墨”,头脑空空。
二、诵读有助于把握文章的篇章结构,品味文章的意蕴,体会文章的情趣
诵读不仅可以强化语感训练,同时也是理解课文的极佳途径。文字是文章内容的载体,有声语言也是内容的载体。诵读并不是对内容的简单复述,诵读时适当的停顿、读音的轻重、合适的速度、语调的抑扬和音色的处理,无不融洽了读者的体验、理解和情趣,而读者在声音的大小、快慢、抑扬顿挫中确切体会词句的意义及其前后的联系。可见,诵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读才能理解,而也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地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朗读,学生才能身心投入,进入作品的角色,“见其人,闻其声,临其境”,从而充分地感受典型的艺术形象和诗情画意的美好境界,领悟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真情实感,品尝到作品的结构美、层次美。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时,我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由于自身情感的投入,很快被带入了一个充满花香鸟语的世界。他们从诵读中品味到作者的真情,弄清作者的感情线索:盼春——绘春——赞春,在这条感情线索的牵引下,他们很快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联想到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动人景象,感受到春的活力,从而给自己带来了希望和力量。
在诗词教学中,诵读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诗词用语精工,但“言简而意无穷”,作者清丽浑厚之词风,深邃绵长的意境,高雅的志趣,只有多读才能提高感知能力,像“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像“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等等,这样具有音韵美和意境美的文字,没有诵读是很难体会到蕴藏其中的美感,正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使当时理解不了,说不定在未来的某一天,被什么东西悄然拨动心弦,突然领悟到诗歌的真正内涵,正如杨振宁所说:“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才逐渐体会到‘高处不胜寒和‘鸿飞那复计东西等句的真义”。
三、多诵读有助于语言材料的积累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也强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多诵读对写作确实是有帮助的。君不见,历年中考、高考中许多满分作文,它们往往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材料非常丰富,作者博古通今,旁征博引,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也有涉猎,因此,文章写得颇有大气。
现在有些学生朗读能力不强,口头表达能力差,这与忽视诵读训练密切有关,只有多读、多背,学生才会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揣摩到朗读速度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感情的变化,从而达到熟练、流利的程度,同时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有帮助。读和写是密不可分的,读是写的基础,中国语文的特点就是读,在读的过程中,通過各种感官把种种感性的、活生生的东西反映到头脑中,组成“内心视象”,然后运用语言文字把这种“内心视象”物化为内容丰富的作文,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形象生动,极富感染力。然而,要达到这种程度,就应多读,正如清代唐彪所云:“文章读得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我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我们常常看到学生作文辞不达意、行文捉襟见肘的现象,这主要是学生语言材料积累不多所致,而语言材料的积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在琅琅的读书声能读出情感,读出韵味。如教《岳阳楼记》时,我采用形式多样的诵读方式,如默读、自由诵读、全班齐读、分组竞读等,让学生多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分层背诵法”和“语言标志法”来背诵课文;在背诵时,我特别强调学生熟背第五段,因为这一段是课文的核心,作者“不以物喜,不与已悲”的豁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抱负在此段中得到了体现。通过读和背的结合,学生对这篇佳作的印象加深了,对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领会了,从中也得到了很大的启示。多读多背精彩的片断和名篇,大脑皮层内自然而然储蓄了大量的美词佳句和成篇佳作,日积月累,写作时就会运用自如。
近几年来,随着电化教学的发展,把多媒体教学和诵读教学结合起来的新尝试、新做法不断出现,它可以设置情景,渲染气氛,甚至可以跨越时空,赋予诵读更为深广的内涵。在以诵读教学为突破口的新课标教学改革中,不少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相信,随着教改的深入和科技的发展,诵读教学法这一朵教学艺术奇葩必将开得更鲜艳,更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