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学具,构建精彩数学课堂

2019-06-11 10:19沈菲
数学大世界·中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学具小学数学学生

沈菲

【摘 要】 数学素有“冰冷的美丽”之称,知识有着很强的抽象性、复杂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这为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掌握数学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学具,让学生发挥指尖智慧,在做中学,在学中思,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让数学课堂彰显魅力和精彩。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生;学具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也是帮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的有效手段,而运用学具就是促进学生手脑并用的途径之一,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无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忽略学具的使用,简单、强硬地将新知“填灌”给学生,很难达到期待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扭转这一局面,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引入学具操作,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化解学习的难点,加快新知内化的历程,让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一、运用学具,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难以持久地集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求知规律,有目的、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借助学具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将深奥的数学知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从而为学生的探究注入源动力,让学生的思维迸发智慧的火花。

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了一些带有包装纸的圆柱形包装盒。新课伊始,教师指着一个圆柱体包装盒说:“你们能指出这个圆柱体包装盒的侧面吗?你们知道它的平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吗?”前面一个问题非常简单,但后一个问题,学生出现了争执,有的学生猜想它的平面展开图是长方形,也有学生猜想它的平面展开图是正方形,还有学生猜想它的平面展开图是平行四边形……学生各执一词,谁都不能说服谁,那圆柱的平面展开图到底是什么形状呢?学生兴趣倍增,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包装盒和剪刀,任意剪一刀,然后展开包装纸,看是什么图形。学生立即投入到了动手操作中,不一会儿,学生发现,尽管都是剪一刀,但得到的圆柱侧面展开图也是不一样的。教师让学生派代表到讲台前演示剪的过程,学生发现,沿着圆柱的高剪开,可以得到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如果斜着剪一刀,得到的展开图是平行四边形,学生此时恍然大悟,为探索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述案例,教师针对教学的内容,引入学具操作活动,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的来龙去脉,为后续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得轻松,兴趣浓厚,效果奇佳。

二、运用学具,突破学习难点

数学中的很多知识抽象、难懂,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经常被知识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无法掌握其本质,经常出现思维短板,阻碍着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教师应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遵循学生的学习需求,运用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学生降低学习的坡度,更好地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强化学生的认知,正确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很多学生都存有认知上的误区,面积大的图形,它的周长肯定也大,这也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针对这样的错误认知,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活动:拿出1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有多少种不同的拼法?所拼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学生很是兴奋,立即投入到了动手操作中,很快学生发现可以拼成三种不同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但周长存在着较大的差别:①可以拼成长1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它的周长是16厘米;②可以拼成长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它的周长是12厘米;③可以拼成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它的周长是14厘米。在事实面前,让学生认识到了周长大,面积不一定大,面积相等,周长也不一定相等。

上述案例,教师并没有对学生的错误认知直接进行讲解,因为那样做,尽管当时有些效果,但治标不治本,因为学生未能理解,时间长了,还会反弹。教师巧妙引导学生操作学具,让学生在操作中灵动了思维,纠正了错误观点,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运用学具,完成知识建构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生于课堂,将学生置于课堂中央,主动地探索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教师应恰当地引导学生运用学具,让学生借助表象,自然地从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知,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敢于思考、乐于思考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在课堂探索环节,教师让学生拿出了梯形,学生借助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活动经验,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操作学具后,并不是宣告问题的结束,而是下一个探索活动的开始。教师让学生观察所拼平行四边形和原来的梯形有着怎样的联系,学生发现所拼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着这样的關系: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原来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它的高与梯形的高相等,它的面积等于两个梯形的面积之和。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生依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顺利地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b)h÷2。

上述案例,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学具,让学生经历拼一拼、看一看、比一比的数学活动,依据旧知,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提升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入学具,并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建立清晰、鲜明的表象,掌握知识的本质,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最大化课堂效益。

【参考文献】

[1]刘雅梅.利用学具学好数学[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5(01).

[2]章东海.小学数学学具应用分析与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9).

猜你喜欢
学具小学数学学生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