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艺
摘 要:本文从自然意象、名物意象、色彩意象、听觉类意象、嗅觉和味觉等角度进行分析唐代咏茶诗在意象选取上丰富多样的特点。这些意象群贴切传神地表现了茶的形态,表现出文人与茶相伴时清隽、闲适的心境,进而营造了一种平和宁静、自然淡泊的品茶意境。
关键词:唐代;咏茶诗;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献编号:1672-4437(2019)01-0073-04
唐代以来,饮茶之风渐渐兴盛,《封氏闻见记》一书中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1]对于诗人而言,茶尤其受到他们的青睐。无论是闲暇消遣,还是朋友往来,饮茶已经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在诗歌创作中,他们或以茶助诗,或以茶入诗,将茶与创作紧密结合,创作了大量的咏茶诗。笔者在全唐诗库中以“茶”“茗”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内容涉及茶的诗作有598首,其中仅是诗歌题目包含“茶”或“茗”的诗作就有107首。在对这598首诗作进行阅读比较后,发现这些诗作可以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类是狭义的咏茶诗,即以茶为主题、专门写茶的;第二类是广义的咏茶诗,即不以茶为主题,但附带提及茶的诗。
这些咏茶诗不论在内容上还是艺术特色上都有独特的魅力,在内容上有咏名茶、咏造茶、咏煮茶、咏饮茶、咏茶具、咏茶园等,于体裁上则有古体诗、近体诗、联句诗、宝塔诗等。而在意象选取上,咏茶诗更是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咏茶诗独特的意境。
一、自然意象的选取具有清幽闲雅、静谧平和的特点
文人们注重饮茶的环境,喜欢相邀于野外山林中品茗吟诗,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更加契合饮茶的心境。因此,“山”“泉”“竹”“月”等自然景物常常见于咏茶诗中。灵一的《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云:“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2]9214诗人与友人在野外对饮,听着山野泉水流淌在山林中,看着袅袅炊烟在白云间飘荡,坐在深爱的山中品饮香茶,久久不肯归去。钱起《與赵莒茶宴》云:“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2]2680诗人与友人赵莒在竹林中对饮,看着日影,听着蝉声,共品紫笋茶,十分惬意。他的《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写到:“到此机事遣,自嫌尘网迷。因知万法幻,尽与浮云齐。疏竹映高枕,空花随杖藜。香飘诸天外,日隐双林西。”[2]1529在日影西下时品茶玄谈,有“浮云”“疏竹”“空花”等静谧的景物相伴,衬托出幽远空丽的境界。
其中,出现“山”这个意象就有27处,这也与茶的生长环境有关。《茶经》记载茶多生长于“阳崖阴林”[3]7,许多诗句描写了茶山的环境以及山中的采茶活动,如“芳新生石际,幽嫩在山阴”[2]5688、“自云凌烟露,采掇春山芽”、“孕灵资雨露,钟秀自山川”[2]8680、“静得尘埃外,茶芳小华山” [2]6366、“蜀山饶芳丛”[2]4280、“露采北山芽”[2] 9308等。“泉”这个意象出现了18处,如“新泉气味良”[2] 7190、“晚铛宜煮北山泉”[2] 8232、“虎跑泉畔思迟迟”[2] 8714、“碾和松粉煮春泉”[2] 9635等,诗人们喜爱用泉水煮茶,泉水的清澈、清泠与茶的清香相得益彰。另外,描写“月”意象的有“今宵更有湘江月”[2]9525、“倒悬清溪月”[2]1823、“功剜明月染春水”[2]8255等,描写“云”意象的有“野泉烟火白云间”[2]9214、“数片远云度”[2] 1378、“岸帻看云卷”[2]2623等,描写“松”“竹”意象的有“山月当人松影直”[2]6769、“竹下忘言对紫茶”[2]2680、“中山竹叶醅初发”[2]8255等。另外,茶烟也是茶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如“旋旋续新烟”[2]2952、“蒸烟俯石濑”[2]3941、“饽恐生烟翠”[2]7106、“玉尘煎出照烟霞”[2]10066等,茶烟袅袅上升,虚无缥缈,使人感到宁静平和。高山、泉水、明月、白云、青松、翠竹等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清幽闲雅的意境。
二、名物意象的选取贴切传神、生动而形象
从名物意象来看,咏茶诗中用了丰富独特的词来描绘茶的形态。如描绘茶叶时,齐己的《闻道林诸友尝茶因有寄》用“枪旗冉冉绿丛园”[2]9635中的“枪旗”代指芽尖细如枪、叶展开如旗的茶叶,吕岩的《大云寺茶诗》用“兔毛瓯浅香云白”[2]9762中的“兔毛”代指嫩叶上有白毫的茶叶。李白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更是发挥奇特想象,把中孚禅师送给他的茶饼比作“仙人掌”,皮日休的《茶中杂咏·茶焙》写到“初能燥金饼,渐见干琼液”[2]7106,李郢的《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诗云“金饼拍成和雨露”[2]10066,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云:“手阅月团三百片”[2]4392,这几句诗用“金饼”和“月团”来形容茶饼。写碾茶和煎茶的过程,好几处用“尘”来比喻碾后的茶叶细末,如“满火芳香碾曲尘”[2]6667和“末下刀圭搅曲尘”[2]4909中的“曲尘”,“玉郎为碾瑟瑟尘”[2]6914和“看煎瑟瑟尘”[2]4971中的“瑟瑟尘”,同样形容碾后的茶叶形态的还有“松粉”“碧粉”“黄金粉”等。
形容煎茶时沸腾的水泡经常用“眼”来比喻,水刚沸时水泡较小,称之为“蟹眼”,吕岩《大云寺茶诗》中“虾眼汤翻细浪俱”[2]9762一句的“虾眼”即指“蟹眼”。之后出现的水泡稍大,就叫“鱼眼”,皮日休《茶中杂咏·煮茶》云:“时有蟹目溅,乍见鱼鳞起”[2]7106,描述的就是水初沸时水泡由小变大的过程。而描写煎茶时茶汤呈现的浮沫的形状,多用“云”和“花”来比喻,皎然的《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云:“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2]9308写的是投茶的过程。搅动的过程中茶汤会出现浮沫,这些浮沫是茶汤的精华,饮茶的时候,把浮沫均匀地分配到各个碗中,就如同水中之花一样,成为诗人赞叹不已的景象。正如《茶经》所记载,这些浮沫“如枣花飘飘然于环池之上”,“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3]37。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2]4011《尝茶》中亦赞美道:“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2]4141除此之外还有“绿云”“碧云”“香云”“花乳”“白花”“麴尘花”“轻花”“枣花”等词汇。诗人们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贴切传神地描绘出茶在各种状态下的形态,使人读来生动而形象。
三、色彩意象的选取有主次、冷暖之分
从色彩意象来看,咏茶诗中描写茶所用的色彩多为“绿”“紫”“黄”和“白”。 当然,这些颜色词的选择使用与茶的物色类别具体相关。“绿”和“紫”通常形容茶叶的颜色。用“绿”这种色彩的最多,一共有14处,如“丛老卷绿叶”[2]1823、“云根才翦绿”[2]4280、“绿芽十片火前春”[2]4909、 “枪旗冉冉绿丛园”[2]9635等,皮日休的《茶中杂咏·茶灶》则用“青琼”和“绿髓”来形容茶叶蒸熟后的色泽鲜绿:“青琼蒸后凝,绿髓炊来光。”[2]7106用“紫”这种色彩的也有不少,如“牙香紫璧裁”[2]6015、“开时送紫茗”[2]7105、“含露紫英肥”[2]5486等。《茶经》记载茶叶“紫者上,绿者次”[3]7,上等茶叶多呈紫色,绿色茶叶则不如紫色,张文规的《湖州贡焙新茶》云:“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2]4147“吴兴紫笋”指的就是长兴顾渚山的紫笋贡茶,从此诗句中可以感受到宫廷中对紫笋贡茶的到来而欢欣喜悦的气氛。钱起的《与赵莒茶宴》云:“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2]2680诗人与友人在竹林举行茶宴,以茶代酒,聚首畅谈,并一致认为紫笋茶的味道比流霞仙酒还要好。黄色既用于形容茶叶,也用于形容茶汤。如“开缄数片浅含黄”[2]7805,用“浅含黄”形容“小江园”这种名茶的色泽,“嫩绿微黄碧涧春”[2]5731用“嫩绿微黄”形容碧涧春的品质特点。而茶汤若呈浅黄色则味道极香,“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2]4664说的是烹茶先要在铫中煎成“黄蕊色”,而后盛在碗中浮饽沫。白色一般形容茶渣煮沸时出现的浮沫:“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3]38。描写“白”色的诗句有“白云满碗花徘徊” [2]4011、“白花浮光凝碗面”[2]4392等。
咏茶诗中茶具的描写也富有色彩。如“碾雕白玉,罗织红纱,”[2]4664指出烹茶时先要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叶碾碎,再用红纱制成的茶罗把茶筛分。白居易的《睡后茶兴忆杨同州》云:“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2]5149其中,“白”和“红”都是对烹茶器具色彩的描绘。陆龟蒙的《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瓯》有诗云:“岂如珪璧姿,又有烟岚色。”[2]7191描绘了越窑茶瓯釉色青、质似玉的特征。《茶经》记载茶瓯以越州产的青色瓷器最佳:“瓯,越州上。”[3]29又认为“越瓷青而茶色绿”[3]29,用青色瓷来盛放绿色的茶汤,青与绿互相衬托,更能增进茶汤的色泽。
茶叶之绿使人感到自然、平和、富有沉静之美;茶叶之紫给人带来淡雅、尊贵之感;茶沫之白有纯净、洁白之美;茶汤之黄平添了几分鲜亮和柔丽,茶具的点缀衬托又使色彩更加饱满。这样,咏茶诗中的色彩既有主次之分,又有冷暖之分,共同调和出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咏茶诗中恬淡静怡、清幽雅致的意境。
四、听觉类意象生动美妙、清新优美
咏茶诗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丰富立体的视觉画面,在听觉上还带来清新优美之感。首先,诗中描绘的煎茶过程就頗具音律美,有“碾声”“松雨声”“潺湲声”等。碾茶是煎茶其中的一道工序,茶烤好之后等它冷却,然后碾成细末,再筛出上等的茶末来煮。齐己的《尝茶》中“松窗铁碾声”[2]9525和《谢?湖茶》中“碾声通一室” [2]9547都从听觉的角度表达了碾茶的感悟。而“松雨声”则经常是形容煮茶时水沸的声音,如 “松雨声来乳花熟”[2]6914、“骤雨松声入鼎来”[2]4011、“声疑松带雨” [2]7106等。皮日休的《茶中杂咏·茶鼎》在介绍茶鼎的作用、形态时,也加入声音描绘使茶鼎的形态更为生动:“龙舒有良匠,铸此佳样成。立作菌蠢势,煎为潺湲声。”[2]7106诗人们除了在煮茶过程中发现优美的音律之外,在饮茶过程中也欣赏到了各种美妙的声音。如他们在野外山林中饮茶时,就经常边饮茶边欣赏来自自然界的声音。钱起的《与赵莒茶宴》中描写诗人与友人赵莒在竹林中对饮,“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2]2680边饮茶边听着蝉声片片,与自然融为一体,十分惬意。灵一的《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描写诗人与友人在野外对饮,听着山野泉水潺湲,久久不忍归去:“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2]9214许多文人喜欢来往禅庙之中,借茶悟道,暂解烦忧。诗人李中的《寄庐山白大师》写到了寺庙中的饮茶活动:“一秋同看月,无夜不论诗。泉美茶香异,堂深磐韵迟。”[2]8589诗人和僧人饮茶、谈诗、论道时,听到庙堂深处传出悠长悦耳的敲磬声,增添了茶禅一味的乐趣,使诗人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五、从嗅觉和味觉角度看,多突出茶之“香”
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诗·茶》以茶为主题,前两句便写到茶的香味:“茶,茶。香叶,嫩芽。”[2]4664咏茶诗从嗅觉角度写到茶的最大特点就是“香”。齐己的《咏茶十二韵》云:“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2]9588打开茶叶的封套,室内便充满了茶香。姚合的《寄杨工部闻毗陵舍弟自罨溪入茶山》描绘了茶山的景色,其中有诗句写到茶的清香:“色是春光染,香惊日气侵。”[2]5688薛能的《谢刘相寄天柱茶》赞美安徽天柱山茶的香气如兰,胜过仙桃和仙药:“偷嫌曼倩桃无味,捣觉嫦娥药不香。”[2]6559不仅如此,咏茶诗描绘的茶叶之“香”还遍布制茶、煮茶、饮茶各个过程。
比如写制茶,其中蒸茶、炒茶、焙茶等工序都充满了“茶香”。如陆龟蒙的《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灶》云:“奇香袭春桂,嫩色凌秋菊。”[2]7190满甑的茶蒸熟后便呈现出嫩绿色,散发出的茶香更胜于花香。皮日休的《茶中杂咏·茶灶》云:“水煮石发气,薪然杉脂香。”[2]7106写到蒸茶时散发出的阵阵松木香。李郢的《茶山贡焙歌》细致地描绘了茶农制贡茶的情形,其中“蒸之馥之香胜梅”[2]6903写蒸茶的香味远胜梅花香。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云:“斯须炒成满室香”[2]4011,写茶采摘后即刻进行烘炒,炒茶时茶香满室。白居易《题施山人野居》云:“夜火焙茶香”[2]4853,写的是焙茶过程的茶香。武元衡的《津梁寺采新茶与幕中诸公遍赏芳香尤异因题四韵兼呈陆郎中》云:“阴窦藏烟湿,单衣染焙香。”[2]3551在焙茶过程中茶香飘逸,连衣服都染上了这种香气。有些诗句写到碾茶过程的茶香,碾茶是煮茶的工序之一,煮茶之前要先将茶碾成细末。徐铉的《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云:“碾后香弥远”[2]8680,李群玉的《答友人寄新茗》云:“满火芳香碾曲尘”[2]6667,都写到了碾茶过程中茶散发的芳香。
饮茶过程中,诗人们从鼻感和口感上感受到的茶香更为浓烈,如《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有诗云:“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2]8973皎然的《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也有诗云:“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2]9294写的是诗人与友人对饮时感受到茶的芳香。皮日休的《茶中杂咏·茶瓯》云:“枣花势旋眼,蘋沫香沾齿”。[2]7106牙齿碰到茶汤上的饽沫,就感受到了茶的香味。茶之香能使人消除昏沉困倦,振奋精神。如齐己《尝茶》中的“味击诗魔乱,香搜睡思轻”,写茶浓烈的香味催生了赋诗的精神,赶跑了浓浓的睡意。郑谷的《峡中尝茶》云:“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2]7805酒醉之后饮一瓯茶,更知茶味的清香。刘禹锡在西山喝下一位僧人煎的茶后感到清香彻骨,烦恼洗尽:“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2]4011温庭筠的《西陵道士茶歌》描述了夜晚道士手执白扇,边饮茶边读《黄庭经》的场景:“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12]6769茶香绕齿,感觉心灵更加接近仙境。
咏茶诗还有许多其他的意象。如从季节角度多写“春”,如“春日”“春风”“春山”“春水”“春园”“春醒”等;从“轻重”的角度多突出“轻”,如“轻瓯”“轻花”“轻泛绿”“薄烟轻处”等;从“远近”的角度多突出“远”,如“远远上层崖”[2]2800、“幽期山寺远”[2]2182、“燎岩野花远”[2]6015等;从“喧静”的角度多强调“静”,如“静得尘埃外”[2]6366、“以兹委曲静”[2]5352等。
咏茶诗从各个角度营造了丰富多彩的意象群,贴切传神地表现了茶的形态,呈现出茶的远、静、轻、香等特点,表现出文人与茶相伴时清隽、闲适的心境,进而营造了一种平和宁静、自然淡泊的品茶意境。
参考文献:
[1]封演.封氏闻见记校注[M].赵贞信,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52.
[2]彭定求,等.全唐诗[Z].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
[3]陆羽.茶经译注[M]. 宋一明,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