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厚梅
从古至今,人们总是把字典中最富有奉献精神的词汇给予教师,诸如园丁、红烛、春蚕等等,无不表明了人们对教师这个职业深刻的理解、高度的评价和崇高的敬意。而与之相伴的就是对身为教师应该具备的品质的高要求。习近平同志曾说,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我想,这个特质讲的就是师德。
何谓师德?师德就是教育者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师有德方能教好书、育好人;师无德或许能教好书却育不好人,误人子弟。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的重要一环。如果说学校是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主阵地,那么教师就是“指挥官”和“引路人”。教师所表现出的品德、人格、情操、责任感等,对未成年的学生影响很大。我认为,以教好书、育好人为目的的师德,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职业要有爱的奉献。古人云:“师如父母”,这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爱师的传统美德,更重要的一点,也体现了老师“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小学教师斯霞提出的“母爱教育”轰动全国,与今天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异曲同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表现在毫无保留地奉献出自己的精力、热情、才能和知识上。教师应抓住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志向,精心培育,使学生在知识和品德方面取得最好的结果。热爱学生的教师,工作时是幸福的,而缺乏这种爱的教师,每天都面临着苦恼。
二、教育管理要师生常“换位”。教师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常从学生角度去分析问题。最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亦师亦友,互相尊重,相互理解。今天的学生个性突出,对他们的管理方式应该更讲民主,以沟通取代指令,用引导取代强制。另外,在某些方面学生懂得可能比老师多,这在信息时代已不再是新鲜事。那么,过去一本讲义讲到老的悠闲日子,显然不合时宜。
如今的校园里,常常出现一些“没大没小”的情景:老师将学生请上讲台,由学生来讲课;课堂上学生可以坐着回答老师的问题,甚至随时提出不同于老师的意见;这些看似有悖于传统教育伦理的行为,却赢得了社会、家长、学生的信任和支持,也对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
三、为人师表要经得起诱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少数教师的价值取向和思想道德出现滑坡。有的崇拜金钱,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有偿家教上;有的思想颓废,抵制不住酒绿灯红的诱惑等。
因此,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十分必要。时代的洪流中,我们要经受得住考验、抵得住诱惑、耐得住清贫。“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唯有如此,才能无愧于“人民教師”这个光荣称号,无愧于社会和人民的信任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