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专业大学生设计与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9-06-11 07:07朱云
工业设计 2019年3期
关键词:设计专业创业能力影响因素

朱云

摘要:设计专业大学生设计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动态有机系统,从核心影响因素来看,其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培养模式、社会合作、软硬件支撑及创新创业文化等。新时代背景下,只有通过理清设计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能力培养方法及体系,才能真正将设计教育与创业教育融为一体,进而最终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设计能力;创业能力;设计专业;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3-0042-02

2015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明确指出中国必须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道路,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我国经济的提质增效和战略升级。这意味着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模式”,已经成为中国的一种新常态。延伸到教育领域,则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专业能力好,而且还要创业能力强,特别是对以创新创造为目标的设计教育而言则更是如此。设计能力是将设计想法转化为完善的设计产品或设计服务的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设计思维的整合、设计概念的提出、设计方案的表达以及设计作品或服务的实施等一系列过程。设计能力是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地区设计产业繁荣的关键因素,更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创业能力是确保创业成功的各项能力总称,它包括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交往协调能力和自我激励能力等[1]。创业能力是开启个人未来发展的金钥匙,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驱动国家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将创业能力培养与设计能力培养相互融合是提高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手段,也是响应国家“双创”号召的必然举措。从人才成长角度来看,设计专业大学生的设计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动态有机的系统。它不仅包括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培养模式,也包括社会合作、软硬件支撑以及创新创业文化等[2]。本文将通过对设计能力和创业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进而探寻促进其培养的相关策略与方法。

1 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

大学生能力的培养首先得益于各类课程的作用。课程是影响学生知识、能力的首要因素,也是学生获得养分的核心渠道。科学合理的课程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培养效果。从现实情况来看,设计专业大学生的课程可谓琳琅满目,从理论知识、专业实践到设计创新、职业规划,几乎无所不包。同时对于学生的成长,绝大多数高校也都采取专业必修和个人选修相结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方针,而这些选修课程、通识课程也都囊括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经过近年来的实践,从整体成效来看,设计专业学生获得的设计能力、创业能力与高校预期还是具有较大的差距,学生的设计能力、创业能力并没有显著提高。因而,从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来看,高校有必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第一,明确学生的成长目标,注重学生的差异性。虽然当前创业教育如火如茶,但并不是每个设计专业的学生都愿意在将来进行创业,近七成的学生还将以雇员的形式直接就业。“大水漫灌”或“强扭”的创业课程,有时并不一定能起到正面的推动效果。因而,设计专业负责人在课程设置卜必须紧扣设计能力和创业素质这一中心,诵讨话当设置创业教育课程,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而对于有强烈创业兴趣的学生,则可以选修高级别的创业课程,从创业技能的角度培养其创业能力。因此,模块化、层次性的课程就显得尤为必要。无论设计类课程,还是创业类课程均要模块化、层次化处理,通过建立课程之间的递进关系及设计能力和创业能力这一“正副框架”,进而满足学生的专业性和普适性需求。除此之外,在课程中,还要强化设计课程与创业课程的融合,通过将专业与创业的结合,完成设计专业学生的创业思维、创业意识的蜕变。第二,重视应用导向,突出实践教学主体。设计专业是介于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学科,交叉性、应用性非常突出。无论是哪个设计专业,无不以应用性教学为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包括创业教育),均应采取“在做中学”的原则,通过借助大量的实践案例、实践课程、实践环节,进而将设计与创业能力同教学有机结合。同时在课程开设比例上,也应着力提高实践课程的比重,通过大量的多维的实践训练,进而推动设计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第三,跨学科组合,教研相长。设计能力和创业能力,二者在创新创造方面具有很强的共同性。在设计专业中,要想找一个既懂设计又懂创业的教师虽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借助跨学科组合,则易于化解。如一门设计课程,可以由设计专业课程教师为主,以创业导师为辅,通过具体案例或实践项目,进而讲透设计专业的创业思路或做法。同时在学生中,也可以进行跨学科组合,利用项目式、工作坊式教学,促进知识的跨学科流动。而适当的研究式教学,也明显有助于设计专业学生创业技能和探索能力的获取。教师将科研项目融入教学之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而且也有助于教师总结发现新的创新创业方法,进而推动教学相长。

2 师资力量与社会合作

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师资是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讲,师资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优劣。因此,对于设计专业而言也不例外。设计专业大学生设计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专业的设计类教师,而且也需要专业的创业类教师,特别是在各自行业内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教师。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虽然设计类教师较能满足日常教学需要,但创业类教师却亦然存在一定的缺口。一些高校,其创业类教师主要还是由学工队伍或商学院教师来担任,因而在教学质量上还是有些差强人意。为扭转这些现象,高校可以借助其他手段弥补师资的短板。第一,教师队伍专兼结合,以专为主。高校由于受教师岗位数及财政政策等影响,要想所有课程都具有专业的教学人员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而适当的专兼结合有利于教學质量的保障。借助雇佣制的形式,聘请行业精英定期到学校进行授课,如成功的企业家,使其独立承担某些课程,进而形成良性局面。第二,适当开发嵌入式课程。嵌入式课程是将社会实践案例或社会专业人员嵌入到课程教学之中,以提高教学质量。在师资队伍上,则可以将校内、校外教师进行组合,通过互补的形式,完成一些实践或特定课程的专业教学。第三,注重校友资源的维护与挖掘。校友资源是学校的财富,大力发挥校友资源作用,可以拉近学校与校友的距离,也容易建立良好的教育宣传作用,并在学生培养、聘用上搭建先天优势。聘用校友担任高校兼职教师,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而且也有助于稳定学生、学校、校友之间的良性关系。第四,鼓励设计类和创业类教师从事创业活动,反喃创业教学。实践是检验理论的首要环节,也是知识的最好来源。通过一定的制度机制,鼓励教师从事创业活动,不仅可以避免照本宣科,而且还能增强课堂教学时效性,使学生藉由教师获得良好的创业思考和经验。

而从教育生态角度来看,设计专业大学生设计和创业能力的形成,不是孤立的由高校独家完成,而是由政府、企业及相关机构共同合作培养的结果。在这个合作体系中,高校占有主导地位,但政府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同样具有协助之责。特别是在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政府通过政策的导向,资金的扶持等,借助高校或教师的载体,进而将学生纳入到合作体系中来,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而对企业,应着眼于未来,着眼于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借助项目、资金、师资或产学研等,加速学生向应用型转变,向创业领域延伸。

3 软硬件支撑和创新创业文化

高校人才的培养除了一些硬性的支撑要素外,软性的条件同样不可或缺。在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空间场所、政策制度、创新创业平台,而且还应形成一定的创新创业氛围。空间场所是人才汇集和交流的容器,也是思想和创意碰撞的催化载体。良好的空间场所,不仅能容纳众多创新创业人员,而且还会吸引更多的有志人员参与其中。开放、综合并能够快速转化设计创意的空间场所是有必要的,它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灵感,而且也有助于检验学生创新设计点子。如设立各类各种工作室,并将这些工作室聚集起来,提供良好的公共协作与讨论空间,那么将很容易营造高校的创新创业氛围。创新创业平台则是围绕设计专业的属性特色,将各方资源纳入一个平台或体系之中,包括前述的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同类专业等,也包括培养设计专业学生设计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各方人、物、财等资源。高校设计专业的创新创业平台,更多的是介于社会独立实体和高校创业管理职能之间的过渡载体,通过“扶人上马,再送一程”的策略,进而减少设计专业学生的后顾之忧。因而,从本质上讲,其不仅要能孵化创新创业项目,而且也能对接外部项目,同时还要为平台内的创新创业团队提供财税、法律、工商、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服务或指导。政策机制是促进和激发设计专业学生持续创新创业的保障。针对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流程和需求,高校应制定和形成明确而具体的制度方案,包括高校、教师、学生、合作企业及合作单位等,它们在学生培养过程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有什么权利,在培养和协作过程中应怎样做,如此种种,均应做出相应的规定,以备各方遵照执行,并推动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而创新创业文化,则是刺激和引导学生加入创新创业行动的诱导剂。在高校中,持续、规律、影响力的创新创业活动有助于在学生群体中形成号召力。如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定期举办创新创业论坛,打造开放、综合的创客空间以及举办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创新创业大赛等,这些活动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形成氛围,进而吸引真正热爱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当然,创新创业文化的形成,离不开高校、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只有将创新创业活动真正落实到实处,带来良好实际效益,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吸引和刺激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

4 结语

设计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不仅承担着大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义务,而且也担负着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责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必须紧扣课程体系、师资结构、培养模式、社会合作、软硬件支撑以及创新创业文化等核心要素,通过理清设计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理清其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體系,进而真正将设计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一体,并最终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川生.美国加州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研究及启示[J].学校党廷与思想教育,2016(23).

[2]包水梅,杨冬.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J].高教探索,2016(11):62-70.

[3]孙墨青.望造全人:论大学艺术教育的任性责任[J].工业设计,2019(02):28.

猜你喜欢
设计专业创业能力影响因素
高职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研究
高职设计色彩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探究
“发现式教学”在设计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TRIZ理论的女大学生创业能力与精神培养研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独立学院经管专业创业实训课程体系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