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生自治教育”的实践意义与实施策略

2019-06-11 07:27周辉
华人时刊·校长 2019年2期
关键词:实践意义实施策略新时代

周辉

【摘 要】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学生自治教育”,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的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新时代、新时期的“学生自治教育”具有时代的特色。本文从学生自治教育的实践意义以及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实践不断丰富“学生自治”的内涵,实施策略也随之发生变化。

【关键词】新时代 自治教育 实践意义 实施策略

学生自治教育,换言之,就是教育学生自治。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学生自治教育的当推二十世纪初期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针对当时学校教育中无序的教育状态,从学校的办学目标、学生的心理特点、教育的客观规律出发,标新立异地提出“学生自治”这个严肃的课题。他认为,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从学校这头来说,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这是从教与学的角度,提出了学生自治的意义与方法。“自己管理自己”,管理什么?管理的是生活、学习以及未来的发展。“自己管理自己”,不是天然所成,而是凭借教师的教育智慧,营造氛围,巧设架梯,即“预备种种机会”。从辩证法的原理考量,事物变化的根本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育;从教育规律来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向作用决定着学生成长的轨迹;从社会的需求来思考,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兴衰。可见,“自己管理自己”不只是管束自己,而是发展自我;不只是关乎自身,而且关乎民族的命运。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学生自治”,旨在培养学生独立自理的习惯、自强自立的独立人格、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教育领域虽几经变革,但倡导学生自治仍具有无限生命力。特别是进入新时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更高,公众对人才培养的期盼更强,“学生自治”的内涵也就更为丰富。

一、学生自治教育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扉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生自治教育”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其主要原因是:(1)相对来说,小学生年龄偏低,可塑性强;(2)从认知规律来看,从低级到高级,从不自觉到自觉,需要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3)从儿童的心理特点来看,只要是他们能做的事,就不喜欢别人多加管束,他们渴望的是自理、自立,总是希望得到老师或同学的赞赏。但由于家庭环境、家长素养、个性天赋的差异,因此,在启蒙教育阶段,教师要根据儿童生理特点与心理特点,积极引导学生自己的事自己做,集体的事大家做,他人的事选择做。学生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会形成独立自理的能力。这里必须指出,学生自治,不是学生自由行动,而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则,用规则来约束自己。这个规则,既要符合伦理道德标准,又要切合学生的意愿。对此,陶行知认为,学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动,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学校宣布独立,乃是练习自治的道理。这里强调了“共同治理”“大家立法守法”“练习自治”三个关键点。“共同治理”,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或者说团队协作精神。“学生自治”置身于集体之中,受到他人的监督,又得到他人的帮助;“大家立法守法”,讲的是立法要大家立,规矩要大家守;“练习自治”,是讲学生自治有一个学习和训练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可见,“学生自治教育”有利于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扉,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

2.有利于促进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转化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犹如一条绳索,始终缠绕着师生的手脚。因而,导致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不能得到协调发展,甚至错失了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机。学生只会跟着教师亦步亦趋,学习缺少主动精神,思维缺乏沉稳与灵动,生活缺少自理与自主。显然,这种教育状况与新时代的要求格格不入。新时代需要的是知识与能力二者得兼的人才。这种人才应该具有如下品质:(1)具有主动的进取精神,不满足于现状;(2)具有竞争心理,不甘落后;(3)具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策略;(4)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善于吸取他人的经验,乐于帮助他人,共同进步。而这些品质是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其精神支柱是自理、自立、自强。

其实,早在二十世纪初期,陶行知先生就谆谆告诫我们:“从学习的原则看起来,事怎么做,就须怎样学。譬如游泳要在水里游,学游泳就须在水里学。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做游泳的动作,纵然学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时候,还要沉下去的。”可见,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不等于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从知识到能力,这里有一个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过程。可见,实践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催化剂”。

经验表明: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是能力培养的关键。主要表现在:(1)具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听“学问”,而是做“学问”;(2)具有质疑与反思的思维习惯,就是平时所说的“学贵有疑”的道理;(3)具有克服困难的顽强的意志,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策略。只有如此,才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进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转化。可见,重视学生自治教育,就是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重视学生能力的发挥。

3.有利于创设新的学习情景

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新时代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那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个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是在学习他人经验基础上的创新;是在一定目标引导下的创新。而创新的素质的形成有赖于个体积极性的发挥,有赖于集体的智慧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学生只有具備了自强自立的独立人格,具备了厚实的知识基础,才能绽放出创新的花朵。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类的进步和文明成果由于网络的开放和共享,更加容易地被传播和使用。因而,网络时代给教育带来了生机。信息技术改变着人类文化的传播方式。多媒体读物的出现,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为学生创设了新的学习情境。这对于具有自治能力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

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一文中如是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他的这段话耐人寻味:阅读,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承,又要重视知识的发展;既要重视实践的价值,又要重视创新的引领。一百多年以来,历代教育界的人士正是沿着这条轨迹在苦苦求索,然而,成效甚微。究其原因,是学生自治能力不尽如人意。虽然如今各类课外读物展现出人类知识的精华,但由于学生内驱力较差。课外阅读形同虚设,这是一种浪费,也是一种悲哀。

可见,学生自治能力的培养关乎新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关乎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生自治”,倡导的是学生“自学”,彰显的是学生“自强”。陶行知曾經将学生自治喻为“人生的美术”。他说:“因为自治是人类的美术,凡美术都有使人欣赏爱慕的能力;那不能使人欣赏的、爱慕的,便不是真美术,也就不是真的学生自治。”事实说明,“真的学生自治”是潜能的开发,经验的激活,独立性的彰显。它既有令人欣赏的价值,又有值得爱慕的靓丽。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自治,是在共同自治基础上的自治。陶行知从国民的素质出发,认为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是要他们有共同自治的能力。这样看来,“共同自治”,就是将个人置于集体规则之中的自治。因此,个人要对集体负责,集体要为个人着想。个人与集体存在着一种影响和被影响、约束和被约束的关系。可见,“共同自治”体现的是同学间的互相促进、共同合作。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学生自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意识具体表现在:(1)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2)在学习过程中,个人要注意与他人沟通,形成合作的张力;(3)在各种竞赛活动中,既要表现出一种竞争意识,又要表现出团队合作精神,形成团队的合力;(4)在面对同学间的矛盾与纠纷中,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与人为善,发挥集体的正能量。

从教育的现状来看,目前学生自我意识较强,但合作意识淡薄。他们不懂得或不善于将个人的发展置于集体的智慧之中。事实上,合作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各有长,合作可以集思广益,可以取长补短,可以优势互补。倡导学生“共同自治”,就是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从时代的发展来看,新时代呼唤具有高素质的国民。这种高素质的国民,既要有厚实的知识基础,又要有创新精神;既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又要有报效祖国的责任心。无论是知识学习,还是创新发展;无论是事业追求,还是责任但当,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如今的在校学生就是未来之国民。所以,重视学生“共同自治”教育,也是一种时代的需要。

5.有利于学生伦理道德之修养

陶行知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修身伦理一类学问,最应注意的,在乎实行;但是现今学校中所通行的修身伦理,很少实行的机会;即或有之,亦不过练习仪式而已。所以嘴里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行所为却不能合乎道德的标准,无形无影当中,把道德与行为分而为二。若想除去这种弊端,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的行为不可。”这里,即指出了道德教育中的弊端,又指出了解决弊端的出路。陶行知讲这番话是在二十世纪初,时间已经过去了一百年,但“嘴里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行所为却不能合乎道德的标准”的现象仍然发生。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可见,倡导学生自治教育是学生修身伦理之需要。道德教育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行为有没有合乎道德的标准。教师如果一味地从书本到书本不厌其烦地念“道德经,”纵然念了一百遍,也是徒然。因为,没有给学生“练习道德”的机会。而练习道德,要靠学生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担当,去分享。

陶行知在论及学生自治在修身伦理中的意义时明确提出,“要形成以下几种习惯:一是对于公共幸福,可以养成主动兴味;二是对于事业,可以养成担负的能力;三是对于公共是非,可以养成明了的判断。这几种习惯,正是基本的道德标准使然。简而言之,一要学会“分享”,二要学会“担当”,三要学会“判断”。这里,既有体验,又有责任,更有方法。

由于我们从事的是小学教育,我们必须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在具体的活动实践中,在细微的班级事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自理”,在学习中学会“分享”,在管理中学会“担当”。只有如此,学生自治教育才能在学生伦理道德修养中凸显它的教育功能。

二、“学生自治教育”的实施策略

1.弘扬健康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学生文化的范畴。具体是指学生在班级共同体中所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由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环境主要是在班级,所以班级文化的引领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班级文化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有形的,一种是无形的。有形的是指学生公约、班级墙报、集体活动等;无形的是指学生在学习、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态度、意识、意志、毅力、情操等。健康的班级文化具有如下特征:(1)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2)有利于成长与发展的行为方式;(3)良好的文化环境。

弘扬健康的班级文化,既要注重物质的,又要注重精神的。换言之,既要重视看得见的,又要重视看不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看不见的”比“看得见的”更为重要。因为它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思想方法、思维形式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健康的班级文化关系到班集体的班貌、班风、班纪。其主要特点:(1)参与性原则。为了使班级文化风清气正,应该引导学生全员参与班级管理,就是陶行知所倡导的“共同自治”;(2)多元性原则。为了使健康的班级文化百花齐放,应该体现丰富多样的特点;(3)开放性原则。为了使学生适应时代要求,应该适当引入网络文化,从而丰富班级文化的内容与形式;(4)选择性原则。为了使班级文化生机勃勃,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发挥学生的长处,发展学生的优势。从而让学生在选择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2.培育学生丰富的个性

二十世纪初,中国学校教育正处于百废待兴的历史时期。陶行知作为新教育的开拓者,深感旧教育犹如一条绳索束缚着师生手脚。于是,他提出了“学生自治”的主张,旨在解放学生的个性,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可见“学生自治”与“个性解放”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只有强调“学生自治”,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学生自治”不是为了将学生驯服成“小绵羊”,而是为了让学生具有独立的意志,自由的人格,高尚的情操。

步入新时代,“学生自治”内涵发生了变化。不只是过去的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还需要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开发,生命价值得到提升。这就需要注意从“学生自治”深刻的内涵出发,培育学生丰富的个性。

丰富的个性外在特点是:(1)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和自尊心;(2)性格开朗,对新事物(新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乐于与人交往与沟通;(3)办事有主见,持开放态度;(4)善于变通,如及时调整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策略……这种丰富的个性是对“学生自治”成果的发展。

培育学生丰富的个性途径主要有:(1)构建學生“自治”课堂,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2)引进新的学习方法,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3)以活动为载体,发挥学生的特长,培育学生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4)以兴趣为切入点,以体验为主线,创设新的学习情境(问题情境),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总之,我们要从新时代、新要求出发,在学校教育中,重视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统一,培育学生丰富的个性,开掘儿童的天赋。

3.坚持学、教、练的有机统一

之所以提倡学、教、练的有机统一,是因为它是一种尊重学生人格的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教育方法。它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灌输不同。所谓灌输,是指教育者为了达到一个固定的目的而采用强制的、以控制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方法。它的弊端是:(1)不顾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2)不能诱发学生的兴趣;(3)不注重师生间的有意义的生成性的互动;(4)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构建。其实质是,无视受教育者的人格尊严和理智能力。

而“学生自治教育”的原则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彰显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坚持学、教、练的有机统一,是教育学生自治的有效途径。

如何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坚持学、教、练的有机统一?在这方面,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作出了可贵的尝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学生自治”的成果。他们创造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对于小学中高年级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它的基本特征是教师讲的少,学生练的多。教师的讲是一种引导,是一种点拨,是一种拓展。教师的“讲”是建立在学生自学基础上的“讲”,因此,“讲”的是学生的疑点,是知识的重点,是方法的关键。学生的“学”,是建立在自觉基础上的“学”,是建立在发现问题基础上的“学”,是建立在举一反三基础上的“学”。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实现学生自治教育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新时代、新时期的“学生自治”具有时代的特色,其实践意义丰富了“学生自治”的内涵。因此,我们既要从二十世纪初陶行知关于“学生自治”的理论中汲取精华,又要根据形势的发展,现实的需要,给“学生自治”注入新的生命活力。由于实践意义的不断丰富,实施策略也随之发生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彰显学生独特的个性,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仍然是学生自治的基本立足点。因此,坚持“学生自治教育”,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育人的出路。

猜你喜欢
实践意义实施策略新时代
形体礼仪课对大学生自我素质提升的实践意义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品管圈降低肿瘤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实践意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