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红
【摘 要】生态课堂着眼于人的发展。本文以校本研修流程设计为切入点,聚焦课堂教学深度研修,建构基于生态课堂的校本研修组织流程,并完善以合作学习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学科研修经验的反思机制,为校本研修的形式创新提供思路借鉴。
【关键词】生态课堂 校本研修 主题研修 深度研修
一、顶层设计,完善校本研修的组织流程
校本研修要求教师、研修内容、组织形式、结果评价等环节的和谐统一,以教师稳定、持续的专业发展为本,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找到永恒的动力之源。
1.顶层设计为课改指明方向
2010年初,学校制定《生态课堂改革实践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学校与学科在推进课改过程中“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互动的工作机制,从宏观上对学校生态课堂改革进行顶层设计,规定了三年内改革的方向、整体目标、具体举措和保障条件。
在此基础上,各研修组组织成员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后分别制定《学科生态课堂改革实践三年行动计划》,详细规划本学科在导学案编制与使用、教师发展、学生培养等方面的发展目标,以及改革的具体措施、推进路径和预期成果等。
第三个层面的规划由备课组制定。每个备课组就是一个小研究团队,他们以学期为时间单位,确定主要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及实施方案,而且确保每一位教师都能以“亲历者”和“旁观者”两个身份参与到研究中来。
2.完善研修制度与环境
为督促各组扎实研修,学校专设备课活动室。门口公布各组备课时间,室内专配六台备课电脑,环境整洁、布置优雅。
学校补充修订了研修组长的12项考核指标,结合研修组长岗位职责和学校对研修组工作的要求,分别从学科组的理论学习、主题研究、规范研讨、问题诊断、常规检查、推磨听课、外出研修、学科宣传、毕业班工作、学科成绩、民意测评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考核。学期结束前将考核结果下发给各位研修组长,督促他们反思自己的工作,进一步促进研修组长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工作水平。
学科组利用假期全员分工负责,共同承担导学案编写工作。本着充分预设,确保质量的要求完成“初案”;上一周集体备课时,所有教师在认真研究、提出质疑的基础上再次研讨和修改导学案,本着有备而来,尊重差异的要求完成“共案”;教师个人上课前进行调整,本着注重反思,强调个性处理的要求完成“个案”。
学校以初三为重点,校级和教務主任分工负责下到备课组,调研备课组活动的实效性,参与备课、 听课、议课,分析统测的成绩,与教师谈心等。定期在行政会及大组会上汇报听课情况、参与备课组活动情况。教务员按时检查并每月网络反馈。
3.持续开展主题研修
学期初,学校发放《研修活动问卷调查》,让教师结合自身实践,确定重点解决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对策。在此基础上,学校制定每年校本研训的主题。如2011年研训主题为“如何将教的课堂转变为学的课堂”;2012年为“完善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2013年为“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2014年为“不同课型教学策略的研究”等……
学校进行学科课型研究培训时,各学科组推选一位教师将自己拍摄的课堂实录放给大家观看,自己边放边讲述设计的意图;接着由研修组长点评并解说本课型的构思;然后学科组教师全体上台就坐,回答其他教师的提问。这种答辩式的研究活动,促进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思维火花的碰撞,让大家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老师从被动的听众变为主动的参与者。
二、优化结构,实施课堂教学的深度研修
课改的课堂不能满足于教师的“表演”,更应当关注学生的表现。因此学校将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作为核心,在课堂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议课评课。
1.聚焦课堂,开展课堂行为观测
学校适时开展精细化的课堂行为观测。听课前5分钟请研修组长将所听学科的前测调研卷下发,听课结束时再发一份后测卷,然后听课教师根据课堂学生练的情况、教师精讲情况、前测后测数据的对比分析,进行评课。经过三年的课改,南航初中初步形成“361”生态课堂教学模式。“361”指“3学”,分别是导学、自学和互学;“6步”包括“当堂导学、自主自学、互助互学、活动展学、互动评学、提炼固学”;“1”表示1测,即当堂测学。
随着教学模式的改变,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究、积极互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在同伴中获得了极高的认同感,学生6-7人一组,座位为围坐式、马蹄形等,学生使用前后黑板练习展示。正如泰勒指出的那样“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使他们积极参与,并专心一意地处理他感兴趣的、与他密切相关的事情。”
2.立足学生,不断完善导学案内容
学校在学生认知基础上重点围绕“导学案的使用”及“学习的有效性”两大主题,对导学案进行修订与完善。以数学为例:我们原先对“预习内容”的定位是设置4个问题,经过一学期的课堂观察,我们发现: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能独立完成探究的所有问题,再加上探索的过程比较长,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自学兴趣,也加重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因此,学校果断对预习内容进行删减简化,增加学生的思考空间,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
经过三年的导学案教学,我们明显发现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通过导学案的引导,通过小组合作的互帮互助,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却没有明显的提升,为此,数学组率先在导学案的设计上考虑如何加强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在例题讲解中加入可供优秀学生选择的例题,同时在反馈练习中加入有一定难度的拓展题,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
3.基于诊断,有序开展专项视导
学校每学期重点视导若干班级。视导组分为学生常规落实观察小组和课堂学习观察小组,通过为期二天的跟班观察、学生座谈会、学生问卷等,及时发现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或亮点,通过问题诊断分析,对相关教师进行诫勉谈话;通过经验介绍,在全校教师会上宣传推广。
三、搭建平台,推动学科研修的经验反思
学校推进课改的过程中,每个学科、每个研究团队的教训和经验都是宝贵的,都会对其他团队的研究起到影响和推动作用。因此,基于反思的公开与分享成为学校进行课改研究的显著特征。
1.建立机制平台
学校以学期为单位,积极建立团队之间课改研究信息的沟通、交流互评的机制与平台。如设立研修组长论坛,每学期2-3个组长大会交流课改推进情况及工作展望;每个研修团队每一轮教学实施时间表、研究问题、成员分工等信息都在校园网公开;每个研修团队每一阶段研究过程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均在橱窗和校园网展示,每月更新一次。
2.尝试现场研修
为便于同学科不同年段教师进行观摩研讨,也促使不同学科教师互相借鉴学习,学校在区研修员的鼎力支持下,推动现场研修活动。
由两位老师先展示教学设计;其他教师提出建议和设想,在思维碰撞的火花中,大家达成共识,形成“共案”;教师各自进行个性备课。第二天一早,备课组所有成员抽签上课,将集体研修的成果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课后研修员再次组织议课评课,提出改进建议。整个研讨过程气氛热烈,效果实在,促使每位教师都最大程度地融入到课改研究的进程中。
3.反思研究成果
学校在抓好日常的教后反思及寒暑假撰写教学反思的同时,更注重每学期各研修团队在全体教师面前公开展示研究成果,以达成“改进”的研究目的。如在课型研究中,语文组初期呈现的是不分文体的统一课型,让人觉得没了语文味。反思后语文组采取名师攻关策略,由特级教师研究开发教学模式,带头在全校展示单课时课改模式现代文阅读课及双课时现代文课改模式阅读课,极大地激励了语文组课改的热情。
陶行知先生说过:“与其把学生当作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第一轮课改已经结束,新一轮课改的任务又摆在面前,梦想的天空依旧绚烂,天空下的我们激情依旧,我们已开始着手制定新三年课改规划,通过新办法新举措,让课改工作在不断改进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