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理论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2019-06-11 10:57魏彤儒廉旭
现代教育科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

魏彤儒 廉旭

[摘 要]“教育性教学”理论是赫尔巴特德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国的道德教育有重要影响。教育性教学强调教育与教学相结合,突出兴趣、教师、家庭环境等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这些内容启示我们要坚持教育与教学全面融合、展现兴趣的特有优势、发挥教师的重要作用、上好家庭教育“第一课”,以切实增递我国新时代道德教育之实效。

[关键词]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4-0052-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4.011

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在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中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理论,内涵丰富,见地深刻,对后世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前,学界对于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理论的内容及意义有一定的研究,但关于“教育性教学”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影响鲜有涉及。本文在系统梳理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这一理论主旨观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探讨了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理论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具体启示,期望能对我国新时代的道德教育实践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一、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与教学的首创融合

在赫尔巴特提出“教育性教学”理论之前,德国教育理论中“教育”与“教学”是彼此分离的。他在其著作中曾对教学与真正的教育之间做出分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一方面是有需要教授的科学,另一方面有不安静的学生”。正是因为这两方的存在,教育与教学呈现长期分离的状态,这样就造成了偏重一方而忽视另一方的失衡局面。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现实情况的需要,教育与教学二者融会贯通成为大势所趋。这时,赫尔巴特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他所说的“教育性教学”,就是说任何教学都必须具有教育性,教学不能离开教育,道德教育要建立在知识教育基础之上,教学应成为道德教育最主要的手段。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改变了以往“教育”与“教学”相互分离的情形,使两者能够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构成了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学理论体系。

教育性教学是赫尔巴特教育学理论的一大特色。他在《普通教育学》开篇即提到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和“无教育的教学”,突出强调了“教育性教学”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意义。他指出:“教育学是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一门科学, 但他们还应掌握传授知识的科学。而在这里,我得立刻承认,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 正如反过来, 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至少在这本书中如此。”[1]赫尔巴特主张打破原有的教育观念,使“教育”与“教学”能够真正在理论与现实中相结合,以实现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兴趣的独特地位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道德教育,主要存在于德行这个概念中,然而为了达到这个最终目的,教学必须要包含较近的目的,即纯粹可能的目的,也就是“多方面的兴趣”。“多方面兴趣”是教育性教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中间目标,这种多方面兴趣能够给予受教育者以必要的内心自由,有了这种内心自由,受教育者能更好地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从而采取正确的观点来要求自己的行动。

此外,兴趣不仅仅具有目的的功能,还具有手段的功能,它是教育性教学中重要的动因。只有持续的兴趣才能促使受教育者不断开阔思维,积极地接触新鲜事物。而枯燥乏味,使受教育者兴趣缺失是教学中较为严重的问题。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必须力图使其宣讲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这虽然是众所周知的教育学准则, 不过, 此准则通常在这种意义上提出并被理解, 即似乎学习是目标, 而兴趣是手段。我现在让这种关系颠倒过来。”[2]赫尔巴特认为兴趣不仅是手段,更是一种目标,即作为可能的目的在受教育者未来找工作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三)教师的重要作用

在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中,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在他看来,“教师的每一个行为,即使是看起来最微不足道的,也能获得光彩和真正的价值”[3]。每一个教师不仅代表他自己,而且代表“人们所能感受到并想到的全部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带给学生深刻的影响。赫尔巴特的老朋友陶特博士曾在介绍教育性教学时说,教育性教学应该来源于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教师那里。教师自身人格的完善、对教育资料的灵活处理、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使教学材料能够深入到学生的脑海以及内心深处,从而发挥教育应有的力量。

此外,从赫尔巴特德育的“多方面兴趣”目的以及道德目的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是集教学、管理、训育于一身,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能力要达到一定的标准,既拥有权威性,同时也具有仁慈之心。在赫尔巴特看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是极为突出的,因此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教学专业技能以及多方面的知识储备,能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来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能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激发其追求更多知识和技能的热情。

(四)家庭教育的针对效用

家庭教育是赫爾巴特德育思想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路径,在赫尔巴特看来,家庭教育拥有其独特优势,可以弥补国家公立学校教育的不足。公立学校的教师不只有一个学生,他们不可能对学生的内心世界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他们所关心的大多是所传授知识的内容及其形式,很少关心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以及如何接受和加工这些知识。与公立学校相比,家庭或者是家庭成员常常可以看到并且感受到人的内心,更加关注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了解其最真实的想法,而不是只注重观察和了解其外在情感和表现。这些往往是公立学校教育所忽视的,而家庭教育在了解受教育者内心真实想法等方面更具有针对性。

此外,赫尔巴特在《教育学讲授纲要》中提到,“家庭教育的先决条件是:在家庭中要获得正确的教育学观念,不能让古怪的念头或一知半解来代替这种观念”。家庭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深入了解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对其进行真正的教育,培养受教育者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等观念,发挥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成员渗透性、针对性等多方面优势,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影响。

二、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当前,受国家政策以及现实需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的道德教育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应看到道德教育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我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各个阶段的德育课被看作是学校道德教育最主要的渠道,但仍存在着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不够重视等现象。从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来看,依然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道德教育内容理论性过强,针对性不足,与学生实际相脱离,难以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不为新时代学生所接受,甚至对道德教育产生逆反心理;道德教育和专业教育区分过于绝对化,专业教育中忽视了道德教育,没有很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达到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效果。从教师队伍来看,道德教育的专任教师较少,兼职教师过多。同时,道德教育成了思政课教师的“专属工作”,其他学科的教师往往不重视道德教育这一重要职责,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尽管国家、社会高度重视道德教育,但学校长期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短时间难以转变。道德教育的课程,更加强调学生的考试分数,而不是实践效果。此外,家长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缺乏榜样作用,受传统思想以及現实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措施不当,重视智力教育轻视道德教育成为普遍现象。与此同时,由于生活压力较重,父母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工作上,对孩子的关怀不够,家庭教育的功能往往被忽视。以上的一系列因素造成了当前我国道德教育存在诸多不足。而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对道德教育产生的影响积极且深远,因此借鉴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对于改善我国道德教育现状、做好新时期的德育工作、促进我国道德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坚持教育与教学全面融合

赫尔巴特把学校的工作归结为“教育性教学”,强调了任何教学都必须具有教育性,教学不能离开教育,同时要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的最主要手段,学校要把教育与教学融合起来,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写道:“我们一直必须同时从许多方面着手工作,许多工作也一直必须通过先前进行的工作作好准备。”借鉴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来促进我国的道德教育,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坚持全员育人。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理论倡导教育与教学相结合,这就要求所有教师要处理好教育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只有某些特定人员的关注和参与。在学校,一般只有班主任、辅导员以及思政课教师关心学生的道德教育,其他学科的教师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很少参与其中,即使参与,不同主体间也缺乏相应的联系,往往互不相关。因此,坚持全员育人成为道德教育的必然趋势。要提升其他学科教师以及相关人员道德教育的责任意识,增强其参与道德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相互之间形成密切联系的沟通网络,发挥全员的合力作用促进道德教育的发展。

2.坚持全过程育人。赫尔巴特在《教育学讲授纲要》中单独设有“按年龄论普通教育”一章,详细介绍了各个年龄段应进行的教育。道德教育具有长期性、持续性以及连贯性等特征,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一劳永逸。然而,当前有些学校教育常常忽视道德的重要性,把道德教育排除在外,从而造成道德的缺失。学校道德教育要从小学入学开始到最终的毕业,每个阶段都不能忽视。要从每个学期的开学、双休日、寒暑假等时间要进行重点教育,要利用好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纪念日等特殊节日进行针对性教育,这样能使受教育者留下更深刻地印象。此外,学校教育要加强不同育人阶段之间的系统联系,全面了解受教育者在成长过程中的道德状况,防止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关键节点道德教育的缺位,要保证道德教育的连贯性,真正做到全过程育人。

3.坚持全方位育人。赫尔巴特根据多方面的兴趣,提出了实施比较全面的教育课程体系,包括自然、社会、思维等多个方面,以便使学生接受比较完整的教育。道德教育是全方位的,需要多个方面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然而,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通常仅依靠思政课这一渠道,忽视了其他方式的补充作用。因此,在教育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其他课堂的载体作用,找到知识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契合点,把握时机进行道德教育。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根据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开展系列的主题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志愿服务等活动,切实将道德教育融入这些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在进行实践的同时接受教育。同时,要立足于网络课堂,把道德教育与互联网有机结合起来,与时俱进,不断探索道德教育的新平台、新媒介,适应新时代学生成长的需求。此外,要调动学生组织、后勤组织等周围组织的积极作用,实现不同育人载体、育人资源的系统整合,真正做到“全方位育人”。

(二)展现兴趣的特有优势

在赫尔巴特看来,兴趣是实现道德教育最高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中间环节,在道德教育中占据独特地位。“兴趣就是主动性”,其包含着多个方面。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想调动受教育者多方面的主动性,教育者应该端正学生的思想和努力方向,引导其走上正确的道路。虽然最初产生多方面的兴趣并非德行,但最初感兴趣的内容越少,德行培养的难度就越高。因此,在道德教育中要高度重视兴趣的特有优势。

1.教育内容的趣味化。赫尔巴特在书中提到,教育的内容并非总是有趣的。在现实道德教育中也的确如此,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多为单一的理论说教,很多内容本身是枯燥乏味,而不被受教育者欢迎,但同时又是必须掌握的。这时就需要教育者对教育内容进行趣味化加工,激发教育对象的兴趣。首先,在进行道德教育前,教育者要对教育内容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内容进行趣味加工,在教学允许范围内不断扩充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内容。其次,教育者对教育对象要有初步的认识,大致掌握其偏好和需求,根据其现实情况选用相应的德育内容,而不是笼统地宣传大众化教育内容。

2.教育方法的多样性。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纲要》中写道“习惯于主要用一种教学方法,而排斥其他各种方法,这是不必要的”[4]。当前,在道德教育方面,教育者多采用理论灌输法,这种单一的教育方法不能满足受教育者多元化、多层次的需要。要使道德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打破传统的单一说教方法。单调的方法会造成学生的疲劳,如果教育者的讲授方法缺少多样性,那么德育的过程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学生的兴趣就会逐渐消失。因此,教育者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使其更符合现实需要,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同时也可联合使用多种教育方法,以取得更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发挥教师的重要作用

在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育学”思想中,教师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教师不仅要具有能力、品德,更要有一颗仁慈之心。中国古代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古至今,教师始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职责。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优秀的教师,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不仅精于“授业”“解惑”,而且始终把“传道”放在第一位,把“传道”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同时,老师作为学生成长成才、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榜样,其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老师要坚持尊重学问,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不断完善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在道德教育中发挥引导示范作用。

1.教师要拥有真才实学。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纲要》中对教师提出了几点要求:首先,要有训练有素的口头表达能力;其次,要对词语作合适的选择;最后,要确切地熟记教学内容。从古至今,教师都是具有丰厚学识的人,一个没有渊博学识的教师不可能胜任教书育人的工作。教师的真正魅力往往不在于各种花式的外在表现,而在于丰富的内在世界,主要表现在学识渊博、教艺高超、谈吐优雅等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教师节讲话中指出:“扎实的知识功底、過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5]因此,教师要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始终保证自身的知识素养能让学生折服,自身的学识水平远远高于教学内容。同时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传播渠道多样,教师要与时俱进,了解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同时要具备广博的社会见闻,这样才能将最准确、最实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2.教师要具备高尚品德。在赫尔巴特看来,教师的每一个行为,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也蕴含着很大的价值。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教师的思想道德状况对学生来讲有很强的示范性。当前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总体是好的,但依然有个别问题存在。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教师要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6]。“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热爱教育事业,而且要严于律己,宽容正直,能在为人处世、是非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始终坚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等方面给学生正确的引导,用高尚的品德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教师要真正热爱教育。赫尔巴特主张真正的教育,要求教师要掌握教育艺术,给予受教育者以信任和爱。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谈到“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细心,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心,不仅要爱自己的岗位,更要爱学生,只有爱自己的岗位,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不受名利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一心一意教书育人,在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新人中发挥引领作用,为我国道德教育贡献力量。同时只有爱学生,才能体会到培养祖国下一代的责任和使命,才能更深入了解学生,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同时也会更加尊重学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与学生成为朋友,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四)上好家庭教育“第一课”

在赫尔巴特看来,相对于公立学校教育和私人教育,家庭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其渗透性和针对性更有利于道德教育的深入开展。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多次提到家庭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家长把爱、关切、期盼等真情实感融为一体的教诲,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就会培养出相应的孩子。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的思想、行动、方法等教育引导孩子,让孩子在人生的起点处就接受正确方向的指引。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起点和基点,对于一个人的品德形成、道德养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以及人生幸福的奠基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发挥家庭教育潜在的熏陶功能。在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理论中,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以往提到教育,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学校教育,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学校就是教育的代名词,这里,人们忽视了最基础、最普遍以及最长久的一部分,那就是家庭教育。习总书记在会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鼓励广大家庭要“重言教、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这不仅凸显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提供了家庭教育的具体方法,每个家庭、每位家长都要身体力行,充分发挥家庭应有的教育职能,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品质,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了解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各种优秀道德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成长进步。

2.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赫尔巴特在书中写道,家庭教育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有正确的教育学观念。然而,受传统观念以及现实环境的影响,很多家长把分数作为教育孩子的重要指标,考上名校成为孩子奋斗的唯一目的,只要学习好,其他不足均可以忽略不计。这种错误的观念使许多孩子成长为高分低能、道德素养不足的人,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家庭教育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要培育孩子良好的品德素质。中国自古以来就讲求德才兼备,道德要求被放在首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选拔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把“以德为先”作为用人标准,这些都凸显出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因此,家长要转变现有的教育观念,切实加强孩子的道德教育,促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赫尔巴特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理论,不仅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而且为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提供了全新范例,至今仍对我国道德教育有重要启示作用。同时也应看到,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理论也存在某些不足。如视教学为德育的唯一途径;强调知识增长与道德提升的绝对因果关系;忽视了外部环境的多重影响以及人情感情绪的多变性,试图用单一教学过程取代复杂教育过程。因此,在借鉴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理论时,必须去粗取精,择善而从,同时立足实际,与时俱进,以切实发挥其对我国新时代的道德教育工作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李其龙译,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6.

[2]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文集(二) [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293.

[3][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77,35

[5]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10(01).

[6]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 2018-5-3(01).

(责任编辑:刘 宇)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品读
浅谈初中德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研究》评介
浅谈新时期初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学校“生活本位”道德教育的实施对策探讨
以实践思维引领道德教育
从家庭道德教育困境谈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