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琳洁
摘要:近年来,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改革进程也在不断深化,作为在行使国家职能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事业单位,开展社会公益服务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其资金来源又主要依赖财政资金,因此进一步加强经济活动管理、科学使用财政资金、合理降低运行成本、保护国有资产安全等方面对内部控制活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财政部于2012年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广大基层事业单位如何在当前机构改革的背景下进一步落实好《规范》要求,全面加强和规范内控工作,是顺应改革大势,提高事业单位预防风险能力的重要抓手,对保障国有资产安全、预防舞弊及腐败和规范经济活动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单位建立并实施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全面防控经济活动风险,确保单位经济和各项业务活动、内部权力运行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均在内部控制覆盖的范围之内,加强和推进内部控制工作势在必行。但在其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改善的问题。本文旨在重点分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和参考建议,促进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健康平稳有序开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财务管理;改进措施
一、前言
事业单位作为我国政府履行职能服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相比其经济活动虽然并不繁杂,但因其使用财政资金的严肃性和谨慎性,依然需要完善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支撑。当前改革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强化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刻不容缓,只有建立起与自身运行和发展切实吻合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有效抵御内部风险,保持良好的财务管理体系,维护国家财政资金安全高效合理使用,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进一步提高政府公信力。
二、事业单位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制定符合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全面覆盖并重要突出,在经济活动开展过程中实现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对促进事业单位实现控制目标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1)有效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
财务信息是对单位实施各项经济活动的客观反映,提供真实完整准确的财务信息是事业单位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事业单位通过对经济业务进行全面梳理,按照制衡性原则进行不相容岗位分离,对经济活动中各岗位的风险点制定风险防控措施,同时设置完备的风险应对措施,从而合理保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推动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合理保证事业单位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
事业单位应切实维护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的安全,杜绝挪用财政资金、贪污、盗窃的风险,加强资产安全完整控制是事业单位一项重要工作,良好的内部控制是各项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好预算业务控制、收支业务控制、政府采购业务控制、资产控制等主要经济活动控制,从而有效控制单位业务层面风险。同时,内部控制还着力解决资产配置不合理、资产损失浪费、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促进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
(3)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现象
贪污舞弊现象的发生源于部分风险失控,将风险点严格制约在内部控制制度之下,发挥内部控制有效地预防贪污舞弊和抵制腐败、降低违法违规事件发生的概率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事业单位因掌握了大量的社会公共资源,在资源资金分配过程中,若因监督不力或控制不到位造成社会资源分配不公或严重浪费,都会降低公共服务水平,严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能合理有效改善单位内部管理,促进事业单位健康持续发展。
三、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2012年财政部颁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来,各基层事业单位积极响应,推进内部控制建设,不断加强财务管理,在预算管理、岗位设置及内部监督等方面做出了许多优化改进,内部控制作用成效明显。但当前多数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仍有待于持续加强,如内部控制的整体意识比较淡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不够科学完善、内部监督水平有待于提升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多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已经建立并运行实施,但是大部分内部控制制度是建立在原有的财务制度的基础上,并未完全實现经济活动风险的控制,主要原因是各个阶层人员对内控相关工作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远远不够。一是管理者往往保持固有的管理理念,认为事业单位资金来源较为单
一、各项支出按部就班,因此财务管理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理念,并且在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往往对业务活动的内部管理突出于对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二是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经济活动的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部分早期从事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接受新鲜事物的愿望较低,部分单位也存在非财经专业人员担任财务工作的现象,部分事业单位没有建立系统的财务人员定期培训考核机制,这些都造成财务人员需要不断转变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完整性和有效性
在内控制度建设过程中,多数事业单位由于初次接触内控理念,梳理各业务部门经济活动的风险点存在不完整现象,后续执行过程中发现未受控风险点亦未及时补充修订内控制度,导致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仍然停留在形式控制上,并未从本质上全面实现对经济活动事前事中事后的实质控制,降低了内部控制制度运行的有效性。如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预算编制时间较为紧凑,有些单位缺乏充分的事前准备,没有组织全员参与,缺乏上下级充分沟通论证,导致预算编制出现不完整或数据不精准,从而会影响预算执行年度的业务开展。
(3)信息化建设及有效利用存在不足
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宗旨是帮助使用者提高工作效率,及时获取全面准确有效的信息数据。当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建设独立开发的较少,大都是利用现有的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将内控中各风险管理、流程管理和内部控制报告等核心模块与办公系统、绩效考核系统、业务系统等建立集成关系,买现各系统间数据资源共享。在整合过程中,原有系统因管理侧重点不同,并不能完全符合内部控制建设的要求,例如可能存在整合信息系统规划不合理导致信息系统中重复建设、业务事项授权审批与内控审批的冲突、授权不当带来信息泄露等问题,从而使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受到限制,甚至影响部门工作效率。
(4)内部控制缺乏必要的自我评价与有效监督
开展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和外部监督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由于前些年大多数事业单位认为自身不追求利润,财务风险很小,忽略了预算编制不科学、国有资产流失、资源使用效益低下等风险,控制风险及评价自身控制风险能力的意识比较淡薄。目前,部分事业单位外聘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内控监督工作,多数事业单位成立了评价小组,按照要求开展自我评价工作,但此项工作开展仍然不够系统、不够科学,在实施过程中,要求评价小组人员既要全面熟悉业务工作的流程和风险点,又要熟悉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多数单位因岗位设置等原因,内部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造成内部监督工作流于形式,没有起到有效地监督作用。
(5)内部控制评价的结果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
重视内部控制评价的结果并及时督促落实评价结果中存在的问题是完善事业单位内控工作最有效的手段。目前纪委专项审计、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等各类检查审计较多,管理层往往比较重视上级部门或者纪委的各类检查及审计,能够及时整改落实存在的问题,而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结果往往只是形成报告,了解问题所在,后续因为整改问题需要修改内部控制流程比较复杂而搁置,没有及时落实,使控制失去应有的效力,违背了内部控制的初衷。
四、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改进措施
(1)强化内部控制管理理念
内控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与事业单位负责人的内控意识紧密相连。只有单位负责人充分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理解内控工作与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运行、国有资产安全、财务报告真实完整、有效地防范舞弊和腐败等控制目标之间的必然联系,理解做好内部控制的过程就是应对风险自我约束的过程,才能有效组织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单位负责人应转变思想积极参加上级或者财政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刽义,不断提高内控意识,更新管理理念。同时,应在单位内部结合内部控制体系,分层次有针对性开展内部控制学习和培训活动,尤其是参与经济活动的相关人员,通过培训和学习,能够熟悉内部控制的目标、领会内部控制的原则,真正实现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从而逐步形成全体人员认可和参与的内控工作体系。
(2)注重内控全面性与重要性的充分结合
事业单位按照内控体系要求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既要将内部控制贯穿单位经济活动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又要重点关注重要经济活动及其重大风险,保证内部控制全覆盖且重点突出。在单位各类经济活动中,“三重一大”事项(即“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士任免及大额资金使用”)通常关系到事业单位的发展且涉及资金量往往巨大,在组织架构设计和运行环节,合理制定本单位“三重一大”事项的具体标准及控制流程,对“三重一大”事项实现有效控制。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这些重要业务层面控制过程中,应当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制度。一是在决策过程中,凡涉及三重一大事项,即单位的重大技术改造、大额资金使用、对外投资等事项,必须按照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由领导班子共同研究决定;二是决策执行过程中,必须按照各项制度的相关规定严格落实;三是在监督和追责方面,必须保证内部监督定期有效开展,并将监督结果及时上报落实整改。
(3)完善预算管理体系
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是事业单位各项业务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应涉及事业单位的全体人员。目前大部分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仍停留在财务部门,完整的预算应当在编制初期就实现全员参与,以上年度乃至近几年部门收支情况为基础,结合部门未来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充分开展可行性论证,按照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进行必要的立项评审,并在单位内部各阶层开展充分地协调沟通,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有效。各部门应严格履行预算执行,杜绝随意调整,保持预算的严谨性和权威性,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体系发挥良好的控制和管理作用,保证事业单位在使用财政资金过程中更加科学严谨、完整准确、安全有效。
(4)加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充分结合
监督审计是维护事业单位财经秩序的必要保障。事业单位应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进行充分的结合,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和内部监督环节。目前,外部审计工作较为常态,如年度预算执行审计、项目绩效考核审计等都是常规外部审计项目。在每个会计年度外部审计开展之前,单位应组织内部控制评价小组或者内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和内部审计工作,客观评价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单位负责人应根据评价报告的整改建议及时落实整改措施。对于设立内部监督部门的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岗位职责的要求,定期检查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尤其是近几年外部审计着重关注的国有资产管理、三公经费支出、政府采购等业务应具备完善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总之,通过有效的内部监督不断促进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有序开展,顺利开展外部审计工作,保证财政资金合法合理使用。
(5)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事业单位一方面应强化内部控制建设,建立与本单位规模大小、业务范围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另一方面,也应注重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本着厉行节约、高效节能的工作原则,建设节约型国家事业单位,保证国家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在内部控制建设和改进过程中可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如内部控制管理与已有的管理制度有效融合,避免出现部门重设、岗位重设造成的手续繁杂,否则不但不能提高办事效率而且浪费人力资源;其次大部分事业单位内部已具备较为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在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能将内部控制渗透人原有的信息化系统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功能模块,避免开发新的信息化系统的资金投入;另外,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都隶属于不同部门,按照职能、区域等形式划分为各级事业单位,职能相近的同级事业单位之间的可加强沟通,共同探讨相互借鉴内部控制优良做法,共享内部控制制度中可复制部分。
(6)与时俱进保持内部控制的时效性
内部控制制度的改进需要各事业单位坚定信心、持续渗透,虽然内部控制也有其局限性,如领导层决策不当、行使控制的人员出现舞弊、环境变化等因素无法完全实现控制,但内部控制也是一个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循环动态过程。在我国持续发展和经济改革的进程中,各项工作都应顺应潮流不断探索,事业单位的职能发生变化、业务工作调整势必会带来新的风险点,这就需要内部控制制度及时梳理更新完善内控体系,与单位发展保持同步性和适应性,实现科学有效管理。
五、总结
综上所述,做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经济活动合法合规的合理保障,是控制事业单位经济活动风险的一道重要屏障,能合理有效地预防事业单位舞弊和腐败行为,并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同时我们也应加强事业单位成员的社會责任意识控制,不断提高自身的使命感,提高履职能力,促进事业单位服务社会公益服务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雷晴.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中国集体经济,2018(35):2.
[2]朱凌芳.加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措施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8(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