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艳琳
摘要:对于企业创新的研究,学者们多把其与技术创新等同起来,这种现象在实证研究中尤其普遍,但企业创新并不仅限于技术创新。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成为了创业者和投资者愈来愈关注的话题,企业的制度创新也愈发成为了企业真正实现创新的关键所在。本文从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三个层面梳理了企业创新的前因变量、调节变量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后果。
关键词:企业创新;成因;经济后果
一、企业创新的前因变量
(1)国家制度环境和其他外部环境
企业技术创新受到国家法律的影响,包括环境规制、知识产权法和反收购法,也包括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行政审批中心的建立等。蒋伏心等(2013)基于江苏省制造业的动态面板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企业的技术创新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趋势。
人才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劳动力市场影响企业的发展。林炜通过内生增长模型和知识生产函数分析发现,劳动力成本与不同规模的企业的创新能力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因为固定成本和沉没成本使得风险较大因此有所抑制,随着企业秀叫莫的增加,创新能力也不幽社曾加,但当企业规模到达布、临界点之后,企业自身管理难度上升以,同时无效率生产出现,因此创新能力开始下降。
(2)市场合作与竞争环境
企业与外部网络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创新能力。张明等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向合作伙伴学习新知识会影响企业的创新活动。钱锡红等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结合案例分析,发现位于外部网络关系中心的企业创新绩效更高。合作研发也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
(3)公司治理机制
企业高管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企业财务决策有着重大影响。Chen et al,通过研究发现管理层的能力与企业创新成果显著正相关,并且管理层能力越高,市场对该企业所实现的专利的估值更高。
二、企业创新形成机制的调节变量
既有的研究主要从企业所有权性质、公司治理机制、外部网络关系、外部环境和金融约束等角度探索了前因变量与企业创新关系的调节变量。
(1)企业所有权性质
中国企业目前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形式,包括国有企业(又包括中央国有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和外资企业等,由于资源和制度等的不同,企业所有权性质可以影响企业创新的形成机制。
相较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中证券投资基金对企业创新的负效应更加显著。相较于外资企业,行政审批中心的建立更能促进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这是因为内资企业正好需要通过这样一项体制机制的改革来优化创新环境。
(2)公司治理机制
公司治理会影响企业创新的形成机制,因为企业需要不断改进或重新设计公司治理结构,方可改善和提升企业的公司治理环境。公司治理可以正向调节货币激励计划对企业R&D投入和专利数量的促进作用。Chang et al.利用1976-2003美国上市公司数据发现,企业自身对于创新需求的高低、股东对管理层行为的了解程度、管理层面临的业绩压力的大小、产品研发的周期长短、管理层距离退休的时长以及短期投资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多少等因素都会调节会计稳健性对企业创新的抑制程度的大小。
(3)企业外部网络关系
外部网络关系对于企业创新的影响既是直接的又是间接的。它可以直接影响企业创新活动,也可以通过企业对外部知识的学习和吸收能力、对外部企业的信任程度等间接影响企业创新。张明等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企业的自我知识创造会正向调节企业从外部同盟获取的新知识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
(4)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包括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行业性质、法律环境和市場化程度等,它们有的可以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活动,有的还可以通过作用于创新活动的形成机制来间接对其产生影响。
(5)金融约束
外部融资的难易程度影响企业的融资约束,从而影响企业的异质性。顾夏鸣等发现金融约束小的企业更加能灵活增加R&D的投入,正向调节了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Gaoping Zheng,et al.认为货币激励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经济发展,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对于有金融约束的企业,该刺激计划的影响更加显著。
三、企业创新的经济后果
创新是企业实现和维持长期成功的最重要驱动因素之一,也是企业想要实现和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方案。企业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自身带来经济效益,具体包括财务绩效、企业的市场价值、经营业绩、股票回报率等。
企业技术创新与石匕业的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关联,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选取了不同衡量石匕业技术创新的方式对这一关系进行了研究。Lev et al,估计了样本公司的R&D投入资本,对各个公司报告盈余和资本化的R&D调整后,发现公司R&D的投入和其市场价值、未来的股票回报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成刚,石春生.组织文化对组织创新的作用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18,(7):78-84.
[2]张新香,胡立君,商业模式动态演化机制:基于互联网业的多案例内容分析[J]科研管理,2018,(3):110-121.
[3]钱锡红,杨永福,徐万里,企业网络位置、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一个交互效应模型[J]管理世界,2010,(5):11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