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靓
摘要:工商管理类研究生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重要作用,但宏观体制改革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研究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要求都有所提升,工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成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工管类人才的必然要求。本文深入分析了工管类研究生创新不足的现状,并就我国工管类研究生教学存在模式固化、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创新理念缺失等问题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研究生;创新不足;原因
一、引言
我国工商管理类研究生主要涵盖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统计、财务管理、会计等专业的硕博士,据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可知,我国在校工管类研究生共238834人(硕士214852人+博士23982人),约占在校研究生(1793953人)总数的13.3%,以及应届工管类毕业研究生65791人,他们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我国高校工管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和深入研究,深度剖析了目前影响工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由于教学模式固化、经费投人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创新理念缺失等,导致研究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都有所欠缺。
二、我国工管类研究生创新不足的现状及原因
(1)工管类研究生创新不足的问题现状
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扩招以来,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尤其是协同创新教育理念未达成共识、研究生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存在偏差、培养规模扩大与导师数量矛盾、校内外的条块分割局面未完全打破、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评价机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加强研究生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和必然要求。
(2)工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
由于工管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與理论性密切契合的学科,我国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培养主要局限于校内学习、理论灌输和课堂教学,缺乏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与社会实践联系不密切;研究生的感性知识不足,培养途径单一;研究能力不强,应用能力欠缺等。学校对工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以协同创新为导向,没有改变高校 “高墙自闭症”,未与外界(企业、政府、社会等)飞工管类研究生的床戏能力进行协同培养。加上我国研究生教育历史短、发展快,培养机制和加上模式还相对落后,创新理念缺失,加上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待提升。
1.培养模式陈旧
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硕士主要分为教学型和科研型的高级人才,博士层次主要是培养“学术精英”,采取教学型的培养模式。受“知识本位”思想的影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普遍是:轻科研,重教学;轻实践,重理论。轻过程,重成果。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内容较为传统,多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性课程,学生谴已实际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的想法得不到好的培养,不利于拓阔学生知识面;学利.之间壁垒森严、交流渗透率低下、综合交叉胜弱,严重限制学生的研究达麒予;另外,跨学科、跨领域研究的创新能力也没有得到发挥和提高,抑制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依旧采取传统的导师主导地位。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方式单一,我国通常采用考试成绩来检测其学习成果,而非重视其综合素养的提升,所以不能反映学生的各种能力,创新能力也得不到激发。
2.创新理念缺失
扩招的“稀释效应”直接降低了研究生的生源质量,近年来我国研究生的招生数量迅速增长,学生来自社会不同专业和领域,层次不均、基础不一;复试形同虚设,通过单一的初试便能进入研究生学习,缺乏相关的学科背景和科研水平的缺失,直接导致工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成为无稽之谈。
一方面是学生自身受传统思想和陈旧观念的束缚,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知识理论,循规蹈矩处理问题,创新观念淡薄,直接导致了研究生在从事科研和工作时不懂变通,不利其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其次是受物欲膨胀现实的影响,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导致很多工管类学生内心浮躁,无心学术,通过剽窃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来达到目的;另一方面,广大指导教师也没有改变传统的教育观点,没有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培养过程中去,从而实现从传统教育偏重于知识累积向创新教育注重开发创造力的根本性转变。
3.禾日开经费不足
我国的经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在研究经费的投入上也远远逊色。目前我国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中科研课题经费不足是个普遍现象,研究生待遇逐年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研究生“半工半读”,对于原本基础不够扎实、生源质量欠佳的研究生教育而言,创新能力的培养犹如空中楼阁,缺少了厚实的基础,创新便无从谈起。科研课题经费的缺乏,不利于学生的科学研究,打击了学生科研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传统教育体制的制约,我国现有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心有余而力不足。研究生导师没有考核机制,没课题、没项目的导师也可以带研究生。抓好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关键要素,严格导师的遴选,实行导师动态借理的制度,保证导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只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队伍,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才能培养出高质量、高层次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梁莱歆.新形势下培养工商管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探索[J]高教与经济,2010(6):8-11.
[2]杨亦民,刘若兰.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与对策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4(1):138-139.
[3]陈舒琴.国外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经验借鉴.商,2015(4):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