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雪静
作为一名初一新生,才开学不到一个星期,每天都有老师投诉他不完成作业,上课睡大觉。
班主任生气地问他,为何这般?
他每次都搪塞说,作业忘记带来了或是不会写。
按理说,初一新生不应该这么油盐不进啊!对学生一向要求非常严格的班主任终于忍不住了,对他和家长说:“陈成,你这样的表现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班的班风和学风,你的保证书上写的,如果本周再继续有不完成作业或者上课睡大觉的现象,那就自己回家反思三天,请按你的保证书去做吧!”
对于班主任的决定,他面无表情,平静地从我们的眼皮底下离开了。他的母亲欲言又止,似乎想请老师再给一次机会,但还是默默地跟在儿子后面离开了。当时在办公室亲眼目睹的这一切留给我很深的印象。
不曾想到他这一离开,便是两年。他回去后,就找种种借口、理由,再也不来学校。他的母亲怎么劝都没有用,只能幫他请病假办休学。
两年之后的初三,他再度出现,竟然进了我所教的班级。他回来的目的就是想混张毕业证,学习状态依然保持初一的节奏,每天都“坚持”不写作业,上课“按时”睡觉。
我对这种行为向来是零容忍的,为了惩罚他,我叫他放学来找我背书,可是他从未来过,而且到班上找他也不见人影,我真是恼火,寻思着用什么法子来好好整治他。
班主任见我这番急火攻心的样子,劝我:不用理他的,他已经是病入膏肓了,谁也拉不回他了。他母亲说,从小学三年级他父亲车祸去世后,对他打击很大,从那时起,他就开始沉迷于游戏,每天玩游戏玩到深夜两三点。休学这两年更是从早到晚地玩,眼睛快玩瞎了,经常站起来两眼发黑,走路不稳,好好的身体全垮了。
他在家寸步不离电脑游戏,已经到了着魔的地步,如果不给他玩,拔他的网线,他就会用头去撞墙。他也意识到网瘾威胁到了他的生命健康,好说歹说才愿意来学校。他母亲恳求我们,哪怕他上课不听,作业不写,请老师们都不要批评他,只要他能待在教室里总比待在家玩游戏强一百倍。
6年的网瘾,毁了一位花季少年,对于他这样的过往,让我很揪心。每次,看到他趴在桌子上,沉沉入睡的样子,我就心痛。责任心使然,我每次都唤醒他,可是死灰色的脸上永远挂着目光呆滞的表情,也许,真的拉不回了。
有一天,我很诧异,他在我的课上记我的笔记。此前,每天课上桌面都是空空如也。下课的时候,我拿起他的笔记本,认真地看了很久。
他不好意思地说:“乱抄的,有什么好看。”
“今天学习很自觉啊!谢谢你的捧场!”我真诚夸赞他。
“我只听得懂你的课,其他科太难了。”
“谁说你只听得懂我的课,据说全校水平最高,电脑学得最厉害的就是你了。”
“老师别笑我了,我只是玩游戏可以!”他讪讪地说。
“玩游戏可以也是一种本事啊!”我一本正经地说。
我的回答让他呆滞的眼神泛出了一丝光,嘴角漾出了一丝笑。
“从来没有人这样说我,所有的亲戚朋友都说我玩物丧志,我妈更是每天喋喋不休地说我被游戏给废了。”
“那你想不想证明给他们看,你没有被游戏给废掉。”
他不做声。
“现在全市有一个编程比赛,需要像你这样有挑战精神的人去参与。”我试探他。
“可是我根本不懂什么编程啊。”
“当初你一开始玩游戏,你懂吗?编程和你玩游戏一样,也是一关一关地去挑战。你担心你学不会,没关系,有老师包教会你。”
他似乎动心了,在犹豫。
我继续游说他,“你去学编程,总比你每天在学校里睡大觉,无所事事要好吧,至少你还可以去学一门本事。”
“那我考虑—下。”
“你不用考虑了,我已经帮你打电话跟电脑李老师讲了,你下午就过去。”我怕他变卦。
“那我下午不用上课吗?”
“给你一个最大的特权,这几个月,你就全力以赴在电脑室里学习。”
“这样不好吧,就我一个人在那里学习。”他又犹豫了。
“你去偷偷地拜师学武林秘籍,还是等你学成归来再向全班同学宣告吧。”
“就这么定了,别犹豫,我下午在那里等你。”我不容他置疑。
他不置可否。
我也不知道,我这样的决定,是否对他有帮助?中午的时候,我打了电话跟他母亲交流我的想法:与其让他坐在教室里,人在心不在度日如年,还不如让他真正地去学点本事,也许,为他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一点基础。
他母亲已经没有了主见,弱弱地问我,他目前这样的状态,将来学校会给他毕业吗?
“如果他有编程的特长,说不定某些高中会以特长生录取他呢。”
我的话燃起了他母亲对他的希望。自然,这个死马当活马医的做法也获得了他母亲的认同。
约好了下午三点钟见面,可是他没有来。我估计没戏了。
半个小时后,李老师打电话告诉我他来了,他睡晚了。当时我真有点小小的生气,纪律性总是那么差。但转念一想,他至少肯来,已经很不错了,他不来我一点辙都没有。我反复跟李老师交代,他的纪律性有点差,你对此不要过多理会,你重点表扬他的进步就是了,他是特殊人才要特殊对待,我特别叮嘱。
不去想那么多了,至于他是否有可塑性,一切随缘吧,我摆正对他的教育心态。
此后,每天我都会打电话问李老师,他是否来了?李老师告诉我,他基本上能按时到。
两个星期后,李老师跟我说:“这家伙不错哦,进步很快,我跟他讲的东西,他大多数都能领悟,有的学了一个学期都没有他反应快,果真是你讲的特殊人才。”
我惊喜,把他目前的表现反馈给他的母亲,他母亲无比激动,说他每天晚上都是关着房门,不知道是在玩游戏还是在搞编程,但是不像以前两三点钟才睡觉了,现在早上也愿意起来到学校了。
一个月后的编程比赛,他刚好踩着分数线过了初赛。他高兴了好几天,我们不断给他打气,他斗志越发昂扬。
两个月后,他居然以超过分数线五分的水平在全国编程比赛复赛中获得了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
从一名“特权生”到特长生,回顾他成长转变的经历,给我最大的感悟是:面对学生存在的棘手问题,有时恰恰是教师急于把学生拉回到既定的轨道上来的这份执念,容易把师生推至“战壕”的两端,对立的心态,无从衍生教育的智慧,反而更容易让学生隍惑甚至产生抵触。
“放下对既定目标达成度的期许,配置一把“临时的放大镜”,为学生重新“私人定制”一个又一个小目标,也许会更有利于这个问题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