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商洛花鼓的探索与思考

2019-06-11 11:05李艳艳
新丝路(下旬) 2019年5期
关键词:商洛花鼓时代

李艳艳

商洛花鼓在建国前,属民间地滩子小戏,难登大雅。尽管这一路边小花不引起上层重视,但它却流传很广。商洛地区出现民间自娱自乐的小规模戏班,其中花鼓子也占有很重要地位并盛行于商洛市七县(区),尤以丹风、镇安、商州和柞水最为普遍。

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政策指引下,商洛花鼓不但登上了舞台,而且一步步发扬光大并屡屡获奖,《夫妻观灯》走进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演出,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并合影。《屠夫状元》轰动全国,成了全国许多剧种、演出团体学习、搬演的榜样。《六斤县长》走进中南海为习仲勋等国家领导人演出并走遍大江南北。《月亮光光》获得第十一届文华新剧目奖……商洛花鼓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0年来历史证明,在党的“百花齐放”文艺政策指导和政府的支持下,商洛花鼓非但能登大雅,而且是一朵永开不败鲜艳绚丽的奇葩。

一、商洛花鼓的历史渊源

关于商洛花鼓的起源,说法颇多,但无文献无明确记载。当前专家、研究人员发表论述诸多,但集中可看有以下两种。

一说,商洛花鼓是清光绪三年湖北郧阳遭受水灾,大批灾民进入商洛地区,带来了郧阳流行的花鼓戏,后逐渐改用商洛地区方言演唱,并吸收了许多商洛的民歌、小调,最终形成商洛花鼓。

据镇安、山阳艺人相传,商洛花鼓始于湖南,上传湖北、沿汉水、经荆州、襄阳、十堰,传入商洛、安康、汉中一带,进而传入关中二华。

二说,据丹凤、商县艺人相传,商洛花鼓则是由汉代秦陇马上鼓吹乐衍变而来,原为军事操练和出征仪仗所用。范大成《桂海虞衙志》载,诸葛亮军中就置有吹乐队,以锣鼓悬系腰间,手指击之,口唱歌词,迷溃敌人。《敦煌拾零》、《隋唐演义》等书也有这样的记载,隋末瓦岗寨三十六兄弟,曾以“打花鼓”作掩护,计入敌营,救回了秦琼,故有“唐将班子花鼓”之说。五代以后,花鼓进入民间。宋杂剧中的“大迓鼓”流传于山西一带、“迓鼓舞”原是“选词配乐”,后来逐渐将其中动听的曲调筛选保留,依照原词及曲调的格律填制新词,这些被保留的曲调仍多沿用原曲名称。明代以前所形成的戏曲声腔,如昆山腔﹑弋阳腔,也流于其中。由明清俗曲发展成的戏曲剧种,大多以曲牌为唱腔的组成单位,通称作“曲牌体”唱腔。“跑汉船”亦在各地广为流传等,就是其艺术化了的舞段形式。“唐将班子”在甘、陕一带山区非常流行,是由多人以上短工組成的生产互助组织形式。组织者叫“包头”,二头叫“领头”,管帐的叫“书班”。总收人的5~10%的粮钱用作雨天吃饭、日常零用和“包头”的额外补贴外,其余部分按劳付酬。“唐将班子”在老解放边区甘肃、陕北内变工互助组织的主要形式之一。歌曲《军民大生产》这首著名歌曲。

北宋时,王禹偁在《畲田词》、《赋得腊雪连春雪》两首诗词中分别记载了当时商洛古先民劳动歌舞的场面,这种以锣鼓击乐的表演形式与现代商洛民间的“八岔戏”、“小调戏”的音乐结构和表演形式极为相似,“田歌”也因此被认为是商洛花鼓戏的早期萌芽。

商洛花鼓传统的唱腔音乐结构形式单一,音乐曲调流畅优美,历史年代久远,在戏曲音乐发展演变历史的研究中具有“活化石”的作用。

道光五年(1825年),第一个有名称的戏班“商州双盛班”出现。自此以后至民国年间,商洛各地成立了包括花鼓在内的各种戏班共有百余个,其中既有“三女班”这样的花鼓戏“窝子”,也有“唐将班子”这样自乐性质的半职业戏班。这一时期戏剧班社的活动对传播和发展商洛花鼓作用很大。

清光绪三年(1877年),湖北郧阳遭受水灾,许多灾民通过打花鼓卖唱的形式到处飘流,靠“化谷物”维持生计,人们将其所唱之调叫“化谷调”,以后逐渐衍称“花鼓调”,“化谷调”传至商洛后,与当地流行的山歌、小调融合,兼收渭南、华阴秧歌、迷胡小调,最终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并有动听、朴实之风格的商洛花鼓。

新中国成立前,商洛花鼓几濒绝境。

新中国成立后,大批民间戏班或被国有剧团吸收改造,或被以政令的形式解散,民间戏班向城市高度集中。 从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会演,商洛剧团演出的商洛《夫妻观灯》等四个小戏,商洛花鼓首次实现了从民间“地摊子”小戏走向戏剧大舞台的成功尝试,从此开始了商洛花鼓的现代化改造过程。

商洛花鼓也叫“跳花鼓”或“舞花鼓”,是一种在“跳”和”舞"中说唱的传统民间艺术,因此,“跳”和“舞”便成为花鼓表演中一个最突出的特点,贯穿于一堂花鼓的人物表演始终。花鼓跳法多样,姿态刚健优美,有蹦跳、闪跳、弹跳、扭跳、踏跳,有兔子跳、麻雀跳、侧身跳、单腿跳、双蹬跳,有三角跳、十字跳、之字跳、拐线跳、双八字跳。跳的名目虽然很多,但表演起来却没有固定程式,由演员自由发挥,显得优美大方、自然生动,耐人观赏。

二、成绩斐然

商洛花鼓剧团,自建国以来,培养出编剧、导演、音乐工作者、舞台美术工作者无数,培养出一、二、三级演职人员数以百计。创作的新剧目可数以千计。演出花鼓剧目多次晋京、出国、拍电影、获大奖。好多剧目,曾被全国各大剧种学习、搬演如:《夫妻观灯》《屠夫状元》《六斤县长》《月亮光光》《牧童与小姐》《月亮河》《带灯》……

三、现状堪忧

戏是给观众看的,没有观众,等于空中楼阁。可以清楚地看到,不管是中央台还是地方台播出戏曲剧目,观众大部是白发苍苍,青年人少之甚少。各大剧种都喊出振兴口号,振了没振?振了。兴了没兴?恐怕还得费大力气。为什么姊妹艺术蒸蒸而上?电影,进入世界级,屡屡拿大奖。杂技,已不是“耍把戏子”,服装、化妆甚或有了情节,高科技也有了。弓弩进化到核武了;快马报信进化到微信了;中国经济已列国际前茅、卫星上天、空间站、登月球……我们能摇着羽毛扇子哼哼呀呀吗?

2006年5月20日,商洛花鼓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地方剧种受到了国家层面的关注和支持。但随之而来的文化体制改革,却对基层文艺院团的发展和传承造成了一定影响,由于正值演出黄金期的艺术人才,均提前退休,造成艺术团体人才、人员匮乏。以商洛市剧团为例,大部分年龄50岁左右的人办理了退休手续,四五十岁正是演戏的黄金阶段,她们阅历趋于成熟,舞台经验丰富,但他们都已退休,所剩余在编人员58名,乐队仅剩四五人,戏曲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这样的局面让人尴尬。如今大型演出甚至日常演出,均需外聘各部门人员方能完成,创作剧目更是如此,这无形中增加了演出团体的演出成本,加大了演出团体的负担。

四、与时俱进必开拓创新

而今迈步从头越。2019年3月4日,习近平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希望大家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这就是我们戏曲工作者应担当的责任。要主动承担历史使命,把“以人民为中心”放在首位,把“以精品奉献人民”落到实处,把“用明德引领风尚”担在肩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发挥文艺的带头作用,做到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文艺创作要做到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用更多有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精品奉献给人民群众。这才是中国戏曲暨商洛花鼓的根本使命和前途。

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不能在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造出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的文艺作品,为我国的文化艺术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发展,在多次讲话和论述中反复强调“创新”,内容涵盖了科技、人才、文艺等方面的创新,以及在理论、制度、实践上如何创新。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通过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不断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商洛花鼓时代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作品赏析6
走进“中国花鼓之乡”山西翼城
王企仁:创新不断的花鼓传承人
我的故乡是商洛
我的是故乡商洛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文化商洛生存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