鄯爱红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西汉)刘安《淮南子·氾论训》
【释义】治理国家虽有常规,但必须以有利于民众为根本;政令教化虽有常法,但必须以切实有效为上。如果对民众有利,就不必非要效仿古制;如果符合实际情况,就不必一定要遵循旧法。
【作者简介】刘安(公元前179—前122),西汉初年宗室,西汉时期思想家、道家、文学家,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
【写作背景】《淮南子》又被称为《淮南鸿烈》或《鸿烈》,是刘安在做淮南王时,“招致宾客方士数千人”撰写而成的。《淮南子》吸取了《老子》《庄子》,特别是《黄老帛书》的思想资料,成为集黄老学说之大成的理论著作。“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围绕这一命题,《淮南子》提出了一系列爱民、利民、顺民、安民的施政观点,丰富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文化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实意义】“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这一名言与先秦诸子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在先秦思想家“富民”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为“利民”。《论语·子路》中记载,弟子冉有问孔子:“一个地方百姓多起来后该怎么做?”孔子回答:“富之。”冉有又问:“富起来之后呢”?孔子回答:“教之。”孔子主张为政者应首先使百姓富起来,然后教化民众,使其能够富而不骄,富而好礼。孟子“有恒产者有恒心”,荀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治理国家就是提高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比较而言,物质文明是基础,因而治理的根本就在于“利民”。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句话在今天对于我们认识、理解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时代在发展,国家面临的矛盾在变化,治理国家的方式与方法也在不断变化。但是“利民”这个根本永远不会变。“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对中国传统的“民本”和“利民”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理念的继承与创新。其一,“以人民为中心”是“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的时代表述,它是解决党员干部面临脱离群众的危险的价值指引;其二,“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解决发展偏离“利民”价值的问题。现实社会中由于发展带来了公平失衡,人民利益得不到保护、环境被破坏等问题,“以人民为中心”为解决一系列现实问题提供了价值导向;其三,“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就是“利民”,就是不断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讓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张 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