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东方智慧与大国情怀

2019-06-11 09:32牟永泉周超徐腾
求知 2019年3期
关键词:和平中华民族文化

牟永泉 周超 徐腾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和历史高度,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出一系列重大观点、重大论断、重大部署,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根本遵循。“文化自信”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是重要的理论创新。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传承从未间断,根植于中国革命、建設、改革中创造的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践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一、中国“和”文化的强大智慧

中国文化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和”字。“和”字有三种力量,即:认同的力量、融合的力量、超越的力量,这是中国式管理的三大力量。我们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将会依靠充满中国智慧的“和”的力量来实现。中国的“和”文化源远流长,这种文化积淀于民族的心灵深处,成为具有中华民族标志性的文化特征。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世代传承至今从未间断,反映了中华民族渴望天下和平、公平、正义,同其他民族、国家友好相处的美好愿望,表现出与人为善、共同发展和进步的世界情怀。这种情怀表明了中华民族对人类命运的独特思考,各个国家只有通过仁义教化,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并感化、影响其他民族、国家,才能达到世界和平进步的目的。这种态度使中华各民族保持着持久的亲和力以及对其他民族、国家巨大的感召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流动着“和”的基因,始终崇尚和平、和睦、和谐,强调“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主张平等交流、互相借鉴。中华民族反对暴力与战争,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合理念,主张天下为公,推崇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蕴含着丰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基因。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存在共同利益,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博施众利”“正其义不谋其利”,秉持正确义利观,主张互利共赢,坚持将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相统一。中国传统文化素来重视邻里问的守望相助、和睦共处,将传统的睦邻观念上升到政治治理角度,为地区和平安全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提出了“一带一路”构想,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传统文化蕴涵丰富的生态保护思想,“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等主张人与万物平等,构建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提供了价值参考。

中国的“和”文化非常重视“礼”。人人都应谨守礼数。所以孔子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我们在维持善良人格与凡俗及良好人际关系上,讲求五达道、三达德,重视对天地君亲师的尊崇。重视四维礼仪廉耻,认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此外,还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八德。“和”文化教我们推己及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成己、成人、成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乃至要法天、配天,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更有《大学》里所说“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也是由内而外,由近及远,视天下国家为个人生命的扩延。

二、交流与融合的现代文化

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个性,享受个人的权利与自由是西方人的价值观,而制定较为严密而详细的法律来匡正个人的行为则是必须的,使之不至于影响他人行为。在维持与改善人际关系上,礼节与尊敬会产生非常神奇的效果,这是传统上中国人所重视伦理的结果,因为礼是敬的表现,敬是礼的内在精神。西方的个人主义及文化的多元性是其人的个性使然,而其个性的发挥影响了整个的人性。中国文化一向主张设身处地,将人心比我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发挥人溺己溺的爱心,主张内圣外王,“君子慎其独”,以求表里一致,以诚待人。认为“一家仁,一国兴仁”。其着眼点都是在于改善整个人类社会及万物。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诞生中国共产党也是一种必然,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最终也是着眼于全人类。

极为重要的是正确认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认识他们各自的发展历史与特质,以及它们在历史上的相互关系。特别需要分析清楚二者之间的异同。离开了这一点去谈文化交流与融合,就会陷入盲目性。人类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交流,没有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也就没有文化的创新与进步。几个世纪前,人们可以单独完成某些发明创造,如电灯、万有引力定律。而现在由个人单独完成发明创造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因为现在文化的创造离不开现有的文化积累,任何人也无法拒绝借鉴前人的成果,也不能拒绝向周围的人学习请教。比如原子弹的研制成功,就是当时国际文化大交流的结果,不然也不可能那么快取得成功。在文化交流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国家的古老智慧在另一些国家开出灿烂的现代之花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论古今还是中外,基本的人性都是相同的。人都有善恶、是非与侧隐之心,都有喜怒哀乐与七情六欲,都有所好恶与图生惧死,产生爱与恨的心理,都兼有低卑的欲望和高贵英雄情结,也都同时具有执着于现实和追求理想的天性,所以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先圣后圣其揆一也”。但是不同民族、地域、发展过程等因素,导致各民族具有不同的特性和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中西文化都经历了悠久的岁月,自然会有开始时差之毫厘,而后相去千里的差异性。一个民族长存于世的根本原因,在于其适应潮流的能力和民族间共存的心胸和包容,但是坚守自己文化的根本和民族精神的源头,也是历史悠久的民族保住自己文化自信和社会特色的根本原因。人类的远方崇拜,实质上是眼、耳等器官审美感应活动的延伸与扩展,就是想感知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见的远方世界。旅游、传教、留学、贸易都是对文化交流最好的诠释。我们应该认识到,远方崇拜符合生命对外部世界审美感应由近及远的发展规律,它所产生的憧憬、遐想、幻想、探险精神是人类不断开拓前进的动力。《马可波罗游记》就极力描写了中国的文教昌明、财富充裕、工商发达,强烈地震撼了欧洲,唤起了无数欧洲人的东方美梦。

三、中国智慧与大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体现着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责任担当,契合了我们“和为贵”即仁爱、包容、中庸、贵和精神的传统文化思想。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遠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这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抱的是世界。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也决不会走既往世界大国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的历史老路。虽然大国关系是国际格局的基础,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国之间能否构建与维持和平发展态势,但中国的外交大国关系框架清晰而稳定,既高瞻远瞩、积极谋划又主动运筹。我们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古以文载道,今以文聚力。中国强调“天人合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弘扬新时代精神,正以更自信的姿态,展现独具魅力的东方智慧。在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命运转折关头,中国总能消除威胁,保持国家统一,这种自信的基础无疑就是智慧的中国文化。

随着中国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文化元素也不断影响着世界。比如说熊猫、旗袍、京剧、太极、陶瓷、墙上挂的水墨、中国的书法,这些都可以浓缩成西方认识中国文化的符号。古今同脉,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中华文化的传播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及在全球贸易和投资中的地位,使汉语成为现在和将来都非常重要的语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凝聚了千年智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超越国度,不断吸引着世人追随的脚步。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中,维度越来越广,交流深度不断增加。和平相处、相互尊重、共同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为建设美好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中国文化既古老,又充满活力,21世纪将属于中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必须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和”文化,因此要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本人就是最好的中国故事讲解员。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是对现实中国发展目标的深刻认知,是对世界发展大趋势的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始终崇尚和平、和睦、和谐,对其追求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到了列强长期的侵略和欺凌,这段悲惨的历史给中国人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但中国人民从中学到的不是弱肉强食的强盗逻辑,而是坚定的始终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的维护和平的决心。中国人的血脉中既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也没有侵略别国、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的字典里也找不到“要侵略、要称霸”的字眼,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享和平。

本文系2018年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三和文化与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TJSRl8-00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中共天津市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双艳珍

猜你喜欢
和平中华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谁远谁近?
博弈·和平
期盼和平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
“遥远的和平”等